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进入后期的重要历史阶段。研究一下这个时期主要的生产劳动者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生活状况,无疑对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农民阶级的内部构成农民阶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的农民,其地位、属性、要求和作用是很不相同的。同一时期的农民,其政治地位、经济生活和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封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是封建社会中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的主体。封建庄园在历史上曾是大多数封建国家的封建主统治农民的主要领域。所以,研究封建庄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对阐明整个封建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826-1857年大俄罗斯诸省农民运动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民运动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反映.由于特殊的经济结构和政治背景,致使1861年改革前俄罗斯的农民运动具有诸多特点:农民运动形式多样化、农民运动多发生在中小领地、农民运动积极参与者年轻化、农民运动具有自发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民生保障思想具有历史社会所固有的鲜明特性。在唯物史观和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从经济角度出发,以封建农业生产要素,即人、地和生产三方面切入分析,认为它的农本性表现为:关注农民基本生存权益;促进农业人口增长;加强农民对土地附着;增扩农地资源和发展农业生产。形成农本性的原因与封建社会的民生本质、生产力、生产环境及意识形态等有密切关系,摆脱不了封建架构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赋役制度改革的“摊丁入亩”,是当前史学界讨论得十分热烈的一个问题。许多论者认为:“摊丁入亩”废除了编审制度,解除了许多世纪以来加在农民身上的一条锁链;政权通过赋役制度实现的人身控制削弱了;数千年的人头税至今基本废除”。言下之意是说:“摊丁入亩”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元1851年,广西爆发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这次革命运动,把中国封建社会旧式农民战争推到了最高蜂,同时又给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以深刻的影响。这场爆发在近代史初期中国的农民运动,由于中国基本上仍然是封建社会,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共同规律即共性;又由于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决定它必然具有区别于以往农民战争的特殊规律即个性。研究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必须从近代中国社会的具体分析着手。广西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发源  相似文献   

7.
在民间文学的大家族中,有一类专讲妇女智慧出众、机敏过人的巧女故事。它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象一朵迎霜傲雪的鲜花,格外受到劳动人民的喜爱。在封建社会中,劳动妇女在“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观念束缚下,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处于被歧视、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正是我国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候,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农民革命斗争猛烈地冲击和扫荡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农民英雄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建立农民革命政权,以代替反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国家。《水浒》宣扬的所谓农民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对历史的歪曲和捏造。下面我们简单谈一下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同时的方腊起义和比宋江起义晚七、八年的南宋初年的钟相、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之后。新建王朝的统治者是实行让步政策,还是进行反攻倒算,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这一问题又直接涉及到对社会发展动力、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评价。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有的同志过分夸大了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把复杂的阶级斗争简单化,强调地主阶级对农民只有反攻倒算,而根本不存在让步问题。最近几年,有的同志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把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功于统治者主动对生  相似文献   

10.
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认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清醒的把握。鲁迅的小说中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通过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识解读,揭示了鲁迅先生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农民运动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反映。由于特殊的经济结构和政治背景,致使1861年改革前俄罗斯的农民运动具有诸多特点:农民运动形式多样化、农民运动多发生在中小领地、农民运动积极参与者年轻化、农民运动具有自发性。  相似文献   

12.
"道"与"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线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所提倡的"重道轻器"之价值取向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赏识,曾一度主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取向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走向。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应客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器观",并在中国当代社会建立新型"道器观"。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封建社会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动乱,到隋又实现了统一。隋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声了世家豪族地主势力和孔孟之道,使土地集中于豪族地主手中的状况有所改变;唐初,李世民和武则天在农民革命的基础上,顺应历史的发展,采取了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各种措施,进一步打击了旧有的豪门地主,社会生产得到了发展,建立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西欧农奴制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经济形态,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相适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奴制日趋解体,农奴制的解体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社会经济产物、十字军东征、封建王权加强、封建立法及农奴们自身的斗争等方面探析其解体的原因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出现,不是中国封建社会正常发展的结果,而是一个外力打断了中国封建社会独立发展的结果,即它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影响的产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怪胎和变种。它的前身是封建社会、它的身后是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特定的条件下,中国资本主义的若干发展,才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义发展为新民主主义,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两个意义:一是就国家主权而言,所谓半殖民地,就是说还不是完全的殖民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认为其有助于形成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认识,提出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当前,必须从权利上认识我国农民问题。当代中国农民权利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理解:一是从职业上说,农民的权利问题核心在于土地权利;二是从身份上说,农民的权利问题关键在于平等权利,土地权利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农民的其他各项权利都可以从上述两个方面推导出来,这两个方面的权利可归结为公民权利。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切实贯彻保障农民权益这一重大原则,迫切需要创新保障农民权益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是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的两支武林奇葩,作为同时生于封建社会的两种文学,骑士传奇早已销声匿迹,而中国武侠小说至今仍然兴盛,探讨这一文学现象,对我们认识和掌握文学发展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认识儒学教育观 孔于是从事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之一,研究教育,对孔子开创的儒学教育观,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批判地继承儒学教育观的精华。开创于封建社会起始期的儒学,有封建社会甚至奴隶社会意识形态的糟粕,是不足为怪的。儒学有些内容是明显的糟粕,如听天由命,维护统治秩序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轻视体力劳动,称请教“学稼”、“学圃”的樊迟为“小人”,等等。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的中国农民有两种生活方式:传统型的小农经济深受赋役剥削,贫困破产至流离失所,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严重的流民问题;商业化的农业经济则适应了新时代的需要,导致了生产集约化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农村雇佣劳动力,产生了农业资本主义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