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的比兴手法在文学上影响极为深远,引起的纷争也特别多。本文从朱熹有关“比兴”的说法入手,对《诗经》的比兴进行了详尽的分类说明。主要从“他物”与“所咏之词”的关系来分类,介绍了五种类型,既举出恰当的例子,也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比兴的艺术价值以及时后世文学相关的影响。应该说,本文可以给初读《诗经》的人,尤其是对之感兴趣的读者一个关于“比兴”的全面、完整、客观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张惠言、周济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两位代表。张氏标举风雅比兴、力矫浙派弊习,开派基于前;周氏起为再传、主寄托、创词统、纠偏失、阐幽微、发扬光大于后。然二家词论实同中存异,精粗有别。在其理论的三大支点,即“尊词体”、“崇比兴”、“区正变”上,张氏创说,然未免矫枉过正,容有未密;周氏取其精华,纠其偏颇,后出转精,但仍有值得商榷处。其理论核心“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不可视为唯一标准,其词统说与其理论亦有相矛盾处。但总体上看,二家词论各具真知,不乏灼见,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3.
赋比兴说     
(一)毛诗郑笺释兴 (二)兴义溯源 (三)赋比兴通释 (四)比兴之用 诗大序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日雅,六曰颂。周礼大师称为“六诗”,次序相同。孔颖达毛诗正义说: 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以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 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 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1)赋比兴又单称诗三义,见钟嵘诗品序。风雅颂的意义,历来似乎没有什么异说,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才渐有新的解释。(2)赋(1)说本郑志。又“南”当别出,与风雅颂为四,今姑仍旧说。(2)如阮元释颂说…  相似文献   

4.
从汉儒所说的“比兴”,到唐人提出的“兴象”,我国诗学形象理论走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本文试图寻绎此过程并以此就教于方家。一、汉儒“比兴”说的意义及其局限“比兴”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  相似文献   

5.
一、对孙词的评价问题谈到唐五代的词,有的人往往举温(庭筠)、韦(庄)两大家为代表;有的人则以温、李(煜)为其杰出代表。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唐五代词”这一章中说:“在唐五代词人中,无论从作品来看,或从词的发展意义上看,最有成就的当推李煜。”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中说:“温庭筠是词的创始者,李煜则是词的扩大者。”其实,孙光宪的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家,他的词无论在数量上和  相似文献   

6.
比喻又单称比,兴辞又单称兴。比和兴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但因两者有部分的重合,所以就有必要来辨别一番。比兴部分重合,是说比喻中的引喻,和兴的一种即以类似的事物发端以引起正文者正好相同。例如:“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民歌》)这是义兼比兴,不好说是比不是兴,或是兴不是比。  相似文献   

7.
姜(约1155—约1221年),号白石道人。在南宋中期的词林诗苑中,他是艺术上能独树一帜因而受到人们推重的一位重要作家。姜白石的作品,词胜于诗,在文学史上,词的评价比诗高,他是宋“婉约派”词自李清照之后的中兴词人。宋代词人、词论家张炎评价说:“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唯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中,有不少关于曲、词之间语言艺术特征异同的论述。明人王骥德说:“曲之异于词,道迥不侔也。……文人以词为曲也,误矣,必不可言曲也”“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曲律·杂论》)姚华说:“词庄而曲谐”(《菉猗室曲话》)等等,他们都从整体上概括地指出曲语与词语的不同,给后人不少启示。惜其语焉未详,缺乏系统地比较论证。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学艺术韩国汉文文学的奠基作 :《桂苑笔耕集》陈蒲清 ( 1— 1)林语堂与“论语派”的幽默小品文蒋 益 ( 1— 6 )角色与话语目的唐玉环 ( 1— 9)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魏晋风度之我见皮元珍 ( 3— 15)多角度研究推介文章学——浅谈文章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看法周楚汉 ( 3— 18)论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喻秋兰 郭声健 ( 3— 2 0 )中国传统旅游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蒋 益 ( 3— 2 3)略论比兴的审美特征薛胜男 张军才 ( 3— 2 6 )对简·爱性格矛盾性的理解蒋 慧 ( 3— 2 8)叶紫的“小人物”创作与俄苏文学王妍慧 ( 3— 30 )白象…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1990,1992年曾先后在咸宁师专学报对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提出过一些商榷性意见。我们认为《概论》中值得商榷的问题较多,所以又一次提出一些商榷性意见,也在本学报发表。 《概论》第五章“词法”分“词法”(上)和“词法”(下)。前者论述“词”的结构,后者论述“词”的语法范畴。我们认为两部分的论述中,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概论》在“词法”(上)中的论述的目的是企图说明汉语的词与印欧语系诸语言(如英语、俄语、法语、拉丁等)的词的结构有共同的构词规律。 《概论》在148页“词素”的标题下说:“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包含有意义的单位……词素可以根据它们的作用分成两大类:(一)词根词素,它的意义是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二)附加词素,它是依附于  相似文献   

11.
<正> 1、论著类文章需标引关键词2—5个。 2、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 第一,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例如,在主题词表(MeSH)中无“食管异物”一词,则可用MeSH中列有的“食管”和“异物”两个主题词分别列出。 第二,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例如,“五硫化物"(MeSH中无),则标“硫化物类”(MeSH中有)。 第三,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排列于最后。  相似文献   

12.
1.1“词头、词尾、前缀、后缀”这些术语都是从国外语言学中引进的,我国有部分语言学家把“词头和前缀”、“词尾和后缀”看成是一回事。请看: “什么是附加式构词法?词干(用“词”、“老化词”作主干的,叫“词干”)加上词头、(前缀)、词尾(后缀),词嵌(中缀)构成新词,叫做附加式构词法。”(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0页)。  相似文献   

13.
竹诗     
有人说:“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讲,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汉字韵文学就是一种‘联想文学’。” (周汝昌语)几乎围绕着每一个字、词都有很多的历史文化的丰富联想。而由此义到彼义的咏物诗,可称是典型的“联想文学”。前人对咏物诗有两说,一载杨载《诗法家数》中:“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一载王士桢《带  相似文献   

14.
比兴是我国传统诗论的核心,但在《文心雕龙》的体系中,它并不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比兴》篇中的比兴是与章句、对偶、夸饰、用事等并列的文章技巧,刘勰承汉人之余绪,把它解释为比喻。当然,兴又不同于一般的比喻,它体现着古人一种抽象程度较低的思维方式,因而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在《比兴》篇以外,“兴”字的用例则隐含着汉魏以来的一种新兴的文学艺术观念,即认识到了文艺创作与表达中情感的形象性,代表着古代文学理论中近似于“形象思维”的初步思想。《比兴》篇多沿汉人成说,而又有所发明的,主要是关于比。他把《诗经》中的比…  相似文献   

15.
傅庚生先生《杜诗析疑》认为:“《新婚别》通篇是用初嫁新妇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下的。但开头的四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样的话语,不类新妇的口吻,只能作为比兴诗的引子读。”言其发端两句为“比兴”,则是;言其开头四句为“不类新妇的口吻,只能作为比兴诗的引子读。”则未敢苟同。初读开头四句,确与诗中“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诸句,在表现新嫁娘的语气上有不一致、情感上也有不和谐的感觉。但我们不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远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不同温度范围—冷冻、常温、高温等温度测量工具和技术:—“冰瓶”(温度计的雏型)、“体温比较”、“火候”等记载,比伽利略时代早1700多年。根据陶都宜兴调查,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有些技术还在与新式仪表一起发挥着应有的贡献。中国古代这些技术并非仅属“雕虫小技”,而是有其热学理论基础:“五行说”、“外物与内物说”、“阴阳—八持说”、“元气说”。甚至在东汉初年王充(公元27—97)已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技,也要发掘、研究、继承祖国的科学文化遗产,以获取启迪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按照特定的语言习惯灵活地运用。这种现象可以叫做词的活用。了解这种现象,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现行部编教材中,指明古汉语中名词有两种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见一九七九年六月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256—257页)。首先,对这两种提法,我有两点想法:  相似文献   

18.
国际标准化机构(ISO)在ISO 214——1976(E)中规定:摘要(或文摘)一词英文中的表达是Abstract,其定义为:“对文献内容的准确扼要而不加注释或评论的简略陈述,无论作者是谁,对此均不应有所不同。”通俗地讲,摘要就是对科技文献内容有关要点的概述,不应包括评论之词。  相似文献   

19.
“OK”一词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说“OK”,也都知道“OK”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则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早在1565年,在英国人的遗嘱中就出现这个词。有人说,它起源于美国内战时期,讲德语的美国人说“OK”表示“OBER KOMMANPO”(最高统帅),当时美国有过这一军衔。有人说,某个德国新闻记  相似文献   

20.
“幕府”一词用于指活跃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地方官员私人聘用参谋人员的制度,而以清代(1644—1912)最为盛行。“幕”,最早见于我国的《说文》,是“帷在上日幕”;“府”《辞海》的解释为“文书所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