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近代以来,道德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中。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传统道德规范体系被打破了。医患关系从本源来说,是道德关系的表现形式,道德观的嬗变,促使了医患关系的变化。本文拟从道德嬗变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来入手,探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患关系需要建立新的医学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由史学文化发轫的荆轲形象,糅合特定时代形态各异的文人心志,凝聚成一类人格祈向,从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进入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从战国至今,荆轲形象呈现出戴着镣铐跳舞的表征,展示了多义复杂的诠释效应,荆轲形象大致是在崇高--卑劣--崇高的道德文化链中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荆轲形象毁誉兼有的接受史反映了历史风云与文人情志双重筛选的结果,也成为中华民族心灵演进的一个真实面影.  相似文献   

3.
风风雨雨中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栽,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发展到今天的繁荣昌盛.中国的成人教育也由创立初期的"补偿性、补充性"教育向"提高性、发展性"教育嬗变.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中,成人教育应是所有教育中最能发挥功能和体现价值的教育类型.因此,成人教育事业的领导机构及其自身都应创新观念、高瞻远瞩.在嬗变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作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经典名著,其释放的价值意蕴成为当下学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建构--超越--实现的技术路径视阈审视<宣言>所蕴含的价值嬗变,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宣言>的精神实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道德终极标准是由若干标准构成的道德标准体系: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总标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魄利益总量。分标准1,是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亦即所谓的帕累托标准: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分标准2则是在人们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它在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表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而在自我利益与他人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为“无私利他、自我牺牲”标准。  相似文献   

6.
冯立明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59-162
耗散结构论是一种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论,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性质。在介绍耗散结构论方法论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个体道德发展“由谁推动”和“如何推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这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必要的、适度的、非恶意的说谎是可以接受的;频繁的、刻意的、不必要的说谎令人反感与厌恶。恶意的、造成负面影响的说谎要予以严惩与打击;只有在力环境所迫的情况下、心怀善意且取得正面效应的谎言,才有积极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传统中国的熟人道德关系向陌生人道德关系迅速拓展,但由于厚重的文化心理和公共规则与制度的不完善,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关系又有向熟人道德关系复归之势。理性审视中国社会道德关系的现代嬗变,将有助于引导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忠、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大支柱。以忠、孝为基石的道德规范溶入沉淀于社会各领域,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层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忠孝观的基本蕴含及其道德价值的社会世俗化。剖析了忠孝观及其道德价值确立和生存的经济基础、社会历史根源及社会心理原因。并从忠孝观在中国社会造成的历史影响对其道德价值进行了辨析,希图能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索一条批判地继承这笔历史道德遗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使道德未能“合法化”而陷入危机;另一方面,使“有法不依”的现象不再个别。社会评价的相对合理性是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而法律与道德的差异性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是两者冲突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耦合,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上进行系统整合,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爱尔兰诗人,叶芝一生关注爱尔兰民族命运,但是其诗歌中爱尔兰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诗人早年时热衷于民族主义,诗歌创作题材汲取了爱尔兰传统神话与民间传说,勾画出理想的爱尔兰蓝图;到中晚期时由于政局变化和诗人本人的心态逐渐成熟,叶芝对爱尔兰社会和历史进行了深刻思索,其诗歌中对爱尔兰的态度由狭隘走向成熟,他扎根于本土文化,却跳出狭隘民族主义的语境,使其文学创作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书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汇编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系列实例,并邀请重要的伦理学家与临床医师来评论这些实例,涉及病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药物滥用、酗酒、不恰当的性行为、应付权威、泄露病情、责怪病人等。本书是医疗职业道德的基本指南。  相似文献   

13.
向阳  余小游 《科技资讯》2009,(19):244-244
学校道德感悟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道德教育情景,使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具体道德案例引起认识和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从而自觉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德育教育。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包括:一是道德感悟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道德感悟教育"以人为本",把学生的生命价值放在核心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实践中去体现个体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院校人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而培养我国高等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涵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此我国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类高等院校领导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和交流研讨。该文通过对大学生道德体验中的不足与弊端进行研究探讨,分析提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道德体验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措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道德自觉教育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 ,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道德的进步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道德本身的困惑。构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三者统一的新道德体系 ,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强制性、灌输性压抑了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封闭性、限制性阻碍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实践性和发展性.探究性道德学习则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并使学生学会了交往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生态理念的树立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我们不仅要正确地对待人生、对待社会,而且要正确地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做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体现了一种新的道德教育价值——生态人格教育的本体价值。生态人格教育的终极道德发展价值是唤起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环境保护的自律精神,它包括生态意识及其伦理良知的价值、生活意念与生活方式品质的价值以及法律意识与自律规范尊崇的培养价值。生态人格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政策。对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进行简要梳理,不仅可以明了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过程,而且可以清晰显示其价值取向的变迁轨迹,同时也还可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如近年来出现的师范教育特色的弱化与泛化、教师教育主体性的缺失、教师教育公平性的诉求等。对这些问题的揭示与思考,不仅可以客观地把握教师教育政策的利弊与得失,同时也可为未来国家层面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集体主义这一道德价值导向中应注意层次性。为此应把社会整体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而把个人私利或少数人的利益置于服从地位,从而使社会道德的正气树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之外的各种非人类存在物身上去的伦理观点和学说,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反思、继承、发展和超越。在人类本体论时代,传统伦理学仅把人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而将所有一切非人类存在物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最终发展成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进入生态本体论时代,生态伦理学超越了传统价值观,突破了传统伦理学对人的固恋,将伦理学的视野从人类扩展到了更宽广的大自然,把人类之外的所有非人类存在物全部纳入到道德共同体之中,空前地扩大了道德共同体。人类的道德境界由人类中心境界提升到了生态整体境界。它不但追求人际的自由和公正,而且追求"种际"的自由和公正。它既是传统的自由主义的终结,又是新的自由主义的开山。生态伦理学的最高目标是超越"人类中心论"、"地球中心论"和"地球沙文主义",走向"宇宙伦理学"。它不但为我们正确理解"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提供了新型的道德根据,而且为人们道德修养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