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野仙踪》对封建末世读书人处境、心态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野仙踪>常被看作是一部道教小说,事实上,作品借助道教题材,揭示了封建末世读书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态:坚持气节人品与执著前途功名的困境,入世不能与出世不甘的矛盾,理性追求与感性欲望的斗争.并且,作者从社会实际出发,对读书人的出路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以李百川《绿野仙踪》为研究对象,从作者的创作心理、"绿野"上的"儒"和"仙踪"上的"儒"三个方面入手,探求作者的创作心态。主人公冷于冰是作者的代言人,其对儒家功名富贵的自身追求、对儒家仁爱精神的自觉践行以及对儒家伦理纲常的自我认同是"绿野"上的"儒";"力做金仙"与"功成名就"、帮助他人功成名就、以儒家伦理规范作为条件来设幻境试弟子以及道教的不协之音是"仙踪"上的"儒";笔者通过深入挖掘和探析文本所包含的这些思想意蕴来体会作者灌注始终的儒者心态。  相似文献   

3.
《绿野仙踪》是清中期一部思想意蕴丰富的作品,文章就作者对待佛教的态度及作品所隐含的佛教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并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探究造成其对待佛家文化态度矛盾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通过对崇祯皇帝的典型塑造,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封建末世的亡国之君的黑暗统治,深刻地揭示了在绝对君权统治的制度下,专横独裁的封建统治阶级穷凶极恶的反革命本质;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封建末世的亡国之君的垂死挣扎,深刻地揭示了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封建末世的亡国之君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在皇权秩序分崩离析的形势下,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悲剧的矛盾性格和世纪末情结,从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成功地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独具特色的封建末世亡国之君的典型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清代小说《绿野仙踪》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野仙踪》创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间,是清中叶的一部较有艺术特色的章回小说。它虽然无法与同时代的扛鼎之作相提并论,但其文学价值亦被研究者所肯定,它无疑也是一部整体上比较成功的长篇章回小说。它成功地将多种题材巧妙融合在一起,其丰富思想内容体现出特有的文学价值抉择、奇幻的叙事艺术及深刻的文化意蕴。而它广博深厚的生活容量和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的叙事技巧,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对历史人物的曾国藩,长期以来或褒或贬,互相对立的评价中有时都不免某种简单化和肤浅。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在对曾国藩的刻画中,打破了那种评价上的两极思维模式,在封建末世的背景上,从解剖封建文化的视角切入,成功地写出了一个远非简单褒贬的、十分真实的、极富悲剧性的曾国藩,既富有历史认识价值,也不乏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绿野仙踪》是清代著名的长篇白话小说,代表了清代中叶语言的整体状貌。选取《绿野仙踪》中"极、太、甚、颇"四个高频率副词与现代汉语副词进行对比,其使用频率、所表意义、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副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国犹太移民文化的发展。美国犹太移民身份演变遵从的“固守-背弃”的文化模式有了新发展;“第三代利益原则”的代言人马库斯·L·汉森提出了第三代回归模式理论,指出第三代犹太作家呈现出重又回归民族身份及文化传统的趋向①。而事实上,许多第三代犹太作家的确开始高度关注其犹太身份。菲利普·罗斯虽是第二代犹太作家。但是其创作紧跟时代变化,其晚期创作的主题十分契合汉森的回归理论,呈现出对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的回归趋向。《遗产》②作为其晚期作品之一,通过比较主人公罗斯对一系列象征物的态度变化,揭示了他从物质到精神逐渐深入地回归犹太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岱的《西湖梦寻》多被视为其散文代表作之一,但该书中有不少文字并非出自张岱本人之手,例如该书有大量文字直接引自前人《西湖游览志余》。鉴于这个原因,虽然《西湖梦寻》仍是张岱晚年的重要散文作品,但该书更值得研究的是张岱在明清易代之际,作为明朝遗民的特殊心态下的文化思考,该书至少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文化价值:它保存了明清之际西湖一带的自然、文化风貌;它反映了江南一带的名士文化;它是张岱坚持儒家文化信念的明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老子的文化解读》的理论基础做了局部的整理和重构,以使道的原型意象的“混沌”特性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