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制备黄芩水提取液和黄芩乙醇提取液,将提取液浓缩至不同浓度,在不同温度下测定其黏度(η)和导热系数(λ)。考察各浓缩液的黏度和导热系数与浓度(ρ)、温度(T)之间的相关性,得到黄芩水提液和黄芩醇提液的η-ρ、η-T、η-ρ-T、λ-ρ、λ-T、λ-ρ-T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数学模型η=cexp(eT+dρ+fρ2)能较好反映黄芩提取液浓度、温度对其黏度的综合影响,r值均大于0.99;黄芩水提液和醇提液的导热系数值可分别用λ=0.559-0.118ρ-0.003T(r=0.9945)和λ=0.437-0.157ρ-0.002T(r=0.9893)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在d-ρ-(η,θ)不变凸和一致凸函数基础上,提出了d-ρ-(η,θ)一致不变凸函数,并研究了广义d-ρ-(η,θ)一致不变凸多目标规划下可行解为有效解或弱有效解的几个充分条件,以及Mond-Weir和Wolf型下对偶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设X1,X2,…是标准化的平稳正态序列.Mn=max1≤i≤nXi,ρn=EX1Xn+1,Sn=∑ni=1Xi,{N(n)}是一列取非负整值的随机变量,且N(n)nPη>0,η为随机变量.在ρn和(ρn·logn)-1都单调趋于0的条件下,得到了MN(n)和SN(n)的联合极限分布.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三体量子系统中量子导引方案的概念与已有的等价刻画,研究AB→C导引的探测问题.首先,揭示了三体量子态ρ~(ABC)的AB→C可导引性与其约化态ρ~(AC)的A→C可导引性及约化态ρ~(BC)的B→C可导引性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推导出AB→C不可导引态必须满足的一个不等式(称为导引不等式),得到了量子态为AB→C不可引导态的必要条件.基于导引不等式,我们引入了量子态ρ的导引半径S (ρ),并且证明,当ρ是AB→C不可导引态时, S (ρ)≤1;当S (ρ) 1时,ρ与任意AB→C不可导引态η的凸组合tρ+(1-t)η都是AB→C可导引的,其中t_0:=2/S (ρ)+1t≤1.最后,作为导引不等式的应用,证明了三体GHZ态、广义GHZ态及W-态与任意AB→C不可导引态的"部分凸组合"的AB→C可导引性.  相似文献   

5.
图的零度是指图G的邻接矩阵A(G)零空间的维度,亦等于其零特征值的重数,用η(G)表示.图的路覆盖是指图G中一组顶点不相交的诱导路的集合,使G的每个顶点都是其中一条路的顶点,G的路覆盖数是指G的最小路覆盖,用ρ(G)表示.2021年Wang给出了图G的零度与路覆盖数的关系:η(G)≤ρ(G),本文刻画了所有满足η(G)=ρ(G)的树.  相似文献   

6.
此处求二维Abel积分方程[1]的一特殊形式的方程的解。其中r~=x~2 y~2,ρ~2=(ξ-x)~2 (η-y)~2,f(x,y)为已知函数,υ(ξ-η)为未知函数。  相似文献   

7.
上海城市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的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用于上海合流污水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聚合氯化铝铁(PFAC)、聚合氯化铝(PAC)和高分子聚丙烯酸胺(PAM)复配使用的处理效果。试验表明化学生物絮凝处理是一种经济、适用的处理工艺,在回流比为20%~25%、水力停留时间(t_(HR))为35min、ρ(PAC)为70mg·L~(-1)、ρ(PAM)为0.5mg·L~(-1)时,其出水铬法化学需氧量(COD_(Cr))为60mg·L~(-1),总磷(TP)的质量浓度为0.75mg·L~(-1)、固体悬浮物(SS)的质量浓度为13mg·L~(-1)左右,均优于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设X1,X2,…为标准化平稳正态序列,相关系数ρli-j1=EXiXj(i≠j),N(n)为取正整数的随机变量且N(n)/n P→η,η为大于0的随机变量.得到了:当ρnlog n→γ∈(0,∞)时,最大值MN(n)和部分和SN(n)的联合极限分布.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洱海调蓄多塘湿地对磷的截留特征及效果,选取流域内12个调蓄多塘湿地进行定期跟踪调查,评估湿地中磷的截留性能,识别调蓄多塘湿地中磷的截留特征,解析调蓄多塘湿地中磷去除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蓄多塘湿地的建立能够有效拦截面源污染携带的磷污染物,提升出水水质.湿地中η(PO_4~(3-)-P)、η(TP)和η(SS)平均截留效率分别为43.44%~93.88%、27.71%~89.67%和21.84%~62.12%.枯水期进水磷浓度高于丰水期,且枯水期磷的截留效率优于丰水期,枯水期间歇性断流提供足够的停留时间,有助于污染物的去除.ρo(TP)与ρi(PO_4~(3-)-P)(R=0.297)和ρi(TP)(R=0.304)显著正相关,η(TP)分别与调蓄多塘湿地进水ρi(PO_4~(3-)-P)(R=0.665)和ρi(TP)(R=0.740)呈显著正相关.调蓄多塘湿地对磷的持留效率主要取决于进水中磷酸根所占比例及总磷的浓度.该研究以期为调蓄多塘湿地在磷入湖负荷削减、流域污染治理和水体修复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文中定义了一类新的广义一致(ρ1,ρ2,ρ3)η-次可微I-型预不变凸函数,并在新的广义凸函数的约束下,讨论了一类具有该广义凸性的多目标半无限分式规划问题,得到了涉及这类广义凸性一类多目标半无限分式规划的最优性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以气动人工肌肉为驱动器,构造了一个新型的多自由度平台实验系统,基于对其运动特性的分析。建立了以微分方程表达的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进一步将其变换成状态空间的仿射非线性表达形式.通过数字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证明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并得到了该系统的一系列非线性特性.结果表明,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多自由度平台具有很好的可控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抗盐性能较好的起泡剂XN,对三种抗盐性较好的稳泡剂HXYP、YPA、PAM,在温度为80℃,矿化度为20.3×10 4mg/L条件下,进行了单独和两两复配后的起泡性能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在稳泡剂和起泡剂总浓度相同的条件下,单一稳泡剂体系和YPA与PAM复配稳泡体系不能产生稳定的泡沫,HXYP与YPA、 PAM复配稳泡体系均在配比为9∶1条件下抗盐性能最佳。并对这两种复配稳泡体系进行了起泡剂和稳泡剂总量的优选,确定了泡沫体系的两种配方:①稳泡剂:HXYP1800mg/L+YPA200mg/L,起泡剂:XN2 000mg/L;②稳泡剂:HXYP1800mg/L+PAM200mg/L,起泡剂:XN2000mg/L。两个体系的泡沫质量和半衰期分别为68%、59.7min和67.7%、64.1min,抗高盐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13.
气动人工肌肉的动态特性中存在着非常复杂的迟滞现象.目前对其迟滞特性的研究很不充分,甚至对其输入空间都难以确定.为此,建立了单自由度气动人工肌肉实验平台,利用分组数据处理神经网络独特的自组织特性,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气动人工肌肉迟滞特性的输入空间.将自适应模糊小脑模型神经网络引入滑模控制,基于已确定的输入空间,在每个采样周期逼近迟滞力不断变化的动态值,在线实时补偿迟滞力的影响.实验结果验证了输入空间选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相似文献   

14.
新型复合絮凝剂对疏浚底泥脱水和重金属固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实际工程条件, 在实验室考察3种化学调节剂(聚合硫酸铁(PFS)、聚丙烯酰胺(PAM)和一种自配的复合絮凝剂(S003))对实际污染河流底泥的脱水效果。结果表明, 使用PFS和PAM处理后, 泥饼含水率分别为60.22%和64.77%; 用S003处理后, 泥饼的含水率为52.67%; 与PFS和PAM相比, S003处理的脱水速度更快, 具有更好的除浊效果。S003优良的脱水效果主要是由于其含有的无机成分的骨架作用和有机成分的桥接作用, 使底泥形成多孔结构的大絮体, 加快底泥沉降速度, 提高了底泥过滤性能。此外, 受污染的疏浚底泥经S003固化后, 固化体中Cr, Cu, Zn, Ni, Pb和Cd的浸出浓度分别减少55.8%, 92.1%, 89.2%, 61.4%, 34.2%和56.3%。研究结果表明, S003对底泥具有高效的脱水作用和重金属良好的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混凝试验,比较了聚丙烯酰胺(PAM)和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两种助凝剂助凝去除水中痕量磷的效果,研究了各助凝剂的最佳投量,考察了助凝剂的投加时间对混凝除磷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两种助凝剂联合使用的助凝效果.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和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均具有较好的助凝效果,聚丙烯酰胺效果更加明显;随着聚丙烯酰胺量的增加,助凝除磷率提高,实际应用时应找到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最佳投加比,随高锰酸钾复合药剂投量的增加,除磷率先增后减,存在最佳投量;PAM的最佳投加时间为混凝中速搅拌时投加,PPC的最佳投加时间为紧随混凝荆迅速投加;PAM和PPC联用助凝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油田普遍采用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新技术的同时也产生了含聚丙烯酰胺(PAM)污水的处理问题。含PAM污水的特点是粘度大、含油多、乳化油稳定,故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及设施难以使该污水处理达到回注水水质的标准。对模拟含聚废水驯化的好氧颗粒污泥内微生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油田含聚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开发。采用人工模拟油田含聚废水在实验室内驯化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含聚驱采出水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44h时,好氧颗粒污泥可以将进水中的聚丙烯酰胺由350mg/L降低至150mg/L,去除率达到57%。对颗粒污泥内的优势微生物研究表明,在模拟含聚废水中对PAM起主要降解作用的微生物为产碱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7.
陈明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9):4734-4736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添加聚丙烯酰胺(PAM)后碳酸钙晶粒表面形貌的变化。观察实验所得图像发现加入PAM后碳酸钙晶体发生了较大的形貌变化。空白样品碳酸钙表面致密平整,而加入PAM的样品碳酸钙表面凸起和凹陷明显增多。结果表明,PAM对碳酸钙显微结构的影响与阻垢剂所具有的部分作用机理相似。  相似文献   

18.
疏浚工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疏浚泥浆,其浓度低、颗粒细小、长期悬浮难以沉降,占用大量土地。利用聚丙烯酰胺(PAM)为混凝剂加速泥浆泥水分离,通过沉降界面高度、沉降速率及沉降后上覆水的浊度,确定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利用激光粒度仪和显微镜对絮体粒径及絮体形态进行分析,探究疏浚泥浆的混凝沉降特性及混凝机制,并提出混凝沉降模式。结果表明,在PAM作用下,疏浚泥浆在高混合强度、短时间内即形成较大、较密实的絮体,5 min内基本处于沉降稳定状态;PAM最佳投加量与泥浆含固量有关,为0.8wt%,此时沉降高度最高、沉降速度最快、上覆水浊度最低、絮体粒径基本保持不变、絮体分形维数为最大值。疏浚泥浆的混凝沉降过程经历快速沉降、缓慢沉降、稳定三个阶段,即絮团的沉降、压缩、自重固结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数量单元的聚丙烯酰胺(PAM)及三元复合驱中聚丙烯酰胺在不同土壤(黑土、黄土、盐碱土)中的垂向迁移行为(自然迁移、模拟降雨),初步探讨了PAM在土壤中的垂向迁移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对聚丙烯酰胺有很强的截留能力,绝大部分PAM被截留在土壤表层,大于87%的PAM分布于5 cm以上的土壤中。一定时间内聚丙烯酰胺在土壤中的影响深度不会超过15 cm,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土壤中的迁移深度顺序为:黄土黑土盐碱土;表层土壤中聚丙烯酰胺含量顺序为:黑土盐碱土黄土。为以后聚丙烯酰胺的扩大应用及其污染治理提供了充分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前端聚合技术制备了羟基磷灰石/聚丙烯酰胺(HAP/PAM)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废水中重金属铅离子的吸附处理.研究了羟基磷灰石含量对聚合前端移动速度、最高温度以及铅离子吸附能力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SEM)对产物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前端聚合法不仅工艺简单、反应快、能耗低,而且制备的HAP/PAM复合材料为多孔结构,无机粉体在其中分散均匀,具有较强的铅离子吸附能力,用于废水处理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