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7 毫秒
1.
通过对富县-甘泉地区延长组长7、长8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本区烃源岩为延长组长7和长9油层组的优质烃源岩;长7、长8油层组砂体整体上砂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为低孔-特低渗储层;长7油层组源岩与长7和长8油层组储层直接接触,源储大面积相邻分布,整体上形成了源储紧密接触的"三明治"式源储结构特征,离源岩越近的层位,含油饱和度相对越高;富县-甘泉地区延长组的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为有效烃源岩排烃强度控制了石油的分布,有利的源储结构促进了烃源岩的排烃及其对致密砂岩的充注程度,垂向叠置砂体与广泛发育的构造裂缝构成了石油向致密砂岩充注与运移的有利垂向输导通道,持续存在的源储剩余压差与储层渗透率耦合控制了石油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2.
红井子—罗庞塬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勘探开发的重要地区。通过对红井子—罗庞塬地区油藏分布特征、流体性质和油藏类型的分析,发现研究区具有长91油层出油点,含油面积远比长92油层富集,且在垂向上呈现出一定的串珠状叠置现象,侧向连通性较差,平面上各油藏主要呈现出孤立分散、小规模的分布形态,非均质性强,隐蔽性强,单井产量小,油气富集丰度不高的特点。油藏类型主要有构造型、岩性-构造复合型、构造-岩性复合型和岩性型4种。通过对油源贡献及油气充注特征的研究,发现油源发育区、储层发育区、输导叠置区、动力发育区、长8充注剩余区、构造汇聚区的叠合部位是红井子—罗庞塬地区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区带。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模式为:长7段强超压优质烃源岩提供的轻质原油,在较大的源储压差动力条件下,在构造裂缝和叠置砂体的高效输导下,在储层未致密化之前,垂向串珠状近源运聚成藏。结合长8油层组的勘探成果得知,源于长7段的原油会先就近倒灌于长8油层组内(此时源储压差更大),之后较少剩余的原油再倒灌给长9油层组,且分布局限而隐蔽。研究后认为,油源、通道、压差是控制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红井子地区长91油层组为勘探开发的主要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长9油气测试产油井分布与烃源岩、地层压力、沉积储层、断裂系统的关系,分析了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提出了油气富集模式。分析结果表明:长7烃源岩不仅是长9油气的物质来源,还为油气向下运移提供动力,控制了油藏的分布范围;断裂、裂缝系统是油气输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油气向下运移的关键;长8、长9砂体的物性条件决定了油气能否充注,而砂体的叠置关系、发育程度、排烃量共同控制了油气在长9砂体中的充注程度。断裂系统、裂缝系统、砂体叠置和源储接触等单一输导系统的自由组合构成了复杂的纵横向沟通的疏导网络体系,决定了红河油田长9油气的不同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岩性油藏,其在东部富县地区和西部庆阳地区勘探成果和成藏过程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对长8油层组的沉积规模、储层特征、成藏年代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富县和庆阳两个地区在不同时期运聚成藏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富县地区和庆阳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庆阳地区沉积规模小于富县地区;(2)由于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总体上庆阳地区储层物性比富县地区差;(3)富县地区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油气充注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第2期油气充注为早白垩世中期,庆阳地区主要经历了1期油气充注,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4)东、西部运聚成藏存在差异:在晚侏罗世,富县地区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长9油气沿砂体向长8油层组进行运移,同时也可在其内部进行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而庆阳地区此时长9源岩生烃强度不大,只有少量油气沿砂体进入长8储层,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在早白垩世,庆阳地区构造活动强烈,长7和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油气沿断裂带进行大量充注,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而富县地区此时长7源岩有油气生成,但由于断裂带不发育,油气充注相对庆阳较弱。明...  相似文献   

5.
成藏年代学是成藏动力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揭示油气成藏过程、成藏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烃源岩生排烃期分析、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定量地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气藏的充注历史。综合分析认为,长7段和长6段有效烃源岩自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进入生排烃门限以来,长6油层组主要存在160Ma~140Ma和110Ma~90Ma的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其中,早期以连续、缓慢、小规模的低充注为主要特征;晚期则以瞬态、快速、大规模的高充注特征为主,是长6油层组的主要充注时期。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柴窑区延长组油气二次运移动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计算了浮力要克服毛细管压力所需的连续油柱的高度和长度,发现计算的克服毛细管压力所需油相连续长度远大于目前延长组已发现油藏含油带宽度.因此,浮力无法克服毛细管压力,不能成为研究区长3—长6油层组油气进行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根据平衡深度法,计算了各个层位的孔隙剩余压力.发现自长3油层组之下,各套地层均存在孔隙剩余压力,且在长7油层组达到最大值.源储压力远大于毛细管压力,可以克服毛细管压力而使油气运移.因此孔隙剩余压力是研究区长3—长6油层组油气进行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油气充注特征与油藏主控因素,以及油气聚集规律与成藏模式。运用成藏动力学,以典型油气藏或出油点解剖为基础,以流体来源及其流动样式为核心,采用精细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技术和油气运移路径示踪技术等方法。结果表明长8油层组为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油气主要来源于长7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存在2期原油连续充注过程(±130 Ma B.P.和±105 Ma B.P.),第二期为主充注期;流体存在明显的从上至下的垂向运移指向,进一步证实"上生下储、高压驱动、裂缝与砂体输导、多点充注、近源成藏"的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8.
南泥湾下伏油田长6油藏烃源岩为100Ma以来长73泥页岩生烃形成,主要经历了1期充注阶段。富集规律表明:长73充足的油源是原油富集的物质基础;有利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形成的砂体成为原油富集有利场所;盖层为长4+5底部及长6顶部广泛发育的泥岩;广泛分布的低孔细砂岩储层,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储集、输导空间。  相似文献   

9.
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10油层组原油充注点和运移方向、期次、通道及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岭油田延10油层组不同原油样品中咔唑类化合物异构体分布特征,反映了延10原油具有3个充注点,原油运移方向主要是向南东方向和向北西方向运移;纵向上是由下向上,即从延10以下层位向上运移的方向;油藏储层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特征反映了油气经历了两次运移期和充注期;研究资料显示马岭油田延10油层组原油运移通道在纵向上主要是河道深切谷,横向上为连通的多分支河道;油气运移的纵向动力主要为毛细管力和剩余压力.并且对延10油气运移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石地层学及含油气层系的划分,为准确、高效地开发长12油层段提供理论依据和简便易行的工作方法.从延长组的命名及其沿革入手,分析其岩石地层和含油气层系划分的现状,严格按照行业规范,将鄂尔多斯盆地内中一晚三叠世形成的一套河 湖相沉积物划分为:延长群含油气层系,其2级单位是10个油层组(长1—长10),其中的长2油层组可分作3个油层段(长12—长32).长12油层段又可进一步地细分、厘定为3个复层和若干个单层.开发实践证明,长12油层段开发层系的科学划分和精确厘定是该区油田开发最基础、最关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延长组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旬邑地区延长组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相带的主砂体发育部位,以岩性上倾尖灭油藏或透镜状砂岩油藏为主,在单斜构造的鼻状隆起部位,容易形成构造岩性油藏,油藏具有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砂及河口坝砂体上,纵向上发育长2、长6、长8-1、长8-2、长9-1、长9-2、长10等7套含油层系,油藏主要分布在长8-1油层组,其次是长6油层组,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油源条件、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变化、鼻状隆起构造、裂缝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2.
靖边油田沙子湾油区位于靖边油田西南部,长6油层为本区主力油层,以构造一岩性油藏为主,油气富集程度与储层的岩性、物性、展布和构造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本区储层岩性、物性、沉积相及储层分布特征的研究,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不仅对本区油气开发具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靖边油田长6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直罗油田长2油层组是延长组主力产层之一,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及演化特征,研究直罗油田岩石类型、沉积构造、测井相及砂体展布特征,明确该区主要发育2条分流河道砂体,物源为北东-南西向;并探讨了长2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西南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鼻状构造的组合成为研究区的有利聚集区,该研究为类似地区储层沉积微相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现有油、气、水勘探成果及储层、断裂资料,利用常规测井、地震、地化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分布及成藏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储层以礁滩沉积为基础,发育大量溶蚀孔洞及裂缝,控制了油气相对高孔渗富集。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越大,与围岩之间的毛细管力差就越大,含油气概率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存在油气富集的临界毛细管力(2.5 MPa)。奥陶系油源断裂交汇处为油气优先充注点,控制了油气的近源富集。距离充注点越远,油气充注强度越小,油气产能越低,油气地球化学性质规律性变化,存在油气富集的临界距离(距充注点20 km)。在储层和油源断裂联合控制下,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富集呈"近充注点-相对高孔"的地质模式,于充注点近端的高孔渗储层内优先成藏。  相似文献   

15.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实验模拟、分析测试等资料,结合模拟软件,对长6致密油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开展分析。结果显示,长6致密油成藏动力为长7烃源岩生烃产生的过剩压力,主要成藏期为距今160Ma和120~100Ma,两期成藏阶段烃源岩生烃增压都大于10MPa,储层充注孔喉下限分别为18nm、16nm。恢复了长6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孔隙度演化历史,原始孔隙度水下分流河道为39.59%、水下分流间湾为40.17%、浊积扇为37.70%,经过压实、胶结作用,在距今180Ma左右变为致密储层,此时尚未开始生烃,主力成藏期生烃增压推动致密油充注,属于先致密后成藏。岩心和野外露头观察发现长6致密油具有团块状石油局部富集、沿层理层状石油富集 、沿不同角度裂缝线状富集和沿不同裂缝交叉处的块状石油富集等4种富集模式。室内实验模拟显示,无裂缝参与时,致密油呈整体弥散型运移;有裂缝时裂缝控制了致密油的富集。近源超压强充注、裂缝垂向沟通与侧向短距离运移调整相互结合形成大面积分布、整体含油、局部甜点富集的长6致密油藏。  相似文献   

16.
旅大6-2油田油气平面分布区域和垂向分布层位差异明显, 平面上,油气富集程度南区大于北区;垂向上,东二下段大于馆陶组和东三段。研究区勘探实践证实断裂不仅严格控制着油气组合的空间展布和圈闭形成,而且对油气聚集活动以及油藏的形成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从断裂特征入手对旅大6-2油田油气差异富集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油源断裂密度、断层活动速率和边界断裂产状三个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分布特征和晚期活动断裂的分布位置控制了平面上南北区油气差异富集;陡坡带边界断裂的坡坪式形态决定了不同层位有效圈闭的大小;边界断裂的坡坪式形态和断层活动速率最终控制了垂向上不同层位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大型岩性油藏,油藏分布具有纵向上一区多层、平面上发育多个叠合含油富集区的特征.沉积演化及烃源岩评价表明,该区长7段为优质烃源岩、长6段为较好烃源岩、长4+5段及长8段次之,多层生烃为石油的富集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油源对比显示,长4+5~长8段原油主要源自长7段生烃有机质,长6段烃源岩对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黄陵探区延长组油气成藏过程与主控因素,通过对研究区延长组烃源岩、储层、盖层的分析,研究了延长组油气成藏动力、方向和时间,探讨了延长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延长组主要烃源岩为长7,富有机质泥页岩;长6—长4+5是良好的储盖组合;长6油层组与下部长7烃源岩直接接触,油气自长7向上直接进入长6储集层中;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成藏时间主要为晚白垩世;长6油层组油气运移距离短,运移效率高,为本区油气最富集的层位。  相似文献   

19.
应用油田注水开发动态分析技术、注水开发效果理论图版评价技术对吴起油田寨子河油区长6油田从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适应性、注采压力系统适应性、综合含水率、地层压力变化、注水利用率等9个方面评价注水开发效果。针对该油层目前注水存在问题,分析评价该区块生产特征、评价地层吸水能力及水驱储量动用状况等,提出长6油层注水开发调整措施,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利用300条地震剖面、672口测井曲线、6口井岩心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探井试油和试验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沉积微相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南部扶杨油层为西南保康沉积体系而非多物源交汇区,属于典型的河控浅水缓坡三角洲沉积体系,即主要储层为分流河道砂体,且主要含油目的层扶Ⅰ油层组为向上逐渐退积的演化序列.明水组末期青一段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油源断层下排,首先充注断层上升盘一侧河道砂体,即断层密集带两侧上升盘为油气运聚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有利圈闭,预测新增石油地质储量0.5亿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