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密闭取心降压脱气对岩心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密闭取心过程中由于降压脱气导致含水饱和度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获得了砂岩油藏不同水淹状况下降压脱气前与降压脱气后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关系 ,以及不同气油比下降压脱气对含水饱和度损失的影响 .建立了一套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含水饱和度校正流程 .给出了针对华北油田京 2 71井在地层条件下的含水饱和度校正公式 相似文献
2.
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误差的影响因素及修正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密闭取心过程中,由于流体压力和岩石应力的改变,导致流体脱气和岩石孔隙度改变,因此室内测定的岩心含水饱和度和实际油藏含水饱和度存在较大的误差,有必要将室内测定的含水饱和度校正到油藏条件下。以华北油田京271井降压脱气前、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密闭取心地面饱和度修正方法———室内物理模拟法,并且导出了考虑岩石变形对饱和度影响的修正公式,从而可以根据地面分析的饱和度推测储层地下饱和度真值。结果表明,油藏水淹程度及原油溶解油气比均对饱和度的计算结果产生影响,原油油气比越高,则饱和度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3.
为力求准确求取密闭取心井油水饱和度,在分析流体饱和度损失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覆压岩石孔渗压缩校正为基础,以油水相渗分流率计算原理为核心,建立了密闭取心井由于孔隙及油水体积变化和降压脱气排液造成流体饱和度损失变化的数学校正模型。为油层损失前真实油水饱和度的校正提高了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L油田多项资料,确定了基本的实验参数,在实验中真实地模拟了L油田起钻降压脱气的全过程,获得了可靠、准确的实验资料.还绘制了油、水饱和度校正图版,给出了校正公式. 相似文献
5.
6.
胜利油田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求准油层油水饱和度是寻找剩余油和提高开发效果的关键和难点。但是目前较准确的密闭取心所测得的油水饱和度与实际地层条件下的饱和度也存在较大的误差。通过密闭取心影响油水饱和度的因素分析和定量计算各种影响饱和度的地质和开发因素,把排出液量按渗流力学原理进行分配,克服了微间隙的影响。通过测量流体黏度和相渗参数建立数学模型,得到了地层条件下的饱和度数据,使地层的驱油效率计算趋于合理。其理论模型具备通用性,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推广性,在现场试验和实际计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当前针对物理模型饱和度分布的研究主要针对于一维小岩样和二维小薄模型,针对大厚高压油藏物理模型的方法无人涉及。针对大厚高压油藏物理模型的特点,选取 射线吸收法和lambert 定律进行单个测试点的饱和度测量和计算,然后利用二维数控移动定位系统完成对整个物理模型所有测试点饱和度的测量和计算,最终利用数学插分方法得到油藏物理模型的饱和度分布等值线图,实现对大厚高压油藏二维饱和度分布的预测。通过单点精确度实验及简单验证实验研究表明,利用 射线吸收法预测大厚高压油藏二维饱和度分布可行性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渤海某典型高孔高渗疏松砂岩稀油油藏密闭取岩心,对同一样品先后分别完成新鲜样品相渗实验和洗油样品相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中水淹层段样品在洗油后油水相渗曲线与新鲜状态下相渗曲线各关键参数均非常接近;未水淹层段样品在洗油后状态下完成的油水相渗曲线与新鲜状态下相渗曲线相比,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残余油饱和度较低,两相区范围接近,最终驱油效率较高。未水淹层段岩心若采用洗油后的柱塞进行油水相渗实验,其结果将偏离真实储层渗流规律。根据水淹程度对油水相渗曲线影响的认识,重构了考虑水淹影响的"全寿命"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矿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考虑水淹影响的重构相渗曲线的模型,在相同采出程度下,其含水率更低;在相同含水率情况下,其采出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已经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该技术的发展为油田提高采收率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总结国内外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技术矿场试验及室内研究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目前国内外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驱油机制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注空气实施过程中油藏筛选及评价、工程设计、现场实施三大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各个阶段需要实施的主要内容和考虑的关键因素予以详细说明。根据目前国内外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分析了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指出了对于水驱后油藏或正在进行水驱的油藏、低渗及超低渗注水开发困难的油藏、高温高盐油藏等,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在密闭取心和饱和度测试过程中,岩心中的流体存在一定的损失,Y井常规密闭取心油水饱和度测试结果和地下真实情况存在偏差,必须进行校正;而传统校正方法的油水等比例散失原则存在不合理性。提出一种新的校正方法,将蒸馏法饱和度测试后的岩心组成长岩心,在地层条件下进行水驱油物理模后取至地面条件进行蒸馏法饱和度测试,对油水饱和度的损失比例进行了标定,完成了对Y井密闭取心饱和度测试资料的校正。校正结果与测井解释成果对比分析表明,长岩心水驱油校正结果准确可靠,有助于油田水淹层的判断和开发调整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马岭油田南一试验区延10成岩圈闭油藏特点,利用古构造分析法,拟合油藏自由水界面的位置,确定出自由水界面以上储层高程与含油(水)饱和度的关系曲残,预测出饱和度的分布状况,在生产实际中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乌石区流沙港组含砾砂岩储层因受到岩性、分选性、孔喉分布复杂变化的因素,油层出现电阻率比泥岩低、与水层相似的特征,采用多孔微观岩石结构"球管"模型,对孔隙结构与岩石电阻率的响应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证明岩石复杂的孔隙结构是形成含砾砂岩特有低电阻油层的重要原因。基于复杂孔隙结构导致的实验"弯曲"岩电数据提出了阿尔奇修正方程,修正后的阿尔奇公式适用于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的储层,乌石A油田含砾砂岩储层利用新方法进行评价,能有效提高含油饱和度,且与岩芯实验毛管压力、核磁束缚水更加匹配。 相似文献
13.
含天然微裂缝变形介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微裂缝油藏开发过程中,油藏流体压力的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微裂缝的张开或闭合,油藏的绝对渗透率随之发生变化,而且微裂缝的存在使油藏渗透率呈现较强的各向异性,从而影响油藏的开发,针对这些特性,分析了微裂缝的存在对油藏绝对渗透率大小和主轴方向的影响,建立了含天然微裂缝低渗透油藏的三维、三相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油世故模拟软件,运用该软件进行了典型油藏单元的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开采初期微裂缝油藏日产油量比常规油藏高,而后期则比常规油藏低,且采出程度总比常规油藏高。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地下油水渗流规律和水驱特征分析,结合矿场实践提出了确定油井各产层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层驱替特征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油层组、砂岩组等的剩余油分布.这种方法适用于中、高含水期的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的确定,并能够根据地层渗透率的变化修正相渗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油藏数值模拟中相渗数据对地层非均质性适应不足的缺点.经安口沈检1井密闭取心的含油饱和度分析和欢50块两口挖潜井生产实践检验、证明分层驱替特征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是正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油田生产管理和决策的现代化,使地层参数估值具有全局最优性,在研究油井井底压力分布的描述和有关地层参数辨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二阶学习算法与GA(Genetic A lgorithm)构成的新型混合遗传算法,并给出一种新型神经网络。该网络把级数中的函数看成非线性神经元,建立油藏系统的函数型连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由系统辨识理论中的F检验法确定网络模型的结构参数n,用二阶学习算法和新型GA交替辨识网络模型的权系数v和地层参数θ。应用表明,采用上述方法建模精度高,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在1%以内,并能求出地层参数的全局最优估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刀具对涡旋式压缩机渐开线型涡旋齿的干涉现象及其对排气角和压缩机容积比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对渐开线线型修正的新方法。经过修正的一对涡旋齿,排气角可达2π,实现零余隙压缩,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压缩比和容积效率。按照这种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求解,得到了十分精确的加工要素,并在产品试制中采用。样机试验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涡旋齿啮合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7.
线结构光多传感器三维测量系统误差校正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线结构光多传感器三维轮廓测量系统中多传感器坐标系统一误差及线结构光带特征平面方程求解误差的校正问题,应用一种可进行特征点多分辨率提取的平面靶标,选择两传感器共同测量范围内部分特征点作为参考点,应用迭代求解最近临点算法,求解两标定坐标系精确统一的参数,实现多传感器测量系统中两坐标系统一误差的校正.提出了一种带参数的线结构光带图像特征点亚像素提取算法,通过参数设置改变线结构光带特征平面的位置,对线结构光带特征平面方程求解误差进行校正.实验结果表明,误差校正算法精度高、重复性好,确保测量系统可以获得复杂型面物体高精度的截面测量配准数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平井在注汽过程中,由于水平井段长,吸汽不均致使受热井段短,采收率低的问题,进行稠油水平井均匀注汽技术研究。根据分层注水原理,将单点注汽完善为多点注汽,通过孔眼限流,调整注汽剖面,保证水平段均匀受热,提高加热效率。应用油田统计数据,给出孔眼个数确定数学表达式,根据热学理论,建立水平段蒸汽干度分布模型及地层吸收热量与蒸汽干度降低损失热量平衡方程,确定了注汽孔眼直径,同时在注入工艺上进行改进,保证蒸汽正常注入。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地在大庆油田第一口稠油水平井中应用,放喷阶段产油为该区块平均单井产油的7.3倍。测温曲线表明,水平段温度分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实现了均匀注汽。 相似文献
19.
沈金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
文章提出用电子经纬仪和微处理机相结合来测量下油管实际长度的新方法。该方法测量精度高,使用方便,并能实时显示、打印下油管的实际长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