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从贵州侗族聚落中的空间与特性、地景与聚落、天地人的层面分析解读侗族聚落空间中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由此论述贵州侗族聚落的空间特征和聚落形态特性。提出对贵州侗族聚落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的本质研究,论证侗族聚落中场所精神的独特性、聚落艺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所体现出的审美价值,以及在这个价值取向中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地区少数民族心理意识与环境行为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贵州广大喀斯特地区少数民族的心理意识进行调查为基础,依据心理学、环境科学、行为科学的理论,预测喀斯特地区少数民族的环境行为,提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贵州生态环境现状,总结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特征,分析影响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喀斯特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脆弱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地区传统民居风格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是在喀斯特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影响下 ,各民族建筑文化相互交融 ,在明清的发展渐趋稳定的表现为干栏式建筑的民居 ,原为仡佬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的住屋形式 ,后为土家族、苗族仿用 ,具有美学代表性的是吊脚楼和石板房。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以其就地取材的便利和实用功能至今仍大量使用。充分利用传统民居的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 ,结合景区开发能促进景区、社区和自然的统一 ,并能保持旅游地的持久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选择喀斯特较为发育的贵州省仁怀市为研究区域,在G IS技术支持下,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并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探讨喀斯特地区各种具有特定数量、质量的农用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佳分配途径,实现各种农用土地资源在空间上最优配置的方法与技术,为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土地发展利用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土家族传统村落实例的调查入手,利用大量实地调研测绘手段,剖析传统土家族聚落生成发展内涵,挖掘其聚落形态的典型特征,揭示了传统聚落是自然、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物质文化产物,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形态是人地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的综合体现。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聚落在新形势下的基本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型牧草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贵州喀斯特山区坡耕地不同立地条件对牧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水土保持性能的要求,对搜集和引进的27份牧草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采用模糊评分法对不同牧草进行了综合评分,筛选出了百喜草、皇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球茎草芦、苇状羊茅、一年生黑麦草、鸭茅、百脉根等适宜于贵州喀斯特山区坡耕地种植和养畜利用的优良水土保持型牧草,为贵州喀斯特山区退耕还草、治理水土流失、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了科学的草种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洞穴的探测、统计,分析贵州喀斯特洞穴资源的主要资源特征,探讨洞穴在人类居住、旅游活动、空间利用、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等5方面的开发利用方式和特点,旨在对贵州喀斯特洞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其他地区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兴义万峰林”是中国锥状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由于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许多地域性特征突出的城市和文化底蕴浓厚的民族建筑.本研究应用GIS技术,分析评价了景观保护规划前期现状,归纳了聚落肌理与建筑原型,树立了以建筑类型学和形态学为基础的理论的设计理念,并通过实例说明“万峰林那灰村设计”,为贵州喀斯特地域的可持续新农村发展指明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区和峡谷区的96个喀斯特植物群落样地为依据,以样地乔灌木树种的重要值按属性归并,用系统聚类法和PCA排序法进行植物群落排序与数量分析,综合两种分类结果,高原区38个样地划分为4个类型,峡谷区58个样地划分为6个类型,并分析了贵州喀斯特高原区与峡谷区的植物群落类型,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且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特殊喀斯特地貌,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文章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这种作用,既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制约效应,更指明了其在贵州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的一面,并提出了针对这一问题而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枯水、干旱、灾害初探--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喀斯特流域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其枯水、干旱、灾害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较非喀斯特的地区不同,以贵州省为例,从喀斯特水文地貌学的角度,系统定义了喀斯特枯水、喀斯特干旱、喀斯特灾害的概念,并分析喀斯特流域枯水、干旱、灾害发生的时间、地区,进而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彼此增强的正反馈关系,为贵州防旱防灾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的基本模式及其环境效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贵州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区 ,喀斯特发育的碳酸盐类岩出露面积达全省总面积的 73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 ,致使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水土流失面积达 43 5 % ,石漠化面积达 1 33万km2 ,且每年还正以 933hm2 的速率扩展 ,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已成了十分突出的问题和任务。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措施和模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它们所能产生的环境效益 ,提出了加快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分布特征及其地域类型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文孝  苏维词 《贵州科学》1999,17(2):120-126
通过对喀斯特乡村地域环境系统特征和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分布特点的分析,根据类型分类指标选择原则,建立起以地貌条件、水文条件、开发程度及村落规模为内容的分类指标体系,对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地域进行了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15.
贵州岩溶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维词  刘瑞 《贵州科学》2011,29(5):10-15
贵州是我国岩溶最发育的省份,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的省份之一。本文结合岩溶山区的地域特点,从组织上、法律法规、政策、投入、科技等方面对岩溶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设计,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实施岩溶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参...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洞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山区是以贵州省为中心,包括滇、川、湘、桂四省区,而贵州是世界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形成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洞穴资源,针对贵州目前的经济水平、旅游现状以及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系统和科学的开发贵州潜在和特征性的洞穴控险、相关科技考察、教学和喀斯特地貌旅游将使贵州的旅游业找到了一个新的启动点并发挥出巨大资源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7.
黔南是喀斯特发育强烈的地区,分布有1000多个洞穴。根据地形图上洞穴的位置、洞高、洞长、发育方向、坡顶海拔、坡底海拔以及岩性等信息,以GIS技术为平台,建立黔南喀斯特洞穴数据库和洞穴信息系统,主要在于为黔南喀斯特洞穴数据资料查询、分布规律、空间相关关系、潜在资源开发、部门辅助决策和为旅游及相关部门对黔南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提供信息。同时将系统应用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采用相应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提出黔南相应的旅游线路规划及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着重从岩溶地貌、高原气候、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成分及分布、社会文化结构的地域分布特点诸方面,论述贵州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认为在优越的“原生”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强调岩溶风光和民族风情以及不同资源个体间的功能耦合,以形成最大吸引力。并提出将科学旅游,诸如洞穴探险、地质旅游、自然保护区考察和历史考古等作为贵州旅游业向高层次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岩溶溪流原生动物群落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岩溶山区溪流具有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维持了丰富的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2006年7-9月在长江重要支流乌江上游8条岩溶山区溪流中,采集原生动物群落标本及水样72份.经室内对水生原生动物培养、分离和鉴定,揭示了该区岩溶溪流原生动物群落具有下述特征:(1)原生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含27科31属42种.(2)原生动物群落含6个功能营养群,其中,原生动物光合营养群(P群),占总数的4.76%;细菌取食者群(B群)占52.38%;腐生营养类群(S群)占4.76%;食藻者类群(A群)占21.43%;非选择性杂食者群(N群)占2.38%;食肉者群(R群)占7.14%.(3)根据岩溶基质特征,划分该区水生原生动物群落为灰华附生原生动物群落、白云岩附生原生动物群落、水生植物附生原生动物群落和浮游原生动物群落4种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