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有源隔振系统传递率数值计算的一般方法,克服了传统解析法适用范围小的缺点.对于各种复杂的有源隔振系统,利用它可以方便地求出系统的传递率.这不仅可为引力波探测中隔振的研究提供指导,也可用于其他领域的隔振实验.  相似文献   

2.
首先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以传递率为适应值函数,分别对单自由度、双自由度隔振体系进行了隔振参数的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研究.随之,考虑了状态反馈控制方法,目标函数选为传递函数矩阵的无穷范数;数值试验表明,在无控最优隔振参数的基础上,施加反馈控制,并不能进一步优化隔振体系;而重新在线计算隔振参数及反馈控制器,可以进一步优化原无控最优隔振体系.最后,进行了兼顾控制力传递率的多目标研究,旨在优化隔振体系传递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控制能源消耗.本文的系统研究,解决了隔振体系参数的最优设计问题;并在隔振基础上施加控制体系,讨论了最优参数设置的重要性;此外,兼顾控制能源消耗的参数优化,对于传统的隔振和控制体系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应用磁流变阻尼装置的顶层隔振控制方法.首先,对小质量比TMD的控制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将最优TMD参数的计算公式推广到大质量比范围.以大质量比TMD控制的减振机理为基础,对顶层隔振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参数影响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合理的顶层隔振结构体系;其次,引入磁流变阻尼器对顶层隔振结构的隔振层进行控制,避免TMD控制范围较窄和隔振层变形过大等弱点;最后,对单自由度结构进行了顶层隔振控制,理论分析结果证明:以大质量比TMD理论为基础的顶层隔振控制方法是有效的,结合了磁流变阻尼器的控制后可以避免这种方法的一些弱点,在不增加结构自重的前提下,能够保证结构良好的控制效果,隔振层的位移和结构层的加速度都得到较好的控制,控制效果达到30%左右,以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以食品制冷机组压缩机隔振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包括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通过仿真得到隔振体系的固有频率等参数,从而验证隔振体系设计能成功克服由于受迫振动引起的疲劳、共振等危害.研究结果对食品制冷机组压缩机的隔振设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为大型食品制冷设备的减振降噪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设计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动态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对数动力放大因子β(λ),研究质量比、阻尼比及固有频率比对双层隔振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且对物理参数——尤其是激振力频率具有随机变异时双层隔振系统动态性能的变异规律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质量比对双层隔振系统的影响显著区域位于曲线第二个峰之前,随着质量比的增加,隔振量(分贝数)增大;阻尼比对双层隔振系统的影响显著区域位于曲线第二个峰之后,而且随着阻尼比的增加,隔振量(分贝数)减小;随着固有频率比的增大,隔振频带减小,隔振效果也有所降低,影响区域遍布整个隔振频带.激振力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比λ在0.1—100区间内具有变异系数δλ=0-30%范围时,对反映双层隔振系统隔振性能的对数动力放大因子β(λ)的均值影响不大,在λ〉3的频段内,β(λ)二阶矩意义下与均值系统的偏离程度δβ(λ)低于δλ.在λ〉3的频段内随着λ增大,双层隔振系统性能趋向稳定.阻尼比的增大,不能提高隔振频带内系统的稳定性;质量比的增大,对提高隔振频带内系统隔振性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应用有限元法建立了钻柱隔振的力学模型,对钻柱进行了纵向振动的动力响应分析和固有频率计算,比较了常规钻柱和隔振钻柱钻头处的位移、井口处的位移以及钻压的变化.钻柱隔振后,其固有频率远高于常规钻井时的激振频率,因此隔振后的钻柱可以避免发生共振现象,提高钻井效率.钻柱隔振理论可以为隔振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超硬粉体超微粉碎中,由于高振强而出现的系统激振力、振幅激增,导致系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无法正常工作.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进行高振强振动状态下的隔振分析与隔振弹簧设计.构建具有明显隔振效果的双质体振动结构与特殊的弹簧联接方式,在保障系统强度、刚度等性能参数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实施隔振弹簧优化.研究表明,考虑系统必须的约束条件等因素后的优化设计结果,不仅能使弹簧质量下降44%,且能适应高振强振动磨机对超硬材料的超微粉碎,解决高振强磨机运行中的隔振难题,取得良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极微细电火花加工的三维超精密运动平行隔振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指出了运动平台隔振保障技术是能否达到微加工精度的重要因素;对一级主动隔振的上平台和二级隔振,采用ANSYS软件进行了模态分析和研究,同时采用激振实验与ANSYS分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得出二级隔振的振动特性。通过实际的隔振效果测试,得出此二级隔振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隔振效果,为三维运动平台达到高精度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有源隔振系统传递率数值计算的一般方法,克服了传统解析法适用范围小的缺点,对于各各复杂的源隔振系统,利用它可以方便地同系统的传递率,这不仅可为引力 波 隔振的研究提供指导,也可用于其他领域的隔振实验。  相似文献   

10.
将惯容器引入到含X形机构的几何非线性隔振器,提出一种含X形机构的惯容型隔振器.按照惯容器不同安装方式分别建立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谐波平衡法获得隔振系统的稳态解析解,并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计算得到其时域响应以验证解析解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将力传递率作为隔振性能的评价指标,开展关键设计参数影响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惯容器使隔振系统产生一个反共振频率,当激励频率处于反共振频率附近时,系统的隔振效果最好,从而获得更好的低频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介绍基础隔震减小建筑结构鞭梢效应的原理,阐明产生鞭梢效应的条件及基础隔震对结构地震反应和鞭梢效应的控制作用分析。本文对一容易产生鞭梢效应的多自由度结构系统进行了动力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带基础隔震器结构的Stick-slip运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基础隔振器结构的Stick-slip运动研究是一个很年轻的课题,有关献指出:带可滑动基础的结构存在Stick-slip运动的可能,它将导致结构失稳以及由此引起疲劳破坏,因此该类结构的Stick-slip运动研究是有价值的,据此,调查了在地震作用下带滑动基础或基础隔振器结构,并建立其Stick-slip运动的离散运力旨出了系统的复杂的非线性特性。  相似文献   

13.
凌郁 《科技信息》2011,(13):341-342
近几年来,全球地震灾害频发,建筑物的抗震减灾性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分析基础隔震结构建筑与传统抗震建筑的差异,重点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的技术关键—基础隔震层和隔震装置。结合近20多年来隔震结构建筑成功运用的实例,凸显出了隔震结构建筑在抗震方面的优越性,最后,结合基础隔震技术的经济性,对未来隔震结构建筑的发展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新的竖向弹簧—钢球隔震系统隔离水平地震作用的隔震方法,用势能不变值原理与“对号入座”法则建立该隔震系统的振动方程,分析各控制参数对该隔震系统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隔震系统结构简单,隔离水平地震作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砖混组合结构隔震房屋的地震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基础隔震砖混组合结构房屋的地震反应,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 得到了结构的基底剪力和层间位移。通过分析对比隔震房屋和非隔震房屋的计算结果,发现橡胶隔震垫可以减小地震对房屋建筑的作用,并且使隔震房屋产生平动位移,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性能的隔震结构动力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优化问题的特点,应用稳健的优化算法以合理的计算代价求解了非线性隔震结构合瞬态约束的混合变量动力优化设计问题.首先根据投资-效益准则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一体化优化设计模型,其中目标函数是结构寿命周期内的总费用,包括结构初始造价和损失期望,约束条件包括隔震层水平位移、上部结构层间变形等,优化模型同时对上部结构截面尺寸和隔震器参数进行优化.充分利用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结构的局部非线性性质,使非线性隔震结构的时程分析计算效率接近线性动力分析.然后应用合潜在约束策略的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并结合选择性动态圆整法进行具有连续、离散混合变量的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优化设计.算例表明了优化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对核电站典型CPR1000堆型反应堆厂房应用隔震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反应堆底部的圆形筏基,进行了隔震支座的布置与选型.基于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核电站基础隔震效果,并建立了结构内部设备层的楼层反应谱.此外,文章研究了地震波加速度峰值、设备层所处标高及设备阻尼比对楼层反应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隔震技术后大大提高了核电站反应堆厂房的抗震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18.
大底盘双塔结构在地震时底盘与上部塔楼连接处的薄弱层易遭到破坏。为解决竖向刚度不均匀造成的地震破坏,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在大底盘与上部塔楼之间设置隔震层,减小传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运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层间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模型,对其进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幅值,层间位移,底部剪力都相应地减小;隔震结构的变形主要由隔震层承担,隔震结构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在隔震层处达到最大值,层间剪力在隔震层处大幅度减小,起到了相应的隔震效果,为工程实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一幢8层框架结构的隔震建筑和传统抗震设计建筑的抗震效果进行分析对比,应用ABUQUS软件建立框架计算模型,分别采用普通叠层橡胶支座(RB)和铅芯橡胶支座(LRB)作为隔震装置的基础隔震2种隔震抗震方案,对其框架结构模型的底部输入E-l centro形地震波.分析结果表明,RB方案与LRB方案的抗震效果均优于传统方案,且RB方案抗震效果略好于LRB方案.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大型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采用基础隔震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剪力,并与未隔震相同结构建筑的位移、剪力进行了对比,以评断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