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圆管内均匀布置1-5片旗形件时油的强化传热及流阻特性。当工质参数处于146≤Pr≤206和852≤Re≤6857时以4片旗形件最佳;其换热系数h与光管换热系数h0之比可高达4.1;而压降之比最高只有3.4;综合判据之值可高达2.95。  相似文献   

2.
实验研究了管内同时设置旋流器和旗形动态插入件时油类介质的换热及流阻特性。旋流器为长100mm、丝径1.5mm、节距4mm的螺旋线圈。旗形件数目为1 ̄3片。实验表明,上述复合强化手段集中了两种元件的优点:换热系数高而阻力损失不大,且在层流区和紊流区都得到了强化。实验范围内综合判据之值高达2.76。  相似文献   

3.
探索了旗形强化传热元件宽度对管内油类介质的换热及流阻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实验研究了水平圆管内插入旗形件时其后掠角对30#透平油的对流传热及流阻特性的影响。实验圆管为φ24mm×2mm×700mm的紫铜圆管,后掠角为86°,81°,76°,70°,65°五种。其它参数范围为:146≤Pr≤206,1067≤Re≤6857,0.07<cos<0.42。实验范围内,换热系数首先随后掠角的增大而上升,然后又下降,在后掠角76°左右呈现出最佳值,阻力则随后掠角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复合强化传热方法,对四种不同间隔插入旋流片的缩放管进行了传热与流阻实验研究,并与普通光滑圆管、缩放管空管、内插旋流片的光滑圆管三种结构条件进行比较.通过综合评价,在实验范围内(3400相似文献   

6.
H形鳍片管束传热与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H形鳍片管束的性能与结构的优化设计,在对H形鳍片管束的传热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优化结构的H形鳍片管束的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模化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结果与有关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为H形鳍片管束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了换热器管侧插入元件法强化换热的研究现状,提出利用柔性—动态插入件对管内紊流进行强化换热,实验研究结果以特性曲线和测算Nusselt数与经典Nu=0.023Pr~(0.4)Re~(0.8)计算值对比表,揭示了以旗形内嵌物为代表的该类插入件强化换热的优越性,工业应用证实了其可靠性和经济性亦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管内受迫对流换热过程的Yong经济分析,提出了一项管内强化传热性能评能价指标:强化前后单位传热量总传热费用比η,分析结果表明,η不仅能反映采用强化传热措施后换热能力的改善和流动阻力的增大,而且能反映出强化传热管加工制造成本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强迫对流传热实验的数据处理工作量大的问题,文中利用Excel软件的计算功能,提出最小二乘法、函数法、直线拟合法和指数曲线拟合法共4种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并以确定横掠单管强迫对流表面传热准则关联式为例,对4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4种方法计算结果完全一致,计算精度高,计算工作量小,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首次利用极限偏心圆管形成的弦月形通道在液氮池中进行了两相流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热流密度达到9kW/m^2时,弦月形通道内的传热温差仅为1.1K,传热性能达到了目前一致公认的沸腾传热系数最高的烧结多孔表面管的同等水平,而其制造工艺、生产成本和运行操作等方面却大大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湍流状态(雷诺数Re变化范围为27900 ~41900)下自支撑矩形缩放管换热器壳程内插入不同插入物(圆环和折板)后的传热性能与流动特性,并将壳程通道内插入圆环和折板后得到的结果与缩放管空管(无插入物)的结果做比较.结果表明:插入物的加入引起了通道内流体的速度及温度分布变化,从而产生传热及流动特性的变化;插入圆环和折板后壳侧的传热系数分别比缩放管空管时增加了16.69% ~24.32%和38.01%~46.74%;在插入插入物后,传热系数增加的同时也引起了通道内压降的增大,与缩放管空管时比较,插入圆环和折板情况下压降增加的比例分别为74.02%~89.50%和68.49%~87.16%;插入折板后壳程通道内的综合传热性能最好,其次是插入圆环后,缩放管空管时最差.研究还发现,要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关键是要改善通道两侧缩放管处的传热性能,而从场协同角度对三者进行分析则发现,减小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矢量间的夹角是增强换热器传热性能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实验研究了内插螺旋线圈的水平圆管内30~#透平油的对流强化传热及流阻特性,探索了螺旋丝径的影响。实验圆管为φ10×0.5×900mm的紫铜圆管。其它参数范围为:193.97≤Pr≤464.36;2.7×10~2≤Re≤2.5×10~3;0.333≤t/D≤1.333和3.75≤t/d≤24.实验表明,Re及丝径的增大均使换热系数及阻力增大;Re的增大亦同时造成h/h_及△P/△P_两个比值的增加。Pr的减小可使换热增强,流阻减小,采用(Nu/Nu_)/(f/f_)~(0.29)作为评估传热及流阻综合性能的判据,实验范围内该判据之值介于2.09~3.23之间。此外,综合实验数据得到了传热及流阻两个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层流和紊流两种模型对一水平管外垂下液膜的强制对流蒸发换热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对管顶部的冲击滞止区和管侧部的自由绕流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坐标变换方法进行微分方程组简化.根据滞止区计算结果确定自由绕流区的初始边界条件,排除了以前类似计算中人为假定计算边界条件的缺陷.紊流计算采用壁面函数法.数值计算结果确认了液膜蒸发量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液膜内温度分布不能近似为线性分布.计算结果和作者的实验数据及其他研究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实验值处于层流解和紊流解之间,更靠近紊流解.对水和R11两种工质,紊流解和实验值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压力水在倾斜上升管内传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压力为23~28 MPa、质量流速为600~1200 kg/(m2·s)、热流密度为200~400 kW/m2的试验条件下,对内径为26 mm、倾角为22°的倾斜上升管内高温高压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倾斜管壁温沿管壁周向非均匀分布,顶部壁温最高,底部壁温最低,两者温差随压力和质量流速的升高而减小,随热流密度升高...  相似文献   

15.
紧凑管束蒸发换热器内水的沸腾强化换热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新式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利用水平传热管管束间狭窄受限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换热机理和同一管束中两管缝隙强化沸腾换热机理,将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对水平传热管管束在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水平管蒸发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管束距离和传热管在管束中的位置对各个传热管换热特性都有很大影响,且存在着一个最佳管束距离;随着压力增加,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的强化效果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6.
单头“W”形螺旋槽管是在螺旋槽管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强化管。本文研究了各种结构参数对流动和紊流换热特性的影响,从理论上探讨了其强化传热机理,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管的性能明显优于光滑管,在p/e=10~14范围内且具有小螺距和适当槽深的单头“W”形螺旋槽管的综合性能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17.
以水为介质,对垂直放置的急扩加速流缩放管(CD)等间距内插旋流片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不同内插旋流片个数时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并将实验值与光滑管的作比较,同时运用Fluent模拟得到了管内的速度分布、温度分布、传热系数和热通量沿轴向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旋流片个数的增加,传热系数明显增大,但旋流片个数达到7后传热系数不再明显增大,且两种类型的旋流片均有同样效果.数值模拟还表明,插入的旋流片个数越多阻力越大,其中等间距内插7个旋流片的效果最优.文中还对缩放管与旋流片对自然对流的两区协同强化传热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模拟得到强化传热的原因在于壁面切向速度的提高,同时还给出了截面平均切向速度沿轴向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