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1,(1):21-21
性欲是人之大欲,但每个人性欲的强弱程度都不同。美、英医学专家通过长期调查、研究,认为下列十种因素对人的性欲影响最大。1.遗传因素性欲的强弱可能是受遗传因素的  相似文献   

2.
文文 《科学大观园》2014,(12):33-33
正性崇拜是原始初民对自身的性结构、性功能和性愉悦不能理解时所产生的一种崇拜和信仰。原始初民已经有了思维活动,这是人类以异于动物的一个特点。他们对周围事物常常问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会打雷、闪电、刮风、下雨?可是他们的知识水平又不足以使他们对此有科学的认识,于是就认为有神力、魔力在,便编造出雷公、电母、雨师、  相似文献   

3.
人类需要治疗性克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治疗性克隆符合生命伦理,人类需要治疗性克隆.在一定的伦理原则指导下,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长寿,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社会都应该理解和支持治疗性克隆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类生态系统和谐结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系统可以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构成。和谐论是把握生态系统结构性存在的基点,自然生态系统表现循环性-和谐结构,人类生态系统表现体验性-和谐结构。人类在体验性-和谐结构中可以深刻地体验生命存在的韵味,作为一种动态结构。他又表现为自我认同体验性-和谐结构、幻象体验性-和谐结构和创生体验性-和谐结构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5.
论技术导引下的人类自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技术进步与人类自由的历史和逻辑关联中,讨论了人对自然界的自由,人对社会组织的自由以及人对社会文化的自由,从而阐明技术是人类走向是高自由目标的不可或缺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6.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各种物质资料的过程,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与自然不断博弈的历史.人类的行动策略从适应自然到试图征服自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的意识也经历了从畏惧自然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变化.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既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大自然对人类行动策略做出强烈的反应.目前,人类试图与自然进行合作博弈,但要把行动策略变为现实,仍面临难题,主要是如何摆脱在资源利用方面人类之间囚徒困境式的博弈局面,这既涉及当代人的合作问题,也涉及人类代际之间的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虚拟技术对人类认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虚拟技术是一种对现实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综合技术,虚拟技术扩展了认识对象、加速了认识进程、提高了认识效率.虚拟技术促进了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即虚拟认识的产生.虚拟认识是一种数字化的运演过程,它不同于现实认识,但虚拟认识要以现实认识为基础,依赖现实认识.现实认识也需要虚拟认识来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以GPT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逼近人类智能,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代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体现为算法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且带动了智能技术产品的革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技术驱动的现实产品,GPT-5引发了人们对AGI的最大关注,强人工智能似乎正在走向科技发展的前沿。这一革命性变化让人类智能的性质和特征变成了引人瞩目的话题。当今人类对智能和意识的探究,体现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互动:以模拟的数字化过程再现人类智能,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动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对重新认识人类智能的一次挑战。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到对人类意识的重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走过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生命伦理学和生命政治学领域关于人类增强的争论常常被归纳为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两大阵营之争。而神经伦理学家卡布雷拉却将人类增强的应用范式划分为生物医学范式和超人类主义范式,主张二者在人类增强的目的、应用领域、实施手段等方面各有侧重,人类增强的生物医学范式与超人类主义范式的争锋是从肯定的方面来探讨和解决人类增强问题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她提出了第三种可能范式,即社会范式,并主张这是一种看待和应用人类增强技术的新视角,它跨越了两大主流范式的争论框架并弥补了其局限。并且,卡布雷拉还据此对人类增强的三种范式进行了优先性排序。不过,她所提出的人类增强的社会范式在实践可行性、技术基础、优先性依据、概念命名以及对解决相关争议的有效性这五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地反思和论证,否则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0.
11.
由于猪在机体解剖结构、器官大小、生理功能和病理特征等方面与人相似,因此猪不仅是重要的肉用家畜,还具有重要的人类医学模型价值。"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在干细胞领域设立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 PS)猪与小型猪疾病模型"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项目组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本文围绕项目组开展的科研工作进行了综述,从领域的研究背景、世界前沿进展、项目组取得的主要进展、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本文有助于全社会理解猪多能性干细胞和人类疾病模型猪相关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4,(7):47-47
正常听到长辈们耳提面命的叮咛我们"站要有站相"。不过很可惜,大部分的人并不会特别去注意站姿。其实,站姿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形象和健康,还透露了你的心理状态。一个简单的站姿就可以让人读透你的心理,看看你是哪种站姿?1、挺胸收腹、双目平视这样的人充分了自信,或者十分注意个人形象,或此时心情十分乐观愉快。2、含胸、背部微驼很多女孩子在青春期发育时对身体的变化没有树立健康积极  相似文献   

13.
论“知、明、我”三位一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如海德格尔说“在”的意义问题已久被遗忘了一样,“知”的意义问题也是长期被严重忽视着。似乎人人明白“知”的意思,但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其实完全不能说明“知”的义理,本文借助现象学方法对“知”作出了“明”的现象解释,揭示了“知、明、我”三位一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10,(11):11-11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数十个有一父两母的人类胚胎。这不仅有助于根除某些遗传疾病,或许还将迎来“设计婴儿”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公共性焦虑,当前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是这种焦虑的学术确认。然而,不论是人类终结论还是竞速统治论,它们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过高估计与对人类发展的过低估计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之上。这类论断既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也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发展。破除这类论断所编织的扭曲图景,需要我们予以追认人类的复杂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类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16.
哈拉维提出的赛博格概念被认为是后人类的一种实现形式,但是哈拉维却否认自己是一个后人类主义者.后人类主义认为赛博格化就是人类转变为机器的过程,但是这种对人类的理解中隐含了一种人与动物的形而上学的二分.对人与动物/机器的区分源自于笛卡尔,而林奈从博物学的角度论证了人与动物并无区别.海德格尔把人与动物的区分恢复为了一个哲学问...  相似文献   

17.
1导论 一个字重写系统[TRS)是一个序对(∑,R),其中∑是一个字母表,9i为一集归约(重写)规则。  相似文献   

18.
文章拟应用引物原位标记(primed in situlabeling,PRINS)技术快速检测人类染色体非整倍性。首先进行PRINS技术对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精子核的标记研究以及多色PRINS技术的系统研究,采用更新的非ddNTP阻断的多色PRINS技术,对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精子和羊水细胞等多种样本进行标记;然后对不同靶标序列的标记效率及不同荧光色素的发光特点通过实验进行评估,获得关于PRINS技术的多项反应原理参数,并筛选标记顺序以获得均一稳定的标记效果,最后进行临床FISH探针与PR,INS的标记比较实验。通过实验,比较PRINS技术与传统FISH技术之间的标记特点与差别,评估PRINS的实际应用效果。笔者成功地在2.5h内标记了同一精子核内的多条染色体,单色以上标记达到99%。与FISH技术相比,PRINS的这些优点使它成为诊断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异的很好技术。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诸多行为和表现与性有关,这些行为的成因固然有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异的影响,但也可以从科学角度解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人类与性相关的社会行为的物质基础研究呈现出激素、神经递质、基因、脑功能和神经机制四个进路。四个研究进路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白期与重叠期。研究过程呈现出如下特征:阶段性和波动性交替出现;存在"回采现象";存在范式与异例现象;新方法和新手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结果会对研究领域的扩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技术间性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然、社会、科学对技术演化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技术“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的演化,在根本上内在地规定于技术问性或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技术间的非线性同一性,构成看技术问性或技术整合引生作为“第三者”的新技术和推动技术不可逆演化的机制性支摔。技术反思作为中介,规定看技术间性或技术整合的现实发生。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开启了技术初始发生之门,并以常规性技术整合与革命性技术整合、建构性技术整合与非建构性技术整合等基本形态,为技术演化开辟看前进的道路。提出“技术间性”概念的可能意义,不仅在于学理层面,同时指向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