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意识是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在鲁迅的生命里——猛秀、刚强、希望、乐观;孤独、寂寞、悲观、沉郁;希望与绝望,乐观与悲观,“实有”与“虚无”交织在一起。鲁迅在人生的旅途中,奋然而前行,象“过客”那样作“绝望”的抗战。  相似文献   

2.
《过客》是鲁迅对自己生命哲学的一个归结。作为精神界的战士,在面对惨淡人生的抉择中,“过客”以其独特的人格,毅然选择向前行走。这种永不回头的“过客”精神,正是鲁迅对绝望人生的生命底线或绝对命令,同时也体现了他反抗虚妄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3.
<过客>是鲁迅对自己生命哲学的一个归结.作为精神界的战士,在面对惨淡人生的抉择中,“过客“以其独特的人格,毅然选择向前行走.这种永不回头的“过客“精神,正是鲁迅对绝望人生的生命底线或绝对命令,同时也体现了他反抗虚妄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文化观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它的核心是紧密相连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鲁迅对敌人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 ,随时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对于劳苦人民却寄予深切的同情 ,并希望他们振作起来 ,与命运抗争。鲁迅的人生观是“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鲁迅一生中经受过苦闷、失望、颓唐和消沉 ,但他没有沉沦下去。他从绝望中肯定了希望 ,从虚无中肯定了实有 ,从黑暗中肯定了光明 ,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里知识分子的人生之路有一个独特的行走模式,这种模式表现在,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探寻新的出路,而后又返回故里重新解读生活。这种"离乡—返乡"模式的形成原因共有三点:一、现代认同的觉醒;二、时空观念的认知;三、"异乡人"的困境。研究表明,鲁迅的行走模式看重知识分子返乡后的绝望和虚妄,这充分说明鲁迅强烈斥责本土文化对知识分子思想和行为的禁锢。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轮回,有限与无限......这一组组对立矛盾的范畴,便构成了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鲁迅这种矛盾抗争的心灵结构也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创作中的显结构和潜结构。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的小说中已有所表现,而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深刻的绝望与对这种绝望的悲壮反抗,便构成了鲁迅精神追求的矛盾运动的两极,贯穿在他心灵的诗篇《野草》中。  相似文献   

7.
钱理群一生都在与鲁迅对话,与鲁迅不同时期的两次生命相遇,使他由理解、研究鲁迅转向感觉鲁迅,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的叙述风格;对鲁迅平民化一面的关注,还原了一个普通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8.
《野草》中的《腊叶》较为真实地展现了鲁迅本人对生命的思考。"病叶"意象是鲁迅对生命的大欢喜、大悲痛体验后的平易的情感投射,是回归到生命本体的真实书写。"病叶"的疾病隐喻与鲁迅本人的疾病体验有着密切联系",病"的生命体验促使他对生命有着更加真切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我啮我心反抗绝望--散文诗集《野草》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散文诗集《野草》的意象怪异复杂,从象征隐喻的角度去解读,可以看到其深层底蕴所表现的正是作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面对阴冷的世界,人道主义者鲁迅的心灵深感痛苦和绝望,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在“苦痛和绝望”的体悟中,以“不役于物,我自存在”的形式坚守个体生命的独立自由,以“我啮我心,毁灭生命”的独特方式反抗心灵的绝望。这是《野草》的精神,也是《野草》最难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李贺诗歌构筑的现实、仙界、鬼域三重空间境界的多重协奏中,反复回旋着的一个主旋律是生命意识,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是:现实的困顿、疾病的煎熬、仙界的虚妄使得死亡这一事实无所遮蔽的呈现在诗人面前,鬼域就是这种生命的边缘体验的具象化,其独特之处是借助民间文化中的巫鬼形象来推进人类对死亡的体验,同时也使其诗歌风格走向了奇诡幽艳。  相似文献   

11.
散文集<野草>是鲁迅先生对生命进行哲学思辨的结晶,其生命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的矛盾意识,包括黑暗与光明、生和死、绝望与希望、理想与现实几对矛盾范畴;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抗争意识,即生命在对外界的压迫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这两种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小说《故乡》体现出鲁迅对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寻找、依恋及家园失落所带来的痛苦和备挣,是漂泊者的精神之歌。在《故乡》中,鲁迅的心路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过去——拒绝遗忘;现在——拒绝介入;未来——反抗绝望。  相似文献   

13.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散文集,其中包涵了诸多的温情元素。但透过全书,我们却可以深刻领悟到鲁迅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即对封建制度、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最透彻最尖锐的批判。鲁迅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表明了其对社会国民精神状态绝望感的反抗,是其“反抗绝望”这一人生主题的有力体现。  相似文献   

14.
还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移动,同时也和还乡者的人生体验共同衍化为文学地景。台湾作家钟理和艰难地行走于文化原乡和生命故乡之间,在“离去”与“归来”的还乡路上,他深刻地感知到还乡的“无意义”。这种生命体验在他的文学世界中表现为强烈的绝望意识和悲剧色彩。充分认知还乡经验之于钟理和的意义,可以使我们对其创作有更本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 ,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 :《生死场》 ;时间意识的觉醒 :《后花园》 ;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 :《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 ,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 ,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16.
海子是一个激情型、感情喷发型的诗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海子几乎体验了作为个体的人所有要体验或可能体验到的情感。对乡村经验的依恋与愧疚,对爱情的渴望与困惑,对诗歌本质与世界、人类未来的探索和由之而生的绝望,是海子生命中的三大情感区域。对这三大情感区域作一自我体验式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海子死亡的深刻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加缪在生活经历、身体状况、思想渊源及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是他们思想契合的内在因素.这些契合之因促使二者面对荒诞和绝望时都选择了反抗,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鲁迅和加缪的反抗的归宿和表现形态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一生对封建文化的彻底否定,并非对外来文化认同的结果;而是植根于对封建文化铭心刻骨的体认,其中含蕴的却正是对民族生命的至爱;他勇敢地“拿来”外来文化作战斗武器,却并不存有五四反传统思潮普遍认同的乐观精神,而保持着冷静和对以此建陶未来的怀疑;因为他始终对中国封建文化“极强的生命”及独特的存在方式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他“否定—绝望”悖论式的深层心态结构。鲁迅的自我在这二难选择的“绝地”中表现为自审式的深刻裂变形态:无法摆脱精神的“遗传”而彻底绝望的清醒;在希望“绝望”的速死中实现的最彻底的否定。因此形成了鲁迅独特的艺术风格及作品意蕴至深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长于立体形象建构的诗人穆旦,往往善于把自己丰富深沉的思考转换为一种具有质感的形象。在《冬》这首诗中,诗人便使“冬”这个单纯意象作为自己的抒情触媒,来自由而谨慎地表现自己对于社会深沉的忧虑,对于生命存在虚妄与残忍的焦灼以及对于生命悲剧的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杨春华 《科技信息》2009,(33):289-289
鲁迅塑造了很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悲剧的命运凸显了鲁迅复杂的内心世界:鲁迅不仅仅是一个积极的战斗者.也是一个洞悉社会后掺杂着虚妄态度的怀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