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本研究中硫化铜矿石无捕收剂浮选取得了与加捕收剂浮选相同的选别指标,含铜1.88%的浸染铜矿无捕收剂浮选小型闭路试验,获得品位26.15%,回收率95.3%的铜精矿。研究结果表明,无捕收剂浮选中,黄铜矿的浮选速率比黄铁矿高,对铜-硫矿石的优先浮选有利;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的矿浆中容易实现硫化铜矿石的无捕收剂浮选;黄铜矿在酸性或碱性矿浆中的可浮性都比在自然pH状态下好;用石灰调浆能获得硫化铜矿浮选所需的pH值和稳定、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对黄铁矿又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加入硫化钠时,矿浆的氧化还原电位相应降低,但当充空气浮选时,随即上升为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适合于无捕收剂浮选,本研究不用硫化钠处理,也能实现硫化铜矿石无捕收剂浮选。  相似文献   

2.
该矿区位于川西石棉,属于碳酸盐岩系中的地下水热液金矿床,矿区黄铁矿亏硫,含微量元素种类多,微量元素含量与晶形、粒度有关。黄铁矿的热电导型在垂直方向上,由上至下呈现出由N型一NP混合型一N型的序列,富矿部位为NP混合导型。黝铜矿族矿物以贫银、锌、砷,富铁、锑为特征。黝铜矿族变种矿物有锌锑嘲铜矿、铁锑黝铜矿、铁砷黝铜矿和锌砷黝铜矿等。金一银系列矿物以自然金为主,银金矿次之。矿区上部以银金矿为主,中下部主要为自然金。  相似文献   

3.
共铁矿低碱介质高效有机抑制剂的选择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察了几种有机药剂CMC、单宁酸、EDTA1、腐殖酸钠对黄铁矿与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些药剂对黄铜矿的浮选行为影响不大,但对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各不相同,EDTA对黄铁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CMC和要酸对黄铁矿的抑制作用与矿浆pH值有关;腐殖酸钠在较宽的pH值范围表现出对黄铁矿优异的抑制性能。对腐殖酸钠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当矿浆中有Ca^2 存在时,可强化腐酸钠对黄铁矿的抑制作用,而不影响黄铜矿的可浮性。并从矿物接触角与矿表黄药吸附量的变化角度分析了黄铁矿受抑制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矽卡岩型铜矿床是具有多次成矿性质的,金属硫化矿物的成矿沉淀方式主要是交代作用,在交代过程中常常从早期矿物中夺取该矿物沉淀所需要的元素,因而造成铜矿石经常和铁矿石伴生的现象。 矿床的成矿温度远比过去所确定者为高,从铜的矿化温度来看应当属高——中温矿床。 磁黄铁矿的生成主要是黄铁矿和黄铜矿成矿过程中交代作用的伴生矿物,主要取决于硫的浓度的高低,温度对磁黄铁矿的生成影响不大。 从矿物化阶段来看,一般早期黄铜矿阶段比晚期黄铜矿阶段的组分简单一些,辉钼矿初步确定是和晚期黄铜矿近于同时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平山铜矿砷的赋存状态及矿石S、Pb同位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显微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大平山铜矿矿石中砷元素主要以硫化物方式,呈毒砂和少量砷黝铜矿独立矿物赋存于矿石中.毒砂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粒状、他形粒状,赋存方式主要有:(1)以独立矿物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局部呈条带状和中等稠密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2)呈交代方式与黄铁矿和黄铜矿伴生于矿石中,毒砂形成一般晚于黄铁矿和黄铜矿;(3)有少数毒砂被晚期黄铜矿、黄铁矿晶体包裹.砷黝铜矿呈他形粒状与黄铁矿、黄铜矿和毒砂共生,往往交代黄铁矿和黄铜矿.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砷主要来自晚期岩浆热液,或可能来自晚期火山热液;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砷可能主要来自上地壳.  相似文献   

6.
通过矿相学、岩石学、矿物学等方法对地虎铜多金属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特征、黄铜矿与黝铜矿典型剖面产出特征等进行探讨。得出地虎铜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白云母、黄铁矿、方解石、磁铁矿、褐铁矿等。  相似文献   

7.
《化工矿山技术》1986;(6) 河北省内邱县硫铁矿下部矿石以磁黄铁矿为丰,其次是磁铁矿和少量黄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石榴子石、方解石、蛇纹石等。为该选矿厂扩建设计提供依据,我们采用了阶段磨矿的浮—磁—浮联合流程进行选别,添加常规药剂硫酸、丁基黄药、二号油,就可以获得硫精矿品位34.44%,回取率96.85%的好指标。(原矿18.62%)。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四川拉拉地区天生坝铁矿露天采场发现铜矿化。铜矿化主要表现为黄铜矿-黄铁矿细脉沿围岩裂隙分布和黄铜矿-黄铁矿星点状分布于角砾之间,脉状矿石铜品位0.05%~0.44%,平均0.28%;角砾状矿石铜品位1.54%~1.60%,平均1.57%。黄铜矿交代磁铁矿和黄铁矿,黄铁矿呈交代残余包裹于黄铜矿中。矿石具有较低的初始~(143)Nd/~(144)Nd比值(0.510 626~0.510 811)、负ε_(Nd)(t)值(-2.89~-6.51)和均一的硫同位素(δ~(34)S_(CDT)∶1.4‰~2.0‰)。总之,天生坝铜矿化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均与落凼铜矿特征一致,具有典型的铁氧化铜金矿床特征。天生坝铁矿铜矿化的发现,表明拉拉地区F1断层以南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天生坝铁矿深部的河口群变质火山岩值得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9.
三岔口铜矿床位于新疆东天山大南湖岛弧带内,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中型矿床。根据新疆东天山三岔口铜矿矿区出露地层从古到新有下石炭统干洞组、中石炭统梧桐窝子组和中新统桃树组。矿床类型为斑岩型。矿体形态主要为细脉状、浸染状,矿化发育于雁列花岗闪长斑岩及石英闪长玢岩中,该岩体受北东东向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其次为黄铁矿、辉钼矿、辉铜矿。铜矿化主要发育于石英-黄铜-黄铁矿脉。三岔口铜矿床硫化物中的黄铜矿和黄铁矿进行S、Pb同位素组成分析,S同位素黄铜矿的δ34S变化范围在0.1‰~0.2‰之间;黄铁矿的δ34S变化范围在0.4‰~0.5‰之间,从矿物的同位素组成上看,表现出幔源硫特点。Pb同位素黄铜矿的206Pb/204Pb值为18.2345~18.2663、207Pb/204Pb值为15.6033~15.6197、208Pb/204Pb值为37.8136~37.8725;黄铁矿的206Pb/204Pb值为18.1779~18.1937、207Pb/204Pb值为15.5917~15.5998、208Pb/204Pb值为37.7563~37.7782。根据铅同位素构造环境演化图解及参数综合分析,表明铅来自于壳幔物质混合。通过对三岔口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认为三岔口铜矿床属于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针对镍钼矿中氧化钼浮选回收率低,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镍钼矿中硫化矿物浮选尾矿进行开路实验和闭路实验,设计出氧化钼浮选流程,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捕收剂分子在矿物解离面的吸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镍钼矿中硫化矿物浮选尾矿主要含钼矿物为氧化钼,脉石矿物主要为磷灰石和黄铁矿;通过闭路浮选试验得到Mo品位为3.37%,Ni品位为3.75%,Mo回收率为71.22%,Ni回收率达67.81%的精矿;捕收剂CSU-M分子在氧化钼(100)面吸附比磷灰石(010)面和黄铁矿(110)面吸附强,从而实现浮选过程中氧化钼与磷灰石和黄铁矿的分离。  相似文献   

11.
新疆某低品位铜镍矿石工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毕文 《甘肃科技》2014,30(15):30-32
新疆某硫化铜镍矿石,含镍量较低,在工业开采品位要求的底限。利用显微镜及化学分析等手段,通过对矿石中主要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认为,该矿石中的镍铜主要赋存于硫化矿物中,粒度分布不均,矿石氧化蚀变稍强,采用阶段磨矿阶段浮选的工艺较合理。但由于磁黄铁矿、墨铜矿与镍铜硫化物的嵌布较复杂,会影响镍铜的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赫章可乐铜矿化带进行野外地质调查、赋矿围岩及铜矿石采样、化学成分分析、矿物成分分析、X衍射分析等,开展了铜矿石的物质组成研究。矿石含铜品位为1.67%-3.88%.综合分析常量元素和XRD测试结果,得出赋矿围岩-飞仙关组砂岩为海相碎屑沉积形成。蚀变岩型铜矿石中黏土矿物含量高,是导致蚀变岩型矿石中铜含量及稀土元素富集增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黄泥坑金矿为近年在钦杭成矿带南段广宁-罗定断裂带内新发现的金矿,基础研究几近空白。主要对黄泥坑金矿矿石和围岩进行系统显微岩相-矿相学研究,并结合SEM-EDS形貌和成分分析,查明其矿物生成序列,为限定其矿床成因提供证据。研究表明,黄泥坑含金石英脉型矿体产于绿片岩相变质的寒武系水石组砂岩中,主要的围岩蚀变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主要矿石矿物包括银金矿、毒砂、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辉钼矿和硫锑铜银矿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碳酸盐矿物、金红石、磷灰石、锆石和独居石等。根据矿物相互穿插交代关系和化学成分差异识别出了4个主要成矿阶段:(1)绿泥石-绢云母化阶段;(2)黄铁矿-毒砂-多金属硫化物阶段;(3)黄铁矿-毒砂-银金矿阶段;(4)碳酸盐化阶段。其中银金矿呈颗粒状和裂隙状产出于黄铁矿和毒砂之间,主要出现在黄铁矿-毒砂-银金矿阶段。黄泥坑金矿矿床地质及矿物生成序列与造山型金矿一致,初步认为黄泥坑金矿为钦杭结合带南段的一个典型的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14.
长坑金银矿床中金和银分别构成独立的金矿体和银矿体.矿床的主要矿石类型包括原生矿石和次生氧化矿石.氧化矿石的矿物种类简单,主要是石英,其次是粘土矿物,少量的针铁矿、臭葱石,微量的磁铁矿、锆石、黄铁矿和其他硫化物,偶见自然金.原生金矿石包括硅质金矿石、钙硅质金矿石、铝硅质金矿石三种类型,原生银矿石主要是硅质银矿石.原生金矿矿石矿物包括黄铁矿、雄黄、雌黄、重晶石、辉锑矿,其次是白铁矿和极少量毒砂和自然金,为一套浅成低温矿物组合.原生银矿矿石矿物是方铅矿、闪锌矿、银黝铜矿、深红银矿、硫锑铜银矿、硫锑铅银矿、辉锑银矿、辉银矿,次要矿物有黄铁矿、黝铜矿、黄铜矿、脆硫锑银矿、淡红银矿,是一套中深成中温的含银单硫化物和含银硫盐矿物组合.反映金、银矿床分属浅成低温和中深成中温热液交代成因的两次不同成矿作用的产物,金矿成矿在先,银矿成矿在后并叠加改造了金矿.  相似文献   

15.
利用XRD、SEM、MLA自动检测等技术对闽西地区某铅锌尾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主要进行化学组成、矿物组成、解离度以及主要金属矿物的嵌布特征、元素赋存状态等研究.结果表明:尾矿中硫和铁元素含量较高,品位分别为8.07%和25.90%,具有回收价值,含铁矿物主要是磁黄铁矿、黄铁矿和磁铁矿等;矿石粒度分布较不均匀,但含铁矿物主要是粗颗粒形态,单体解离度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单矿物和实际矿石的显微镜图像进行分析与浮选实验,研究浮选前强搅拌调浆对硫化矿物的疏水聚团作用及其与低品位硫化铜镍矿浮选的关系,通过显微镜图像分析搅拌时间与聚团粒度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强搅拌调浆产生的紊流条件能使矿物颗粒碰撞形成疏水聚团,而细粒矿物形成疏水聚团,表明矿物表面润湿性增加,可浮性变好;在搅拌转速为1 000 r/min时,随搅拌时间延长,聚团面积增大;浮选前的强搅拌调浆能提高磁黄铁矿单矿物和低品位硫化铜镍矿石中硫化铜镍矿物的浮选速率,硫化矿物的疏水聚团是强搅拌调浆提高低品位硫化矿浮选回收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某锰银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的研究,查明了锰银原矿石矿矿物成分.金属矿物主要为硬锰矿、软锰矿、黄铁矿、赤铁矿和少量毒砂、黄铜矿、闪锌矿.矿石的主要结构是隐晶质结构、胶状结构、显微鳞片结构及砂质结构.主要的构造是脉状构造、胶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精矿中银品位是3 923 g.t-1,锰的赋存状态是独立的锰矿物,锰矿物是硬锰矿和软锰矿.精矿中硬锰矿在0.152~0.088 mm粒级范围内占17%,0.088~0.074 mm粒级范围内占38%;>0.074 mm粒级范围占40%;软锰矿在0.152~0.088 mm粒级范围内占18%,0.088~0.074 mm粒级范围内占35%;>0.074 m...  相似文献   

18.
焦性没食子酸对硫化矿物的抑制性能和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焦性没食子酸对硫化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焦性没食子酸对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具有抑制作用,对毒砂没有抑制作用,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亲固能计算以及能带结构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焦性没食子酸以硫化物的抑制机理。  相似文献   

19.
紫金山铜矿浸出过程黄铁矿的氧化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紫金山铜矿堆浸过程中,在辉铜矿和铜蓝等有用矿物浸出的同时,有黄铁矿被大量浸出,造成浸出液中Fe3 浓度过高的现状,研究了细菌浸出黄铁矿的氧化行为和机理,重点考察了Fe3 的化学氧化以及细菌浸出黄铁矿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有菌条件下,pH值为1.6时,混合矿浸出初期,黄铁矿的浸出率仅为5%~8%;随着浸出时间的增加,氧化还原电位升高,浸出15d后,氧化还原电位上升到500mV以上时,黄铁矿的浸出率可达25%.说明氧化还原电位是细菌浸出黄铁矿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机理研究表明,细菌浸出黄铁矿是以间接反应为主,细菌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对黄铁矿的浸出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叶碲铋矿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碲铋矿极为罕见,矿物学资料匮乏。高庄金矿的叶碲铋矿为中国首次发现,它主要产于磁黄铁矿-多金属阶段,与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碲银矿、自然金等共生。经电子探针分析,高庄金矿有多种铋碲化物,有三粒矿物的成分与标准叶碲铋矿完全一致。对一较大颗粒的叶碲铋矿做了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Au与Bi在矿石和围岩中的含量呈共消长关系,Te与Bi可能对Au、Ag的迁移富集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