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对与族群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相关的族群的概念、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与区域文化和民族政策等五个研究专题进行讨论,认为族群研究的魅力来自于其以人为本的学术关怀。而今后的族群研究,还要加强应用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无论在国家、区域之内,还是在国际事务中,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冲突以及移民等越来越成为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族群、族性概念以及族群认同理论的探讨,已经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最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贺州是典型的多族群、多语言地区,被知情的学者称为"岭南族群博物馆"。贺州的族群认同呈多样化态势,其中语言认同最为凸显。通过贺州不同族群成员语言掌握情况的计量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及相互认同度均相对较高,是贺州各族群族群意识及族群向心力强、族群边界相对明晰及族群关系良好的具体体现;贺州不同族群在对他族群语言的认同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贺州各族群及族群语言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强势弱势之别。  相似文献   

4.
花山族群认同不是同一族群的认同,而是生活在该区域的汉、壮、瑶各个族群的情感、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互化、调整、组合、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由于受政府政策和实际利益的驱动,其认同复杂多变,最终认同瑶族成份。这种认同现状,对维护区域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屯堡人"是政府、学者、媒体和地方精英共同建构的族群共同体,是以普同性的"屯堡文化"为标准做出的人群的类型性划分。而在"屯堡"族群内部,由其人员构成成分多元性带来了族群认同的多元性。现有的屯堡研究范式无疑有助于在宏观层面上把握该族群活动的时空大背景,但对屯堡族群群体性差异的研究则更生动地反映了族群活动的历史,为了解人群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具体而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与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相似文献   

7.
族群互动与认同是族群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文章通过对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的研究,认为贺州族群语言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的相互学习是族群交流的必要条件,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族群交往与族群融合的发展潮流;族群认同是族群关系的重要一环;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和相互认同度均较高;贺州各族群在族群语言互动中,对不同族群语言的认同程度有一定区别,不同族群间的语言认同过程和认同程度也有差别;语言忠诚度是衡量族群自我认同度的重要指标;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接触某一方或者双方的互化或消亡,相反,它们仍然会顽强地存在,有时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8.
讨论 2 0世纪 30年代杨森主政贵州期间 ,对石门坎苗区推行的教育同化政策的内容和过程 ,并藉此反映国民政府如何以民族主义 ,来收编西南边远的花苗族群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成员。那时 ,西南边远的花苗族群 ,第一次从过去被污名化的“苗蛮”异族 ,被改称为“边胞”———一个被民族国家认可的国民身份  相似文献   

9.
广西防城港市的族群认同(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族群的自我认同论述广西防城港市各族群的认同特征,认为其认同是多面向并呈动态特征的  相似文献   

10.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新时期以来,我国学者对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成果丰厚,成绩斐然。本文对这一历史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族群”、“民族”等术语在中英语境中使用的规定性问题。有关术语的使用 ,在不同的场合规定性有所不同。所以 ,对它们的理解和对译不仅应考虑到术语发展的历史和学术脉络 ,而且还应看到是谁在使用和操作它们。因为 ,在学术场合和在公众话语里 ,它们的规定性差别很大。虽然许多人类族体认同的核心内容都是某种“原生”的叙述 ,它只能说明人类需要某些精神上的东西来加强群体内聚力 ,而与族体的恒久性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族群认同的历程,也是民族走向融合的历程。在中华民族繁衍的几千年中,族群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一个既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而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历程,往往以沉重的代价而得以实现。在整个民族认同的大背景下,着重以佤族的族群认同为蓝本,试图提出佤族的族群认同特有的差异性,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方案,从而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范围认定、民族政策规划和民族政策合法化、民族政策制定的原则、民族政策制定需注意的事项等方面讨论民族政策制定过程。  相似文献   

14.
华裔族群认同的持续并不在于任何汉语使用的持续 ,因此需区分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然而文化——特别是其中的语言部分——可表现认同的类型 ;而文化涵化的不同层次导致了对华人认同的不同理解。因此研究华裔族群的认同应该从“语言、语言的涵化与认同的关系 ;中文能力与认同的关系 ;国籍与认同的关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5.
尔苏人虽然使用同一种语言,却存在两种族群认同表现。其中部分尔苏人认同国家把他们划入藏族,另一部分人认为尔苏人与藏族的差异较大,要求被承认为一个单一民族。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认同表现除了用尔苏语与藏语的特征之外,还用尔苏人的沙巴图画文字和藏文经书来强调和支持各自的观点。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族群的重要文化内容,在尔苏人当中直接影响了族群认同的抉择。本文从人类学族群理论建构论的角度对这种族群认同分歧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族群认同、文化自觉与客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回顾了客家的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然后借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对客家研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还探讨了全球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到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的过程 ,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 ,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 ,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各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民族认同,其产生的根源也不同。二者的关系有一致性,同时也有冲突性的一面,不论是一致性还是冲突性,对民族关系和国家稳定都产生巨大影响,笔者认为对两种认同进行有机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协调二者关系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对族群关系和民族认同等问题极为关注。中国的民族确认与族群关系呈现出一种动态。本文以贵州荔波县瑶麓的青瑶为例,说明民族认同的历史和现实中的变动轨迹及其复杂关系。作者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