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的简历能帮助你获得面试机会。然而,尽管很多毕业生精心设计,但制作出来的简历,还只是“自己心中的好简历”,而不是“用人单位眼中的好简历”。如何制作一份好简历?  相似文献   

2.
找工作,竞争什么?最开始,竞争的就是简历.大学生在求职时,首先是用简历敲开职业的大门,用它获取第一轮面试的机会、那么,简历在求职时起怎样的重要性?我们怎样设计简历,才能帮助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我们—直在思考,该文将在这方面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2010年11月初,我即开始投简历,但基本没有收到回应。2011年2月,我又大量地投简历,这时开始有了各种笔试、面试的机会。在这个阶段,我每天打开计算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看有没有新的职位出来,只要有合适的就投递简历。同时,经常关注已投简历的进展,以邮件或电话方式咨询下一阶段的笔试什么时候开始、需要准备什么等。此外,与同学互相学习也很重要,大家一起分享找工作的网站、招聘信息、简历撰写等,可以大大提高找工作的效率。我看了同学的简历,发觉自己的简历很粗糙,于是重新写了简历。在新的版本中,把具备的技能、参与的项目、研究经历、发表文章、获得奖项、性格特点等都一一列出。之后投出的简历大都有了回应。可见,简历对于找工作很重要,得花些心思,以较好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研究经历等。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由于我既不想考博,也没有出国留学的打算,看着周遭遍地开花的招聘会,找份好工作,尽快把自己"卖"出去就成了我那时的当务之急。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做简历,搜信息,奔走于多个招聘会,我忙得不亦乐乎。但是,结果却惨不忍睹,投出去的简历个个石沉大海。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竟然连一次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争取到。在屡败屡战中,我开始反思并最终明白:只有专业技能、自身素质和岗位要求相吻合,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  相似文献   

5.
 对于求职,我觉得大家需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中认真努力对待每一次机会,事后为自己的选择喝彩并鼓掌。下面分别从简历、笔试、面试3个环节谈一下我的感受和浅见。  相似文献   

6.
个人简历是求职过程中的第一步,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第一次"交流",大多数用人单位会通过简历上的信息,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的资格筛选,以决定求职者能否获得面试机会,有些面试官甚至会把对个人简历的印象带入到面试的过程中,所以,写作一份好的个人简历,对求职成功与否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2011年我找工作的过程较曲折。刚开始就把找工作的目标定在北京,去年11月份开始海投简历,曾有些面试机会,主要是公司和一些博士后的职位,由于希望拿到北京户口,所以面试了几次都没有签协议。后来北京某大医院下属的研究所给我一个面试机会,这个机会其实是我争取来的:他们要求必须有海归背景,而我是国产博士,便给对方人事部门打电话毛遂自荐,并给负责招聘的G教授发电子邮件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劣势。G教授让我在1周内写1篇他们研究领域的科研综述。我下载了该领域文献的摘要,看了些重要论文,写完后将格式编排了一下,发了过去。那位教授可能觉得写得还凑合,答应面谈。面谈时,他问了我的经历、博士期间的科研和对未来工作的想法,我回答了一下,他还算满意,答应进一步面试。  相似文献   

8.
 很多企业在收到简历后会采用电话面试进行初步筛选和确认,原因主要有:想节约时间和招聘成本;应聘者距离面试地点较远;申请岗位的人很多,通过简历筛选又难以判断选谁;应聘者应聘的工作需要经常接听电话。一般电话面试持续10—30分钟,主要核实应聘者的基本情况和教育工作经历,并考察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2006年, 我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求职之际, 我投简历颇为勤奋.当同学还在睡梦中, 我开始做简历了;当同学起床时, 我在奔赴面试的路上;当同学为就业发愁时, 我在为选择苦恼.  相似文献   

10.
 过去10 年来我的实验室里一直只有1~2 名研究助手。一方面是受资源限制,另一方面即使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仍然强调精兵和高效的理念,主动放弃扩张机会。近来课题进展略显缓慢,我认为有必要适当增加人手。于是从2014年春节过后就在多个网站上张贴招聘广告。这次招聘我投入了不少精力,前后面试了五六名申请者才确定录用人员,看过的简历则更多。  相似文献   

11.
 面试是用人单位在阅知简历后,邀请求职者与面试官进行面谈,核实求职者相关细节,决定求职者与职位是否匹配并决定是否录用的过程。不同的企业、职位有不同的面试流程。有些企业或职位“一面”就决定是否录用,而有些企业或职位则有初试、复试,甚至还有“三面”等。  相似文献   

12.
招聘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补充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在现实的招聘中,运用传统的面试方法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使面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企业有必要对招聘和面试的方法进行创新。传统面试方法的误区在传统的面试过程中,企业面试官常常充当了不合适的角色。一般来讲,企业面试官不合适的角色和所带来的误区有以下几种:——事实发现者这里所讲的事实发现者,是指面试官仅仅把自己的提问局限于特定的具体事实信息上,例如“你大学上什么样的课程”、“你原来公司有多少人”等等。他们的目的似乎仅仅在于找到一些事实,或者是对其简历上…  相似文献   

13.
左下肢残疾人小何是一位23岁的男青年,两年前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某技校毕业,相对于更多没有文化的残疾人来说,小何觉得自己在工作需求量大的南方城市找个工作应该没有问题。二个月、三个月过去了,工作还没有找到的时候,小何渐渐变得焦虑起来。一年过去,在经历了无数次简历被拒收,面试不过关之后,小何对找工作彻底失去了信心,干脆就不去找工作了,天天在家上上网,在网上发发牢骚,人也失去了在学校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积极心态,在家等着政府安排工作。  相似文献   

14.
 辞职后,回到家乡找工作,经历了很多回大大小小的面试。“上一家企业还不错,为什么要选择辞职?”递过去简历后,大多数面试官第一句话就会问这个问题。接着可能会问“现在谈女朋友了吗,她在哪里工作?”  相似文献   

15.
某单位招聘一位信息员。阿芳是本科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只剩老总面试点头了。按理阿芳是十拿九稳会被录用的。但未料到,那位老总和阿芳交谈了几句,看了看她的简历,说:"对不起,我们不能录用你。试  相似文献   

16.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缺失现象呈上升趋势,诚信意识淡薄、制作虚假简历、随意违约、面试时的不诚信行为及用人单位招聘时的弄虚作假等现象普遍存在。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诚信缺失现象及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毕业生面对机会与挑战并存的职场,择业决策依据与择业决策的风险如何分析?本文运用大学毕业生均具有的概率统计知识,利用通俗实例说明在面试多个机会时的择业决策依据与择业决策风险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海莹 《科技智囊》2008,(5):I0010-I0013
身为某高科技企业招聘经理的Mandy,近来一直被招聘工作困扰着。困扰她的不是大量的简历筛选、面试环节海选的烦琐,而是百里挑一的候选人,在入职不足半年的时间里,纷纷因为各种原因不适岗离职或被辞退,前期的大量工作无功而返。在各种状况中,Mandy遇到的以下2个案例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抓住时机     
立业 《青年科学》2009,(5):36-36
有一天,某大出版集团的老板收到一封信,该信是一位求职者写给他的,信上写着“不请我是你的损失”。于是,老板决定要见一见他。且不说这位求职勇士的面试结果如何,就目前而言他已胜过其他数百位循规蹈矩的求职者,获得一个难得的面试机会。  相似文献   

20.
 常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带着简历,向我咨询出国深造事宜。然而,读了简历,觉得尚有改进余地。例如本科生申请出国攻读理工科博士,在简历上罗列了一堆无偿鲜血200毫升、参观敬老院、参加商业促销活动的事儿,而和科研相关的内容很少。再比如,走马观花似地参加了暑期实践,没有实质性的“产品”(如调查报告、小论文),没有“数字”(如接待了3000个游客、生产效率提高了10%),也没有带来实质的改变(如提出的建议影响了对方单位的决策)。还有的罗列了自己的几篇署名论文,唯恐别人不知道而注明是“SCI”,但读了简历后不知其究竟研究了什么东西、掌握了什么实验技能,也没看到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贴墙报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