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阐明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与作用.科学是“求真”,“科学用逻辑和概念等抽象形式反映世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技术是“务实”,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还可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工艺过程).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是求索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穷尽“自然的真理”;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穷尽“人生的真谛”,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亟需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理想.科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理性活动.科学的理性包含着批判、怀疑、创新的精神:理性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人类社会谋求持续协调、全面发展需要科技为动力,人文作导向.科技为人文提供依据,人文为科技确定目标.科普的社会责任是:“解读自然的奥秘;探究人生之真谛”.  相似文献   

2.
[教学理念]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是,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备其特有的人文性,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活精神.从科学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挖掘科学的人文内涵,渗透道德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数学与真理     
现代科学史表明,数学是人类观察世界的度规,理性思维的圭范,科学技术的檩椽,认识、适应和改造世界的利器,在各学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自然和社会前后无穷,且处于永恒变化中,科学不可能全知万能.已惠于人类的贡献,多会长存.拘于约束的狭理,即相对真理,也丰富了科学知识宝库.数学的生命力在开放,在应用,在创新,挈社会共进,携各学科齐驱.当代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和系统科学等都热切呼唤着数学的介引.保持和发扬17-18世纪所展现的革命创新精神,数学必能续导科学进步,继承崇高荣誉.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没有猜想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猜想;好奇、好问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抓住儿童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原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身的发展。他们有自己的英雄,神也好,人也好,英雄们博大坚忍的精神和伟大的劳动激励着原始的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使人类逐渐从混沌朦胧走向文明,人类社会在缓慢中曲折前进着。  相似文献   

6.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分野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开化程度和精神状态,它既是一种进步状态,一种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一种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成果。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对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改善和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追求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化的未来,取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当今世界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知识社会正日益形成,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受人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和挑战,人类的未来将寄希望于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寄希望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上述经济、社会、自然、科学、文化因素将决定着技术进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科学史是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著名科学史学家萨顿把科学史定义为:“客观真理:啦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布鲁纳说过:探索地教学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教学的发展.<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让学生体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但是,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是在物理教学中关于课堂探究教学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们所说的创新文化主要指,在科技领域最大限度地激励或激发人们进行科技创新的文化。既然这种创新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科技创新,因而创新文化自然要充分体现科学之魂,即科学精神。当然,要使创新文化充分体现科学精神,我们还得首先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科学精神。应当看到,当代流行的包括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功利主义科学观和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在内的许多科学观都具有很大的偏颇性和狭隘性,并没有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教学理念]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是,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备其特有的人文性,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活精神。从科学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挖掘科学的人文内涵,渗透道德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创新活动的结晶,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回眸上个世纪以及刚刚挥别的1999年科技进步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其目的已不再仅仅限于教化人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生活,或者重申科技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重要意义的层面——我们希望在崭新的时代里,科学能够水道渠成地成为中国人生存方式的一部分,而此中蕴藏的对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对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美好希望与祝福是无以言表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预言21世纪是生物世纪,这一世纪生物科学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而生物科学又是一门不断发展,新的知识、新的认识不断产生的一门自然科学。为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生物教师必须倡导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改进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建立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而自然学科教学则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那么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浅谈我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管理是师专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高等学校的实验设备是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积极因素,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开发学生智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技术物质基础。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是科学的自觉运用,它凝结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物化。仪器设备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标志。也是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个实验室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但只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而管理落后,同样也不会产生理想工作效益。因此,实验室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是使现有设备发挥最佳效益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8.
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必备的科学手段,又是科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创造一定情境,可以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协作、探究、创新及获取、运用信息等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新课标指引下,本文试从拓展实验功能、处理实验教材、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有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生命科学表现的极大兴趣与其说是由于它表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不如说是由两个基本趋势造成的。一是人类从认识自然,模仿自然,发展到了改造自然。一则是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与改造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已发展到了分子水平,以致在生命科学和分子科学领域中,最富有魅力的课题就是在分子水平认识和改造自然了。作为分子科学的核心,化学在这方面的意义当然是巨大的,但是生物学家和化学家未必都能充分估计这两个学科相互激发、共同发展的重大意义。多年来,人们认为,在研究生命科学时,化学只是提供材料和方法。其后才逐渐意识到对生命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