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西湖沉积岩芯进行中子活化分析,得到沉积物的25个化学元素含量.研究发现西湖沉积物的元素含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为:Fe>Ca>Na>Sr>Ba>Zn>Cr>Sc>Ce>Co>Nd>As>Rb>La>Sm>Hf>Yb>Eu>Th>Cs>Tb>U>Lu>Ta>Au;沉积物的化学元素组成与环境风化强度密切相关,在南极岩石风化过程中,元素Fe,Rb,Co,Cr和Ba含量较稳定,而元素Ca,Zn,Na,Ta和U发生不同程度的淋失;元素Na,Hf,Ca和Ta之间,Co,Ce,Fe,Sr,Nd,Sm,Eu,Yb,Lu和Tb之间,Cs,As,La,Sc,Rb,Th和Ba之间共生关系密切,这些元素在沉积层次上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西湖沉积物稀土分布模式与安山岩相似. 相似文献
2.
南极阿德雷岛地表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及对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取南极阿德雷岛沉积物柱状样各层次的总DNA,利用PCR-RFLP方法,对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及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丰富,分属于8个类群,以CFB(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ioides)类群和Proteobacteria类群的β-,γ-亚群为主.在7 cm左右深度的沉积物中,可培养微生物和16 S rDNA序列多样性与其他深度的沉积物有明显不同,推测与环境的变化有关.同时还发现了大量与降解有机化合物相关的细菌,表明阿德雷岛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生物质燃烧响应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相连接的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东南亚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强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源区对流层臭氧垂直积分浓度对燃烧源强变化十分敏感,下游区次之.特别是在对流层的中低层影响最显著,但对源区臭氧的贡献比下游区要大得多.在对流层中高层,源区和下游区受影响程度相当.对流层低层源区臭氧增加的时间超前下游区,超前的时间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在对流层中层出现滞后现象,到对流层高层臭氧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相同. 相似文献
5.
气候环境变化的河流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综述前人及笔者的已有研究工作,指出气候环境变化可能引发各种河流地貌过程,如河流的侵蚀与加积、河口的溯源侵蚀与溯源堆积等;流域气候环境变化在河口沉积物的矿物和元素组成上也得以反映,如SX97孔中的粘土矿物和石英的含量变化教育与该孔孢粉资料所揭示的气候环境演化规律相吻合,也与早期对华南海岸沙丘和海滩岩的研究所揭示的区域气候环境演化一致,但由于局部因素的干扰,气候环境变化的河流响应体系可能变得较为复杂,在研究工作中应对此予以足够注意。 相似文献
6.
水丝蚓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生物扰动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水丝蚓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探讨底栖动物在水层一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水丝蚓扰动10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31.6%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6.3cm,垂直迁移率为1.048×10-3g-1·cm-2·d-1.6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32.0%和21.1%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4.1cm和3.4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1.061×10-3g-1·cm-2·d-1和6.998×10-4g-1·cm-2·d-1.水丝蚓对水田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丝蚓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生物扰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水丝蚓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探讨底栖动物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水丝蚓扰动10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31.6%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6.3cm,垂直迁移率为1.048×10-3g-1.cm-2.d-1。6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32.0%和21.1%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4.1cm和3.4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1.061×10-3g-1.cm-2.d-1和6.998×10-4g-1.cm-2.d-1。水丝蚓对水田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紫彩血蛤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玻璃作为示踪颗粒,研究底栖双壳类软体动物紫彩血蛤对沉积物的扰动。室内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周期10d内,沉积物表层的示踪颗粒有47%向睛迁移,最大迁移深度12cm,垂直迁移率为1.80×10^-5·g^-1·cm^-2·d^-1。沉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无患子细根垂直分布特征与形态差异,以及氮(N)、磷(P)、钾(K)对细根生长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为中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生物质能源树种无患子的科学培育提供支撑。【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 8年生无患子原料林为研究对象,对N、P、K肥料各设置 3个水平,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进行配方施肥试验,共 14个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 3个区组,共 42个处理小区,每小区 5株作为重复。分别在2015年生长季末、2016年花期前、2016年果实迅速生长期按照配比开沟施 3次肥料,2016年12月在每个处理小区选取 4株平均标准木样株,在距树1 m处分 3层(0~20 cm、≥20~40 cm、≥40~60 cm)采集林地土柱样品,研究各处理 3层土壤内的细根分布规律及细根形态。【结果】无患子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呈各土层逐层递减的规律,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fine root biomass, FRB)及根长密度(fine root length density, FRLD)是 ≥20~40 cm土层的1.51~2.52倍和1.82~2.25倍,是 ≥40~60 cm土层的6.29~13.17倍和6.03~9.31倍。无患子FRB、FRLD、细根表面积(fine root surface area, FRSA)及细根平均直径(fine root average diameter, FRAD)均随着N、P、K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平缓降低的变化趋势,而细根比根长(fine specific root length, SRL)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再急剧增加而后平稳降低的变化规律。对根系促进效果最佳的N2P2K2处理在0~20 cm土层的FRB及FRLD较不施肥(CK)分别显著提高了152%和164%,≥20~40 cm土层较不施肥(CK)分别显著提高了242%和161%,≥40~60 cm土层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385%和135%。【结论】无患子FRB、FRLD和FRSA在0~60 cm土层范围内逐层递减,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在缺P条件下施用N肥和K肥对无患子根系生长影响效果较小,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土壤养分有效性以促进无患子细根生长及生物量积累。施肥量较为充足时,无患子能够根据 ≥40~60 cm土层土壤养分资源有效性调整细根分布结构,以充分吸收养分。N和P的交互作用对FRB、FRLD、FRAD和SRL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与无患子细根生长的相关性较大。在配方施肥处理下无患子细根生长的拟合模型分析基础上建议施N肥693 kg/hm2、施P肥321 kg/hm2、施K肥432 kg/hm2。 相似文献
10.
11.
丁村湖是在串珠状古汾河贯通以后形成的,受气体与构造的影响,第四纪时出现过多次的伸收扩缩过程,早更新世时,丁村湖所在地为三门湖的一部分而存在;中更新世早、中期三门湖面积缩小,汾河贯通,柴庄隆起逐渐形成,丁村湖出现;中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初,受末次间冰期气体转暖的影响,是丁村湖面积最大时期;到了晚更新世末期,随末次冰期的来临,湖泊收缩,仅在低洼地区或拗陷中心地区以遗迹湖的形式残留一些小湖,有些还延续至全新世。 相似文献
12.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认识气候与环境变化事实与规律,客观评价现代环境在气候与环境发展历史中位置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预测提供科学的检验工具。介绍了湖泊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定量化的研究,简要回顾利用湖泊沉积物重建高原最近2万年环境变化历史研究成果,阐述高原湖泊沉积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 相似文献
13.
艾比湖水位变化对湖区生态效益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疆艾比湖是典型的干旱区湖泊,作为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具有特殊的湿地、干旱生态系统.文章从分析湖泊水位变化入手,阐述了湖泊水位变化原因,讨论了艾比湖水位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指出要遏制湖区生态效益的下降,必须结合流域的实际情况,对艾比湖的最优运行水位加以研究,以确保湖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early-middle Holocene from the sediment record of the Chaohu Lake,Anhui Provinc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8,(Z1):153-160
A typical lake sediment core is obtained from the Chaohu Lak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nhui Province,China.The timing scale is constrained by AMS 14 C dating method.Climate proxies such as pollen and grain size in the core are analyzed to reconstruct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at this site approximately between 9870 and 2170 cal.a BP.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 the research area, the climate in the early-middle Holocene had evolved through 3 stages.From 9870 to 6040 cal.a BP, proxy records show a warm and dry climate with low water levels after the late-glacial period.During this stage,cool and dry events occurred at about 8910 and 6060-6030 cal.a BP.Then,between 6040 and 4860 cal.a BP,the climate was humid and vegetation was more flourishing in the Chaohu Lake Valley.The Holocene Optimum occurred at 5840-5500 cal.a BP in the Chaohu Lake,showing the best condition of water and heat.Elm Decline occurred at the period of 5380-4930 cal.a BP.Since 4860 cal.a BP,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dry through 2170 cal.a BP as shown in both pollen spectrum and grain-size histories.Two obvious dry events occurred in 3760 and 2170 cal.a BP,respectively.At 2170 cal.a BP,the water level of the Chaohu Lake reached the lowest as the lakebed possibly exposed. Such lake sediment observ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5.
武汉莲花湖沉积物氮磷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以来,武汉市蔡甸区莲花湖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引起了各部门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其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对莲花湖的沉积物中氮、磷含量进行了监测,采用单项评价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莲花湖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较高,各监测点的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为0.130%0.170%、0.074 4%0.170%、0.074 4%0.137%,单项评价指数的结果表明莲花湖沉积物为重度污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钦州湾海域金鼓江西岸Ⅰ、Ⅱ、Ⅲ断面和大榄坪海域北端IV、V断面的潮间带生物进行了跨年份的调查研究,探讨潮间带生物群落变化与该海区近年环境扰动的关系。【方法】采用ABC曲线法、类比法对两次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断面的潮间带总生物量第2次调查时数据都有较大的增加,增幅最小的为断面Ⅳ,增加了0.65倍,增幅最大的是断面Ⅱ,增加了37.19倍;类比分析发现5个断面的生物量增加可能与采样季节存在着较大的关系,另外,金鼓江西岸3个断面生物量的增加还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ABC曲线显示各断面在两个调查时间段潮间带生物群落受扰动的情况,其中,断面Ⅰ、Ⅳ表现受中等程度的干扰,断面Ⅴ受干扰最为严重,断面Ⅲ未体现出受干扰。【结论】不同断面潮间带生物群落随年代变化的差异与该海域近年所进行的围填海工程开发造成的环境变化有关,远离围填海工程区、水动力变弱的断面潮间带生物量会大幅增加,潮间带生物群落的优势种也会发生演替。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在鄱阳湖大汊湖采集的200 cm土壤沉积物剖面样品(DCL剖面),基于14C 测年建立时间标尺和粒度组分等指标,并结合历史资料,对鄱阳湖区300年来的洪涝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300年来洪涝灾害可分为3个阶段:1680—1749 aB.P.鄱阳湖区气候变化不明显,洪涝灾害少而稳定,大洪水年较少; 1750—1890 aB.P.鄱阳湖区气候变化较明显,洪涝灾害频繁; 1891 aB.P.至今鄱阳湖地区气候变化显著,洪涝灾害频繁,并且大洪涝年份多.鄱阳湖区300年来的干湿状况可划分为干燥—湿润—干燥.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