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赋的发展历经汉初的骚体赋时期,汉中叶的散体赋勃兴、发展至衰落时期,东汉中后叶的抒情化、小品化时期。其发展是受当时文学、政治、经济的影响;由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等诸多代表作家不断地使汉赋走向成熟、攀上高峰。  相似文献   

2.
宋玉赋首次将“赋”作为自觉的文体脱离先秦“诗”的襁褓,标志中国文学由《诗经》而《楚辞》到“汉赋”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宋玉的宫廷赋,在内容上自抒情怀,文思尚美,寓庄于谐,使赋体的纯文学化倾向得以宏扬、发展;而其创作形式,也为汉赋奠定了艺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龚克昌是我国著名的辞赋研究专家,是解放后大陆最早从事赋学研究、最早出版赋学专著、唯一招收赋学博士后的学者。其《汉赋研究》批驳了千百年来对汉赋的种种非难,恢复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全汉赋评注》是开创性的工作,很多篇章是第一次注解。  相似文献   

4.
龚克昌先生对汉赋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推翻了两千年来人们强加给汉赋的种种鄙薄之词,为新时期的汉赋研究揭开了序幕;(二)深入探讨汉赋的思想价值及艺术贡献,充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三)系统研究汉赋作家作品,梳理汉赋发展的历史流程;(四)校注、评析所有汉赋,为学术界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五)培养汉赋研究的有生力量,使赋学研究组织化、规范化、世界化,为新世纪的辞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勰不仅充分肯定了汉赋在文学题材的开拓、艺术手法的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还丰富了汉赋作家论、创作论、文体论的内容。刘勰的汉赋现集汉魏六朝汉赋研究之大成,堪称是唐前汉赋研究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汉赋从汉初的骚体赋、杂赋发展为汉大赋,在这个过程中,游说之辞是汉赋文体扩张的主要途径,汉赋从游说之辞吸取其细节刻画、铺张排比、主要是寓言辩难的情节结构等表现方式,形成了汉大赋的主要体裁特征,直接促进了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论赋思维对六朝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时期赋与诗俱盛,但六朝赋禀承汉赋之丽辞,又兼遇情深怨重之时代,故而在形式内容两方面俱至于极盛。其历数百年的创作思维方式对当时的诗歌构成了强大的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赋的空间表现方式对于诗歌中环境描写的影响,赋的条分缕析的细节描写方式对诗歌表现的影响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汉赋的大结构特征,历来褒贬不一。赋家何以能够写出大结构?鲜有新论。但引入神话视角后可以发现:汉代赋家在创作时存在着一种不自觉的创作力,而这创作力来源于汉帝国神话。正是这一存在,才使赋家创作出大结构、劝百讽一等特征的汉赋作品。  相似文献   

9.
赋,为汉代文学的标志,故素称:“汉赋”。这种文学样式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渊源,并非猝然出现西汉文坛。西汉初年的赋体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就有明显的楚辞印痕,因而文学史家称之为骚体赋迨。到枚乘的《七发》,汉赋的基本特征才充分地显现出来。它虽然富有韵味,但非诗歌,而属散文,又因汉赋一般规模宏大,大凡在千言以上,亦称散体大赋,以区别于汉初的骚体赋和汉来的抒情小赋。  相似文献   

10.
“楚辞”和“汉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可是楚赋混称的现象在汉代却是很普遍的,人们常把屈原作品称做“屈赋”、“骚赋”,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诗歌叫做“楚赋”。刘熙载在《艺概》中就批评了这种现象,他说:“古者辞与赋通称,《史记·司马相如传》言:‘景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赋莫深于《离骚》,辞莫丽于相如’,则辞亦为赋,赋亦为辞,明甚。”不仅汉人如此,近人、今人也有将楚赋混为一谈的。比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辩诗》中,就将屈原作品列入四家赋中之一家,称为“屈原赋”。郭沫若将屈原诗歌译为今文,书名便题为《屈原赋今译》。我个人认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赋”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从汉赋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汉赋虽“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但它跟楚辞却是完全不同的文体,不能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我国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被艺术化地运用,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从洪荒走向成熟,也是区别于外国诗歌的重要标志之一。赋、比、兴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秦、汉时期,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历史演进。以《诗经》为主要标志的先秦诗歌创作,主要是赋、比、兴三者的融合,以《离骚》为主要标志的楚辞创作,比、兴凸现而赋退之后位;以"汉赋"为主要标志的汉代诗歌创作,"赋"又有复活之势。  相似文献   

12.
贾卉 《长春大学学报》2002,12(4):64-67,73
汉赋四大家有三位出自巴蜀之地。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三人生活的时代虽然不同,但都代表着其时汉赋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不同侧面证析这在个的创作特点及其对赋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汉代达到鼎盛时期,而从古至今的读者对汉赋有着褒贬不一的复杂态度,不同的汉赋作者对汉赋创作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主张。通过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及隐含的读者等读者批评的视角,或许能够对存在较大分歧的汉赋批评与理论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汉赋批评踏着汉赋兴盛的步点进入自我的轨道,司马相如、司马迁缓缓拉开汉赋批评的惟幕,扬雄、桓谭、班固、张衡、王充等人接蹈登上汉赋批评的舞台,形成汉人批评汉赋的独特态势。汉人批评汉赋并不在意时空的距离,而以道德化的,理智审视汉赋这同时代、同社会的文学形式。批评者往往又是创作者,批评他人不免蕴含了自我的评价。这种状况不可能使汉人的汉赋批评达到绝对冷峻的程度,即使是扬雄晚年板着面孔说赋实质上强压着内的热能,有难以言表的苦衷。  相似文献   

15.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代表性文体,在许多方面都是继承和发展楚辞而来。汉赋继承和发展楚辞“放射性思维方式”,形成对世界成物的浓厚兴趣,使汉赋简直成了世界万物的类书。汉赋继承和发展楚辞“铺排的修辞手法”,大段的铺叙,成串的排比。为形成洒洒的汉大赋建树了功勋。它还继承和发展了楚辞“主客对答的形式”,有利于汉赋篇幅的拓展。汉赋辞采的富丽,词汇的丰富,都是楚辞影响的直接结果。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赋是接受了楚辞诸多因素形成的,汉赋的许多优点都是对楚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木华《海赋》气势恢宏,奇谲瑰丽,不仅在同类赋中卓然独绝,即使在所有自然题材的赋作中,也堪称佳制.作者重点继承了汉赋铺陈名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踵事增华,融入自己奇幻非凡的想象以及当时丰富的社会知识,形成了这篇独特的作品.从赋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木华《海赋》是大赋短暂复兴的产物;从同类题材的海赋发展过程来看,则是突破、超越和丰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汉代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汉初诸侯几同战国,文士奔走其间,楚王刘交及嗣子郢客、吴王刘濞、梁王刘武、淮南王刘安均以招纳文学之士驰名。汉代散体大赋形成的标志性作品《七发》创作于景帝时,作者枚乘有战国策士遗风,其渊源肇自楚辞的"讽谏"思想成为汉赋的重要特征之一。武帝时实行"推恩令"、盐铁专营、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改革,其执政后期,诸侯实力大损,殆同郡县。随着诸侯的式微,在皇权的笼罩下,文士殆同俳优,汉赋的"讽谏"思想也大为减弱,其文体向"颂"的方向发展。扬雄居西南僻隅,沿袭汉赋正统,其否定文学创作的观念正是赋学新思潮与旧观念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高唐赋》三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高唐赋》中的神女当是炎帝季女瑶姬,是作者创造的喻指贤能之士的艺术形象,并以此表白自己效忠楚王的态度。赋中的“云雨”是对神女美丽形象的动态描写,喻指作者宋玉的德才之美。后来的小说语言以及现代辞书的解释,不符合本义。《高唐赋》的主题没有“讽谏”的意思。“讽一劝百”是汉赋的特点,不能以汉赋来框套战国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陈太明 《广东科技》2009,(16):94-95
佛家主张"悟空",于是有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真言."理性之美"是汉赋美的本质,这是冷成金<试论汉赋之美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提出的.何新文<赋家之心苍括宇宙>(<文学遗产>1986,1)总结汉赋"以大为美"的特点,认为具体表现在追求体制的宏大、展示力量威势无比巨大的大美、展现阔大无比的想象境界.  相似文献   

20.
也谈孔臧其人及其赋──与龚克昌先生商榷范志新龚克昌先生《汉赋研究》(1990年新版)收有《孔臧其人及其赋)一文,在这篇文章里,龚先生批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汉书·艺文志》的儒家孔臧与诗赋家孔臧”误作两人,同时论证《孔丛子·连丛》所载《谏格虎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