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简评〕作者荀况(约生活于公元前313年——238年),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是一个战斗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天论》是他与儒家论战的重要哲学著作。在《天论》中,他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论述了他对“天”的看法,全面地批判了以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儒家“天命论”,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奴录主阶级的权,变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天”大造典论,为法家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篇文章的要点有:  相似文献   

2.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儒法两家的自然观,主要表现为儒家推崇“天命”和法家批判“天命”。这是儒法两条思想路线斗争的中心内容,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主要特色。 儒法斗争两千多年,一直影响到现在。它的理论基础,就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自然观。凡是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阶级或集团,都坚持法家唯物主义自然观,推行法家的革新路线;凡是坚持倒退、反对进步的阶级或集团,都鼓吹儒家的唯心主义天命观,推行儒家复古倒退的政治路线。在当前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上,围绕着“听天由命”还是“人定胜天”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过。一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站在反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拼命鼓吹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妄图借助上帝的权威来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没落奴隶制度。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并反映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法家荀况,以革命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战斗口号,举起了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旗帜,打击了儒家天命论。在农业生产上,是鼓吹“天命”呢?还是强调“人定胜天”?这是儒法两家斗争的中心问题。“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我国古来以农立国,农业收成的好坏是关系着人们生存的大问题。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领域里儒法两条路线斗争表现得非常突出,非常激烈。从法家管仲、商鞅等实行变法,大力  相似文献   

4.
读《天对》     
《天对》是唐朝杰出的法家政治家柳宗元的一篇著名文章。它以回答战国末年诗人屈原的《天问》所提出的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的一系列问题的形式,阐述了柳宗元的无神论和反天命的唯物主义思想。今天,我们阅读这篇文章,了解法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当时所达到的高度及其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进步作用,研究总结历史上儒法斗争的经验,这对于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看法。是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然观,还是宣扬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在阶级社会里,无不受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的影响和支配。儒家代表着腐朽没落的反动势力,采用卑劣的手法,千方百计地歪曲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他们提出唯心主义天命论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来替他们的反动政治观作自然科学的论证。法家代表进步的或比较进步的政治力量,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天行有常”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天道尚变”的辩证法自然观,明确地指出人们能够“制天命而用之”,作为他们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坚持革新,反对复辟的政治路线的依据。研究法家的自然观,批判儒家的自然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自然观与政治观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自然观上的对立和斗争与政治路线斗争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法家对儒家的自然观的批判中清楚地看出,法家,包括封建地主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的法家,他们在政治上起过进步作用,同时也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法家的自然观,对法家的进步作用给予必要的历史的肯定,进一步肃清“孔孟之道”的流毒,吸取两千多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儒法两家自然观斗争的历史经验,这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搞好当前的批林批孔斗争,对于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把批林批孔运动深入、普及、持久地进行下去,我们发表了这份《古代儒法两家对立的自然观》资料,供同志们学习、批判时参考。这份资料篇幅较长,分两次刊登。由于有关这方面的史料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加之编写仓促,所以,这份资料的内容是很不完全的,在选辑、注释、译文方面会有不少缺点和错误,热忱地欢迎广大工农兵群众提出宝贵意见,以便继续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6.
在阶级社会里,上层建筑领域内经常存在着两条思想政治路线的斗争,一条是革新、进步的,对科学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另一条是保守、倒退的,对科学发展则起着阻碍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就是这两条路线斗争的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法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西汉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法两家的斗争则是反动势力与进步势力之间的斗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儒法斗争也反映在古代天文学与气象学的发展上。一些在天文气象上有成就的著名人物,无论是在思想上或政治上都同法家有着密切联系;那些站在儒家行列的顽固派,除了鼓吹“天命”的谬论外,有的敌视科学技术,有的盗窃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为他们的反动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7.
天论(节选)     
我们向理科师生和科技战线上的同志们推荐下面五篇法家和进步思想家的著作。这是我国历史上反映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著名著作。 列宁说:“恩格斯早就嘱咐过现代无产阶级的领导者,要把十八世纪末叶战斗的无神论的文献翻译出来,广泛地传播到人民中去。”“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所写的那些锋利的、生动的、有才华的政论,机智地公开地打击了当时盛行的僧侣主义。”荀况的《天论》等著作和其他许多法家著作一样,也是反对和批判儒家唯心主义天命论的战斗作品,值得我们认真地阅读研究。 这五篇著作的注释、译文是由我校中文系教师和工农兵学员担任的。  相似文献   

8.
两千多年来,儒法两条路綫的斗爭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儒家在政治上搞复古倒退,在思想上搞唯心論的“天命論”、“先驗論”,在对待生产技术方面,贱农耕,輕技艺,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儒家对立的法家,具有革新进步的政治主张,唯物論的自然观和重視“耕战”,崇高实践的精神,对我国生产和科学技术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馬鈞的发明創造和他一生的遭遇中,可以看出儒法两条路綫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的一个側面。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历法改革中,贯穿着儒法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儒家把“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捧为金科玉律,恣意抹煞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天文历法知识,竭力反对法家以观测实践为依据的历法改革。  相似文献   

10.
儒墨显学给韩非带来巨大学术压力。为了证明儒墨之学的愚诬,韩非设定了两条检验标准。在这两条标准之下,韩非必须通过师事苟子才能论证法家思想的合理性,因此,韩非师事苟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韩非与荀子共同遏制墨家“兼爱说”,客观上实现了儒法的短暂学术结盟。韩非对孔子进行“法家化”处理,强化了法家存在的合理性,至此,韩非完成对儒墨的学术突围。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在解决人性本质与资源占有矛盾的问题上儒墨法各具特色。儒家倡导即凡入圣的生活,墨子提倡超凡入圣的生活,而韩非则主张按照丛林法则像动物一样地生活。韩非“去仁爱”。舍弃了“仁爱”的差等原则.导致其在“爱”与“恨”的权衡中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两部分。一、“天问” ,顾名思义 ,乃呵天而问也。以“天问”名篇 ,本身便表明屈原对传统所谓天命已自觉意识地抒泄其不满。二、《天问》反天命内容包括 :怀疑天帝对宇宙万物之主宰权 ;天道不公 ;天命反复无常 ,不足凭恃 ,人类自身活动于历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社会的管理思想是在儒、法两家管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步形成的,在理论上儒、法两家的思想尖锐对立,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却互相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兼融法家学说的独特的封建社会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战国末年诗人屈原,在其哲理诗《天问》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的疑问。唐朝杰出的法家政治家柳宗元写了著名的《天对》,对此作了比较集中的回答。《天对》和《非国语》、《天说》等哲学著作一样,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所作,它突出地表现了柳宗元唯物主义思想。《天对》的中心思想,是批判传统的宗教的“天”的权威,充分体现了柳宗元的战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明确指出:在阶级社会里,“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论》)。在我国历史上的儒法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必然产生影响。儒家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和复辟倒退的政治路线,是束缚我国科学发展的精神枷锁,而法家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及其革新进步的政治路线则对我国科学发展曾起了促进作用。今天,我们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儒家反动思想对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阻碍作用,肃清儒家反动思想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流毒,坚持辨证唯物论,促进科学发展,是自然科学领域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儒法至汉晋方得以合流,而早在先秦,子夏子思之学已与法家有融通之处。子夏氏之儒的行事及思想或许正是法家任法与专制理论的源泉。子思"牧民以利"更与法家功利思想如出一辙,儒简"定纷止争"譬喻的记载即是儒家子思学派与法家思想融合的印证。  相似文献   

16.
“此之谓(或是之谓)××”的句式,在古文中,虽然不是每一篇都出现;但是在某些名篇中,却可以大量见到。例如,在荀子的《天论》中出现的这种句式就有十几处之多。一般说来,“此之谓××”这种句式多见于论说文体中。而在记叙文体中,如果插进论说部分,也可以用这种句式。因此这种句式常用在复句的末尾,起了结句的作用,有总结的意味。试举以下两例: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偏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 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沿,其养曲适,其生不伤: 夫是之谓知天。(《荀子·天论》)  相似文献   

17.
李锦全教授认为,在先秦诸子中,法家是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儒家强调道德自觉,而法家则倚靠法令的强制。儒法互补的结合点在于礼法相通和刑德并用,其社会背景则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思想的内在理路来看,儒法互补同儒学的包容性具有内在关联。从儒法互补的历史看,荀子应当算是儒法互补的前辈,但董仲舒实际上是进行儒法互补工作的儒学大师。而宋明理学如二程,更是寓教化于刑罚之中。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包涵有“天”或“天命”、“天道”,以及“天下”、“天子”、“天禄”等概念。其中的“天”,既有能让四时在其中运行、百姓在其中化育生活的“自然之天”,又有具备道德、命运等判断和掌控能力的“主宰之天”。孔子与其弟子顺天安命、以天为最高准则,而又重人事胜过重天。这是先秦儒家主张仁治、礼治的一种体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的认识。它与《论语》中的其它思想一起,共同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儒法两家可谓渊源甚深。在孔子创儒家之前,"儒"作为一个极大的概念早已存在,它所独有的关怀精神对于先秦知识分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便是在战国时期文化界百花齐放,儒的精神依然渗透于各派之中而非儒家独有,前期法家的代表如李悝、吴起等人也都算得上是一介大儒。如果说这对于证明儒家与法家的渊源有些牵强的话,那么这种渊源在韩非子身上就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作为荀子的学生,韩非本该成为儒家思想的后继者,可他却成了法家的集大成者,这固然不是说法家包含于儒家,但两家在发展进程中存在交叉点是必然的。不过,在管理思想方面,两家还是分歧比较大,异多于同。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做一下比较。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法家是比较重视发展生产和加强军事力量的。因此,鼓励耕战就成了法家的一贯政策。尤其是先秦的法家更是如此。法家之所以重视耕战,鼓励耕战,是同他们坚持进步,坚持爱国主义的立场分不开的。要坚持进步,就必须努力发展生产,推动社会前进。要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加强军事力量,巩固国防,使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来的侵略。儒家则与此相反,他们一贯反对法家的耕战政策。因此反对或鼓励耕战,就成了历代儒法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 毛主席教导我们:“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今天,我们研究法家的耕战政策,不仅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法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和儒家的反动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增强对林彪反动路线的批判能力,从而更坚决地贯彻落实“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伟大方针,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