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可星  钟声 《科技与经济》2019,32(2):51-55
液态金属是一类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新兴功能性材料,云南省在液态金属产业的发展中位于前列,并致力于创造"中国液态金属谷",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升级,开辟出千亿规模的市场空间。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云南液态金属产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剖析云南省液态金属产业价值链的结构;对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云南省液态金属产业的价值增长点;完成对液态金属产业链的混向整合;最后对液态金属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人们发现金属熔体中不仅存在短程有序结构,而且存在中程有序结构。早在20世纪60年代,Steeb在Mg-Sn合金熔体结构的衍射研究中发现,该合金熔体在较大的成分浓度范围内存在尺寸较大的类固体Mg_2Sn结构。但人们当时还没有中程有序的概念。Hoyer及其合作者在Au-Ge合金熔体的衍射实验研究中发现,在Au_(72)Ge_(28)合金中,当温度低于两合金熔点时,在衍射矢量为13.5nm~(-1)处,结构因子曲线上存在明显预峰,预峰强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当温度高于1273K时,预峰消失。他们认为,预峰的存在表明熔体中存在中程有序结构。结构因子第一峰前的预峰,是熔体中中程有序的表征,这一点已被广大相关研究者所共识,并已成为研究热点。山东大学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从事液态金属结构研究的单位,也是目前国内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的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具有生态群落的特性,嵌入于企业生态系统之中,在集群企业种群内部企业间,集群企业种群间,以及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多层次的协同演化。各层次的协同演化促使产业集群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良性的演变和持续的发展,并获得较强的集群稳定性。还运用环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4.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推动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针对5G时代物流产业创新的需求,以系统动力学为工具,构建5G背景下物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不同情景模拟分析未来十年的演化趋势。仿真分析结果表明:5G对于物流产业效率提升和社会物流总费用降低的影响非常显著,尤其是在5G商用4~5年后社会物流总费用显著降低;通信运营商在5G时代一定要改变传统的依靠流量收入的方式,才能分享5G对全社会全面重构的经济收益;政府科研投入政策对产业创新起到重要的牵引作用,但到中长期,产业内部自身的运行机制起的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液态金属粘滞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滞性是液态金属的重要物性之一,研究液态金属粘滞性不仅对揭示粘滞性的物理机制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材料制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这一研究领域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列举了测量液态金属粘度的实验方法,讨论了影响粘度测量准确性的几个因素,阐述了粘度与液态金属结构及其它几种物性的关系,并介绍了计算机模拟技术中的蒙特卡罗(MonteCarlo)方法和分子动力学(MolecularDynamics)方法在研究液态金属粘滞性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两个角度来探究产业发展所经历的动态平衡状态。耦合战略是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应对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甚至是国际环境中同行业的企业的竞争的有效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技术创新区域复杂化和国际化,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之间唯有联合构造自身所栖身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全面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原始创新,创新系统的新范式是创新生态系统。基于文献分析、创新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指出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构建了结构模型和功能层级模型,结合该模型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武汉光电子产业创新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产业领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标志性品牌。本文通过演化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对其发展路径展开研究,从中找出其演化发展的基础要件和动力支撑,并形成经验供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液态金属自由表面在聚变堆中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态金属自由表面是指液态金属,如锂(Li)、镓(Ga)和氟锂铍(Flibe),以射流、液膜和液帘等运动形式中存在的自由表面。对液态金属自由表面在聚变堆中作为液态第一壁和偏滤器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并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实证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现实资源环境与最适资源环境契合程度仍然较低,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提高生产种群质量,完善消费种群建设,扩大分解种群规模,增强环境种群支撑力度,将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和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运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优化仿真分析,以上海汽车产业为例,探析政府引导、研发支出、产业投入等变量在一定幅度内不同作用水平情况下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三项指标作用强度依次为研发支出比重、产业投入比重、政府引导系数;产业发展初期,随着政府引导增减产业发展变化较为敏感,过度的政策引导会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治理要素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2.
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探讨江苏产业结构演进机理,采用200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江苏省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现状,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揭示技术创新对江苏产业结构演进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江苏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进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促进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且,技术创新人才投入对第二产业的促进效果比第三产业显著,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对第三产业的促进效果比第二产业显著。最后,提出技术创新促进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并选取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选取7个大项16个小项的衡量指标,采用2010~2019年数据探索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梳理了3个主要影响方面。同时,分析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影响因素,最后得出4个主要影响方向和相互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从专利合作网络视角研究产业创新网络结构,将1985—2009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汽车技术合作专利作为样本数据,利用UCINET6绘制创新网络图谱,并构建协整方程检验派系结构演进与产业整体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派系式技术合作是创新网络规模和结构不断发展和深化的重要途径,对产业技术创新产出有长期稳定的积极作用,且这种作用对新颖性程度较低的技术创新成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时空演化特征,运用二象对偶理论将产业创新系统视为由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二象子系统构成的具备完全时空意义的动态系统。其中,前者是客观实在的物质子系统,后者则是由该物质子系统所映射的属性构成的虚像子系统。从这一新视角,研究产业创新系统演化的本质,重新界定产业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并构建产业创新系统二象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协同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系统演化的途径 ,以及产业系统演进对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 ,探讨了二者的协同演化机制与过程 ,指出这一过程具有多态均衡、随机集群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对某金-铜矿山矿山的自然植被、矿区内外的土壤和水系进行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的开采对矿区环境造成严重的重金属环境污染,水体污染程度要大于土壤污染程度,该矿区水体造成的是重污染,多金属复合污染,综合污染指数PI为12.084~83.848,不同重金属对地表水造成的污染程度分别为:As〉Cu〉Zn〉Cr,分别为国家Ⅲ类地表水标准的45.06、30.95、7.16和3.88倍.该矿区的土壤已造成轻等污染,其综合污染指数PI为1.038~1.856,平均为1.4515,其Cu和As分别是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GB 15618-1995)11.406倍和2.774倍.矿区的植物也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其Cu和As的含量分别是背景植物的5.21倍和3.90倍.  相似文献   

18.
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2003—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国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突现及引文共被引聚类情况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国外前沿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动力因素、系统管理、内部结构及其特征成为国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四大研究主题,探索系统区域创新和螺旋结构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前景。研究启示:应利用多螺旋结构管理生态系统,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政策嵌入和结构平衡,发展要立足本土,挖掘系统发展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