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形象”是一种想象性的建构物,是一整套内含话语机制的隐喻符号系统。这个形象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根据需要被创造出来的。这个他者形象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在历史的延续与断裂的张力中不断转变的过程,构成了“时而乌托邦,时而黄祸地狱”的隐喻系统。本文就这一过程,对“中国形象”在文化形象变迁过程中如何进行“他者”身份的变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胡铂  吴芹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3):68-69,63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当"哲人王"、"中国佬约翰"、"付满楚"等出于西方人自身需要描述中国形象的套话充斥于西方文学当中时,什么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在由海外华人、留学生这样一个特殊中国人群体创造出来的海外华人新移民文学中,"中国形象"又是以何种面目示人?  相似文献   

3.
通过<功夫熊猫>,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国际中的新的形象.透过"他者"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新变化,也看到了中国的成长过程.这也过程与我们民族自身不断的强大是分不开的.我们还应该相信这样的新形象还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中充满了中国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这些形象较之以前好莱坞的被贬抑的中国银幕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虽然不像中国文学那样络绎不绝,但也不约而同地出现,这是社会发展历程和男女不平等类似的结果.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与中国文学中的弃妇形象呈截然相异的走向特点:一是不平衡和淡化的趋向,甚或时而出现"缺失"现象;二是弃妇形象从反叛型走向主体型.这种走向特点是由其思想文化的发展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芥川龙之介乃日本近代文学"三杰"之一。其在中国的接受已近百年,其人其作是中日文学界研究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丰硕。国内芥川笔下"中国形象"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借助接受美学、东方主义和比较文学形象学等理论得以深化,理论基础呈多元化趋势,各研究方向极具潜能及整合可能性;对芥川中国游前后文本的考察较为深入,展现了其笔下"中国形象"流变的基本脉络,但仍有细化深挖空间。反思现有研究成果,思考补齐短板之策,旨在全面挖掘芥川笔下"中国形象"流变,为描摹中日文学关系发展脉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二战期间,日本的“笔部队”作家和军队作家创作了大量侵华文学。这些作品形成一个特定的中国形象。运用形象学理论对这一形象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形象是当时日本占主流地位的“大东亚中国观”的文学化,同时也是战争时期特定政策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龙子》是赛珍珠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赛珍珠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善良、对他人充满人性关怀的乌托邦中国他者形象,这个他者形象和她早期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大相径庭。这种转变的原因有赛珍珠对美国现状的失望,也有她对中国的怀念,还包括了一些复杂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在《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小说中,她借助想象性的描述,使印度支那的中国都城——堤岸蕴含特定的文化意蕴。在异域地理景观和空间化的情境中,建构出一个体现文化差异性或对立性的“他者化”中国形象。她笔下的中国形象,是想象和现实掺半的虚构物。在中国形象身上,投射了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复杂隐晦的心理动机以及更深层的焦虑及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9.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觉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从形象描述、词语表达、神话故事,以及观念态度等方面对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主流媒体、卡通人偶、中国年等载体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龙的积极意义,从而提升其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论文作者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原理和方法,如“套语”、“自我”与“他者”等,通过文本材料的考辩与分析,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考察作为形象的制造者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如何认识和看待佛教的以及他与中国佛教关系,探讨“蜕化为国有”的中国佛教与作为“他者”的基督教在流传中国的过程中的异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影片《最后的决斗》中,通过别样的叙事手法、角色呈现、主题展示,完善其女性形象的塑造技巧。影片巧妙地运用三幕式架构的叙述视角,借助“罗生门”式的非线性复调叙事,将故事从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展开对比,暗示出最后“决斗”的虚伪。同时,采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段,诠释男性视角下女性形象是如何被符号化定义的;从“他者”的依附、“他者”的失语与“他者”的反抗三个方面,揭示出女性“他者”命运的悲剧主题。这些技巧,为华语电影女性形象立体化与多元化的塑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众 《世界博览》2012,(18):33-35
为国家做广告比为企业做广告更难"为一个国家推广形象比为一个企业打造品牌复杂得多,哪怕这个企业的产品再多,相比国家来说,它的影响因素和受众也是单纯的。"只要提到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2011年1月在纽约时代广场上循环播放了8000次的《人物篇》就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不管你认为那个创意是神来之笔还是摸不着头脑,它都是迄今为止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国家形象片。用中国国家形象片官方顾问、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系主任陈刚教授的话说:"国家形象片首先是一个广告。一个成功的广告,首先是一个激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媒体事件。"  相似文献   

14.
论杜拉斯"中国情人"形象塑造中的身份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等小说中塑造了富有影响的"中国情人"形象,在这类形象中,潜藏着作家强烈的身份焦虑。身份焦虑源自于双重文化冲撞下身份缺失,杜拉斯借助"中国情人"形象的种族等级观照,对自我身份加以确认,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对身份焦虑形成超越。  相似文献   

15.
日籍华人女作家弥生诗集《之间的心》通过东瀛日本的痛苦体验与浓烈的乡愁,抒写沧桑而美丽的中国形象;通过记忆中的母爱,生成母亲般慈爱、包容的中国形象;立于中日"之间",从审视他者中自我反思,关注"活的中国"与现代世界的互动,抒发对祖国绵绵不尽的诗意回望。弥生笔下的中国形象和华人作家在中日之间共有的"间性"写作,具有独特的异质审美价值,既与本土文化对话,又与全球语境对话,是一种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彩云 《科技信息》2010,(31):153-153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座艺术高峰。作品中描写了大批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构成了《聊斋志异》作品中最亮丽,最有魅力的部分。在近五百篇小说中描写女性形象的就接近二百篇。其中有一批贤德类女性,如林氏、颜氏、庚娘、细柳、珊瑚等都是作者尽力刻画的贤妻形象。在男性看来,她们的确很贤德,因为她们符合男性所设定的标准。但我们去认真分析她们的处境,会发现她们一直处于"他者"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贤德类女性形象加以分析,来阐述她们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教育由于面临急剧变革的中国社会,中西文化冲突与汇合的这个大时代背景,导致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不同于其它历史时期的特点,这一独特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实践,造就了中国近现代教师的教育宣传家形象,具体实行者形象和教育改革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是人类共有的认知思维方式;习俗隐喻是概念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新隐喻的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中身体名词"hear"t和"心"的隐喻性词义和词组进行分析,我们揭示了英汉语言中隐喻意义建构和运行机制的异同,认为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heart"和"心"的隐喻意义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具有相似的认知生成过程,从而证实了英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思维具有共通性。  相似文献   

19.
论50~70年代合作化题材小说中“老农”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70年代合作化题材小说中,"老农"形象经过了一个不断被重新想象和重塑的过程.与"新人"有血缘关系的"肉身之父"(其身份为老一代农民)逐渐退隐,而在新时代里负责"新人"精神成长的"精神之父"则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曾经以主体的"他者"出现而被指认为"病态"的梁三老汉式的"老农"形象逐渐被"治愈",从"被疗救"者成长为"疗救"者.经过漫长的意识形态"质询",在文革小说中,曾经作为"具体的个人"的"老农"形象终于被招募/改造成为臣服于意识形态的主体.这些变化背后隐含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出于对文学感性经验的颠覆性力量的焦虑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压制策略.  相似文献   

20.
自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成果。长卷漫画《中国抗疫图鉴》以图像和文字记录了中国的抗疫历程,从医生、人民到国家多层面地展现了中国的抗疫精神和形象。本文以多模态隐喻和架构理论为基础,对《图鉴》中的隐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图鉴》中图文互补,共同激活了“战争”架构、“天气”架构和“春天”架构,构建了“疫情抗击是战争”“疫情是天气”“抗疫胜利是春天”的概念隐喻;上述表层架构进一步激活了深层架构,建构了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坚强勇敢的中国医生形象,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积极乐观的中国人民形象,领导有方、人民至上、不屈不挠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