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阐述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定义、原则,介绍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的一般步骤,并对流域生态补偿中的补偿主体与对象、补偿标准、资金分摊、资金使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补偿标准确定和补偿资金分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珠江流域水污染为视角,针对珠江流域水系发达,跨区域河流众多,区域各省生态状况、经济发展结构和水平具有相当的异质性特点,提出流域生态补偿法律体系构建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自主性,从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补偿的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生态补偿金管理、政府支持等具体制度方面提出了设想,以建立适应本区域的生态补偿长效法律机制。认为流域水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目前水污染防治体系中的突出环节,生态补偿机制是控制流域水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制度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退耕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运用外部性原理和供求关系图对退耕还林中进行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对我国现有的生态补偿制度进行了剖析,指出现有规定存在可操作性差、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不科学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并通过建立模型设计了制定科学补偿标准的测算方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存在的补偿主体缺失、补偿客体不明确以及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而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面临流域整体性与管辖区域性间的矛盾、立法分散化及碎片化、政府间协商机制尚未建立以及多元参与机制的缺失等困境.为解决流域生态补偿问题,打破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困境,文章通...  相似文献   

5.
吴志强 《科技信息》2010,(13):404-404
在生态环境建设当中,生态补偿机制迫在眉睫,要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立法,急需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标准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法规的制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补偿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补偿。力求各地生态建设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协调。要坚持因时制宜、分阶段推进原则。在生态补偿的时序安排上要循序渐进.建立完备的生态补偿阶段总目标和分计划。  相似文献   

6.
以漳州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其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运用生态补偿相关原理,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和生态补偿方式三个方面对该区域进行评价,并提出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措施及建议,为该区域的生态修复与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鄱阳湖流域自然、经济社会实际,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外部性的生成与表现,并在对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分析了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确定了补偿标准,提出了补偿方式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8.
参考生态补偿机制在许多领域的成功案例,进而制定出适合辽宁海域的海域生态补偿机制。分别从海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重难点进行研究,制定出适合具有流动性、复杂性、广泛性的海域特征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草原生态补偿的有效性及效率,基于社会-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的五维框架,利用内蒙古赤峰、通辽两市10个旗县的调研数据,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农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农牧民满意度总体较高,"基础设施受损状况""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劳动力人口数"等因素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农牧民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年收入"则呈现显著的负向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当前草原生态补偿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建议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补偿方式,因地制宜制定补偿标准,探索草原生态补偿减贫新思路等,以期为后期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及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界定了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基本内涵,研究提出了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范围、责任主体、补偿途径与方式;采用边际成本和因素分析法,建立了提取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资金的计算模型;通过调查与统计,分别得出生产煤矿和已报废、即将报废煤矿的补偿标准;并提出了实施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的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以温州红双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以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以机会成本与直接成本为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结合实际,建立温州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生态补偿基金会与发展委员会,基金会负责接收相关财政资助、征收生态补偿基金.发行生态补偿基金彩票等工作,发展委员会负责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和生态补偿基金管理等工作.该机制是一个“输血型”与“造血型”并立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可谓迫在眉睫,而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对于生态补偿制度付诸实践来说可谓至关重要.然而,在国家层面上制订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可谓困难重重.本文在我国当前"城市圈"的维度下,针对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所面临的困境,分析"城市圈"维度下生态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为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在调查宁夏泾源县生态资源和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泾源县生态资源和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补偿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泾源县生态服务价值补偿量为10.48亿元/a、水资源价值补偿量为4.03亿元/a、生态建设专项经费配套投入为0.31亿元/a,合计应补偿资金14.82亿元/a;国家和政府应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应以资金直补和建设发展项目为主体.可为宁夏全面实施生态补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河南科学》2016,(12):2087-2091
水资源产权不明晰导致农业用水非农化现象严重.又由于生态价值较难计量,对于农业用水非农化生态价值补偿量化与机制研究有缺失.本文借鉴耕地非农化补偿的结果,结合生态超载指数和生态补偿意愿,构建农业用水非农化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与补偿机制.结论认为,补偿量化应当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补偿机制应当包括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受偿对象为农民,补偿费用应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非农用水企业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15.
新疆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新疆现行的煤炭资源补偿机制及其补偿作用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新疆建立煤炭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和条件,提出从补偿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模式、补偿数额量化以及补偿费使用5个基本方面构建煤炭生态补偿机制,并提出适合新疆实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西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流域生态补偿已成为恢复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该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方法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江西东江源区自然、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在对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东江源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分析了补偿的主体和客体,估算了补偿金额(标准),提出了补偿的方式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7.
搬迁移民或当地居民是否得到合理的生态补偿是自然保护区顺利建设和实现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尤其是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本文以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提出了一套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保护区居民生产用地的损失补偿,还以生态足迹为基础,计算了林产品、水产品、薪柴、牧草等生态系统为保护区居民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得到的生态补偿标准,与保护区居民问卷调查结果差距较小,客观反映了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该方法解决了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补偿标准过高,而仅以生产用地损失作为补偿标准过低的矛盾,可为其他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退田还湖工程是长江生态功能系统恢复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工程能否顺利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退田还湖过程中对农民损失的利益能否有效补偿.在前文(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I)和(II))相继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计算和双退区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评估之后,提出了结合实际的补偿年限、补偿方式等可操作性建议,并根据2种补偿机制对补偿的可行性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外部性,从代内、代际两个角度研究了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公平问题。对四川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模型,系统分析了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的目标、原则、主体、客体以及补偿的途径与方式,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建立了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0.
改变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单要素管理现状,向多要素、全系统综合管理模式的转变,其关键点是理顺政府、社会和自我补偿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在逐步推进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良性好转过程中,实现自我补偿、生态补偿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