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草莓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施肥处理对草莓种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显著的影响。与CK相比,生物菌肥处理土壤细菌数量增长了21.66%,放线菌增长了9.10%,氮肥、磷肥、钾肥处理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减少了29.49%、31.80%、30.00%;放线菌数量分别减少了69.42%、56.20%、60.33%。但是与CK相比,土壤真菌数量降低了,分别降低了88.90%、66.70%、88.90%、11.11%。在不同菌剂处理的棚中草莓品质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草莓主要病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0 引言草莓属于多年生草本,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浆果类水果,具有上市最早、生产周期最短的特点。其果实营养丰富,可鲜食,亦可加工,深受人们的欢迎。草莓适应性很强,在欧洲、北美洲以及日本广泛种植;我国过去草莓均在北方栽培,近几年,南方一些地方(包括贵州),利用草莓耐寒喜凉的特点,在冬闲地试种成功,并解决了草莓越夏繁殖的问题,使草莓在南方兴起。草莓容易繁殖,经济效益高,国内一般亩产在750~1000kg,以贵阳市价格,每市斤在2.5元左右,是农氏致富的一项种植业,目前南方各省发展草莓的积极性很高,栽培面积年年扩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组织分离纯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引起草莓叶部新病的致病菌为拟盘多毛孢。以喷洒清水为空白对照,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臭氧水直接喷洒致病菌和生长期的草莓植株,研究臭氧水对致病菌和草莓植株的浓度效应,结果显示:低浓度臭氧水(0.5~0.8 mg·L-1)对草莓植株的生理生态变化和致病菌的生长影响较小;中浓度臭氧水(2.2~2.5 mg·L-1)可以显著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并促进草莓植株的生长;高浓度臭氧水(4.0~4.3 mg·L-1)可以很好地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但对草莓叶片有较严重的腐蚀作用。因此,中浓度(2.2~2.5 mg·L-1)是喷洒草莓的最适臭氧水浓度。  相似文献   

4.
大棚草莓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莓因果实汁多味香、形美色艳、风味可口、营养丰富,成为人们喜爱的果中珍品.草莓生长周期短,果实成熟早,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容易,产量高,收益快,经济效益好,因此,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项目之一.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草莓大棚生产可以延长果实供应期,提高果农收入.大棚草莓栽培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提高产量,本文介绍几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草莓果肉软化是影响草莓罐头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与工艺处理及保藏过程中草莓果肉中多糖物质的变化有关。研究表明 ,热烫处理温度达到 80~ 90℃且处理时间在 2 0min以上 ,会严重破坏草莓果肉的硬度。如在草莓罐头中加入 0 .1g/kg的海藻酸钠于 40℃下进行真空渗透处理 ,然后再加入 0 .0 4g/kg的氯化钙于 2 0℃下进行真空渗透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草莓罐头固形物的硬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德国PAM-2100便携式调制荧光仪对不同生长阶段(新生叶、生长叶和衰老叶)的叶片进行测定,分别测定和研究叶片不同部位(叶基、叶中和叶尖)叶绿素荧光变化规律,为了解草莓衰老过程中的光合特性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新生叶、生长叶和衰老叶的叶尖部分、叶中部分、叶基部分的Fo、Fm、Fv/Fm、PAR、ETR和Y ie ld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而qP和qN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为了合理地安排露天草莓的种植布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以苏州太仓站及其周边6个气象站1971—2010年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为数据源,根据草莓生长对气象条件的需求以及太仓的农业气候资源,确定草莓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并利用普通克里金空间插值和几何分级法,对太仓市露天草莓种植进行了气候区划。结果表明:璜泾镇和浮桥镇北部地区不适宜种植草莓,沙溪镇中部、浮桥镇南部、浏河镇中部和西部地区是草莓种植的一般适宜区,而经济开发区、城厢镇、双凤镇、沙溪镇南部是草莓种植的最适宜区。太仓市的农业气候资源总体上适宜种植草莓,最终的区划结果可以为草莓的种植布局和品质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草莓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常见病虫害之一,对草莓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草莓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草莓为样品进行了食品冻结冻玻璃化保存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贮藏于玻璃态(-75℃)的草莓质量明显优于贮藏在一般商用温度(-29℃,-18℃)下的草莓质量。  相似文献   

10.
草莓再植病害中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植病害是制约草莓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了草莓根系分泌物和腐解物对自身根系活力和SOD活性的影响,以及对草莓根病病原真菌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草莓根系分泌物和腐解物的化感作用是再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它们对根系TTC还原能力和SOD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连作草莓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抗病力降低;同时还可促进连作土壤中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侵染,加重连作草莓土传根部病害,最终导致再植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接枝水杨酸对草莓的保鲜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怀恩  侯益民  李雪菊 《河南科学》2009,27(12):1533-1535
对壳聚糖与水杨酸通过酰化反应生成的接枝物进行了草莓的保鲜试验,并分别以相当剂量的壳聚糖、水杨酸及其它们的混合物为对照,观测了贮藏过程中不同处理对草莓腐烂指数、失重率、维生素C含量及呼吸强度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证明,壳聚糖与水杨酸都有一定的保鲜作用,二者结合效果更好一些,壳聚糖接枝水杨酸对草莓的保鲜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2.
以草莓中原花青素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提取溶剂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等因素对原花青素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草莓中原花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0,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70 min。在最佳提取条件下原花青素的提取率为24.23%。  相似文献   

13.
打开从食杂店买来的一箱草莓,你往往会发现里面混有一两个长毛的草莓。不过,二氧化氯气体可以保持草莓不长毛,而且可以更高效地杀灭生长在草莓表面上的有害菌。  相似文献   

14.
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是草莓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采用该方法,已成功将抗病毒、抗真菌、抗虫、抗逆境、控制果实成熟软化等方面的多种外源目的基因转入草莓.文章概述了外源目的基因转入草莓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型、农杆菌菌株、侵染时间和菌液浓度、共培养时间、酚类物质等对草莓遗传转化的影响,并对今后草莓遗传转化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草莓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草莓为原料,用80%的酒精浸提制得草莓色素,,对其在不同pH介质、不同温度、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及若干金属离子、山梨酸和葡萄糖对该色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对从大棚内与大田内种植的草莓中提取的色素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日光温室种植草莓在自然条件下,完成花芽分化后,刚要进入休眠之前就开始采取保温等措施,使其不进入休眠、让植株正常生长,提早现蕾、开花和结果的栽培方式。可使草莓提早到1月中下旬陆续上市,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7.
喷雾干燥加工草莓粉研究的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初步研究了喷雾干燥法生产草莓粉的加工工艺,对影响喷雾干燥效果和草莓粉产品品质的4个因素进行了考察。喷雾干燥试验结果表明:选择麦芽糊精和β-环糊精作为助干剂、草莓固形物与助干剂比例为4∶6,入料质量分数为25%35%,喷头转速为20 00030 000 r/min时,喷雾效果较好,产品品质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8.
研究草莓水培根诱导的方法,以及草莓水培根结构的变化。对草莓植株进行不同浓度3-IBA及不同的通氧时间处理,来进行水培根系的诱导。并制作徒手切片,对其水培根和土培根进行显微结构的比较。通氧6 h,200 mg/L 3-IBA最适于草莓水培根系的诱导。与土培相比,草莓水培根系皮层细胞层数较多,排列疏松,且细胞体积较大;水培根的整个皮层占根系横切面的比例较大,维管柱占整个根系横切面的比例相对较小,木质部和韧皮部结构不太明显。不同通氧处理间水培根的显微结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稀土肥料在日光温室栽培草莓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西华  杨敏 《河南科学》1998,16(4):489-493
探讨了不同浓度的稀土肥料,分别用于日光温室栽培草莓(Fragariaananassa)的浸根及根外追肥,结果表明:定植时用200-300mg/kg浓度浸根;生长旺盛期、初花期、盛花期用300-400mg/kg浓度喷施,对草莓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草莓为原料,对其打浆后添加果酒酵母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测定菌体浓度、糖度以及酒精生成量.利用Logistic模型、Luedeking-Piret模型和Dose Resp模型,分别建立了酵母发酵的菌体浓度变化模型、糖变化及酒精生成量变化模型.结果表明,模型与实验数据能够较好地拟合,平均误差分别为3.56%、13.01%、11.07%,能够较好地反映草莓果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数、糖消耗及酒精生成量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