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被歪曲了的人物。他在舞台上被歪曲得更厉害,得到了粉面角色的遭遇。这是不公道的。曹操一生做了不少的坏事,对人民犯了罪过,这些坏事,应当否定,应受指责,但是这不是曹操主流的一面。曹操也做了许多有利于历史发展、生产发展的好事,从总的方面来看,曹操的评价,应当予以肯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曹操的一个应有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褒贬不一的人物,他具有典型的双重人格。本文从他所处的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以及他的现实经历三个角度对曹操的成长历程进行追溯,阐释了曹操自信而又自卑的矛盾性格的形成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杨吉春  杨雪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61-62,72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论很大、很难定论的人物,然而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却是大家公认的,他的诗歌创作也为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曹操提供了一种途径和可能。通过对他前期诗歌《蒿里行》、中期诗歌《短歌行》、晚期诗歌《步出厦门行·龟虽寿》所表达的形象与所体现的思想进行分析,探讨了曹操思想发展的脉络,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曹操。  相似文献   

4.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功绩得到后世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却极少有人论及曹操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他的几个孩子,大多才华横溢,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曹操的家庭教育方法,总结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也有指导、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朝末年,刘氏衰微,政治风云突变,农民起义,军阀混战。于是乎,各色历史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其间,良莠不齐,真所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曹操像是老雕橫槊,盘桓天宇,傲视群雄,睥睨一切,展现出超群的政治军事才能。而曹操的诗歌创作,在那个时代,乃至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更是大放异彩,成为一只独秀于林的奇葩。可是,长久以来,曹操的诗名被他的政治声名,军事声名,甚至是"枭雄"、"奸雄"的骂名所掩。尽管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不足20首,但研读这些诗歌,我们发现,曹操的诗歌中常常充溢着浓烈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龟虽寿》就是一首充满着人生哲理的咏怀诗。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人们对叶适的研究,一般把他当作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来看待,因而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经济思想上面.其实,叶适同时是南宋期间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一些文学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有很多闪光的地方.从文德、文术和文变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叶适的文学思想,可以对这一历史人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评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必须以其描写的内容为依据。从《三国志通俗演义》看,曹操在作者笔下,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大胆地肯定了他,不单描写了雄才大略、胆识过人、豪侠见人,而且描出了多疑狡狠性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过程。一句话:作者较尊重历史,以严肃的态度,成功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及其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着曹操翻案。曹操究竟是怎么的一个人?千百年来争论很多.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杰出人物,小说中的曹操是个反面角色,并且认为曹操的形象都是被小说歪曲与丑化了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对曹操诗歌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对他的小诗《谣俗词》却很少有人重视,而它在曹操诗歌创作道路上自有其特殊地位,本文试作一些分析探索。曹操的著作非常丰富,但大部分亡佚散失,致使后世对曹操诗文进行全面精审的研究遇到很多困难,对一些问题,只能根据现存材料进行合理的推论。对这首小诗的研究,也存在着同样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冷眼看曹操     
曹操作为历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多少年来受到世人很多毁誉。曹操的文韬武略及历史功绩被世俗毁誉所掩盖,如今揭开那遮罩世人眼睛的面纱,对曹操有全新的了解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诗人。在讨伐封建军阀的战斗中,他跃马挥鞭,南征北战,曾马背吟诗;在平时的政治生活中,他思才如渴,宴饮嘉宾,曾即席赋诗。他的诗作,同他法家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当时强烈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家族基因间没有关系,"曹操是汉代丞相曹参后人"这一说法有误;而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的说法也不准确复旦大学课题组日前宣布:完全确定曹操家族DNA,围绕曹操及其家族的身世、遗传之迷也随之逐步破解。曹操身世之迷:非曹参后代亦非夏侯氏抱养2009年,河南安阳对外宣布发现曹操墓,此消息一出即引发轰动,亦引发争议。随后,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的研究。曹操本是生活在2000年前的历史人物,寻找他的DNA似乎遥不可及。课题随即开始另辟蹊径:用现在人的基因反推曹操的基因,从而破解曹操的身世之迷。要将曹操后人与2000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首先需要的是可靠的样本。课题组李辉教授称,从2009年起,专家组在全国各地采集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随后,课题组进一步梳理全国258个曹姓家谱,筛  相似文献   

13.
一、少年曹操之迷少年时代或弱冠以前的曹操是一片空白,而在这片空白中,又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迷,历千年而未悟。《三国志·武帝纪》说他“不治行业”。注引《曹瞒传》说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似乎少年曹操,但知游手好闲。这带来了许多问题,既然少年时代的曹操“不治行业”、“游荡无度”,那么,他何以能“博览群书?”(注引孙盛《异同杂  相似文献   

14.
唯才是举令是曹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法令。东汉腐朽的选官制度使大批中小地主无法脐身于统治阶层,而唯才是举令的颁行则满足了他们不平衡的社会心理。曹操早期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社会心理也是对他颁行这一法令产生的重要影响。该法令的颁行满足了曹操急需人才的需求,而由中小地主上升而来的统治阶层为了固化自己的政治地位,又与门阀士族合流,抛出了九品官人法,使唯才是举令终于退到历史的帷幕后面。  相似文献   

15.
<正> 曹操曾经颁布过一篇《求言令》,讲的是连续几年,他没有听到好的谋略,而要求他的下属要经常在每月的月初向他进言,指出他的过失,他将一一阅读。这种作为,对一个封建社会的领导者来讲,能想到这一点已很不容易。曹操不仅想到了,而且做到了,不  相似文献   

16.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承前启后、很有成就的文学家。笔者认为,曹操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概括为简约爽性、沉郁顿挫、古直悲凉、雄阔霸气,呈现多元和多样化。曹操散文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为清俊、通脱,即简约爽性。其成因与文体自身特点、曹操身份、地位、性格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兖州之战是关系曹操、吕布双方命运的一次重要战役。关于此次战役,众多论者都忽略了袁绍施加的重要影响。袁绍所敌视的吕布、张邈联合起来如果完全控制兖州,可能使袁绍腹背受敌,这是他支援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役袁绍很可能亲自率军击败吕布占据东郡大部,吕布、曹操撤去后他以曾为张邈弟张超属下的臧洪为东郡太守。后臧洪对袁绍坐视张超被曹操消灭极为不满,与袁绍断绝往来。袁绍出兵经长期围攻重新占据东郡大部。袁绍、曹操后来走向公开分裂,此次兖州之战也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8.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一次战争。在政治上,它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在军事上,它不仅是我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范例,而且是一群小将打败一位老将的壮举。当时曹操五十四岁,身经百战,声名显赫,而诸葛亮只有二十八岁,鲁肃三十六岁,周瑜三十四岁,刘备四十八岁,孙权二十七岁。从整个战争来看,刘备并没有起多大作用,战争的决策人是孙权,谋划者是鲁肃、诸葛亮,周瑜不仅是谋划者,而且是卓越的指挥者。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形  相似文献   

19.
汉末三国之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不少优势,为他统一北方赢得了不少机会和时间。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此多从政治角度予以解释,以为曹操"挟天子"取得的只是政治上的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质上是曹操对其时儒家文化意识的正确运用,这一举措深蕴文化内涵,而曹操正以此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强大的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这种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在两汉以来所造就的社会环境里又因战争适时转化成了政治优势,从而使"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以政治面目出现。事实上,如果脱离了其时的文化意识环境,"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从陈独秀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创以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构想的思想发展轨迹中 ,充分展现了一代伟人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树的丰功伟绩。除去历史的尘埃 ,揭开历史的面纱 ,以正面人物解读陈独秀 ,恢复陈独秀的本来面目 ,这是《陈独秀思想发展轨迹》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