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自然恢复1、5、15、32年等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废弃采石场和一个未受采石影响且自然恢复大于50年的对照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初期,土壤肥力极低,严重缺乏氮素和有机质;植物物种组成简单,主要为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和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随着生态恢复的进行,土壤有机质不断积累,土壤养分呈增多趋势,土壤粒径、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土壤物理化学性状逐渐得到改善.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物种演替缓慢,在自然恢复5、15年的样地中,优势物种都是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直到32年时,优势物种才被灌木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和多年生中华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所代替,这与自然恢复大于50年对照样地中的优势物种情况基本一致.Jaccard系数表明,恢复32年的样地与对照样地相比已达到中等相似水平.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总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总体呈增大趋势,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先逐渐增加,到32年后才保持相对稳定.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与群落结构动态相对应.本研究表明,自然生态恢复的过程是土壤-植被系统协同演化的过程,北京西山废弃采石场可以依靠自然力恢复到对照样地状态,但过程较为缓慢,要加快生态恢复的进程,需适当予以人工辅助.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松藻煤矿地区种子植物的调查及其科、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得出其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如下:①区系成分复杂,类型丰富.②种子植物起源古老.③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复杂.④种子植物区系显示出明显的从热带到温带过渡的性质.⑤优势科明显.⑥特有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介绍了煤矿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煤矿矿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提出了煤矿矿区生态恢复的三个目标。  相似文献   

4.
高岭土矿区植被恢复与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闽清县高岭土矿区为例,选择了马尾松、胡枝子、桃金娘、茶树、绿竹、香根草、五节芒等作为生物复垦的先锋植物,并采取不同试验处理,经过3 a时间,对其生长和土壤改良状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马尾松、胡枝子、茶树、绿竹、香根草、五节芒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配置,结合熟土回填的处理,有利于植物较快生长,能较快地改善土壤肥力,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及明显的经济效益.鉴于这几种植物在亚热带的广布性,认为它们是亚热带高岭土矿区进行植被恢复的首选植物.  相似文献   

5.
岩溶石山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早期的植被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田阳岩溶石山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早期阶段的植被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石场废弃地的维管束植物有60种,隶属22科54属,其中草本植物有44种,灌木16种.早期定居的植物主要是菊科和禾本科的草本植物,其中飞蓬、马唐、飞机草、扭黄茅、艾蒿和鬼针草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恢复5年后逐渐出现桂野桐、马樱丹、红背山麻杆、黄荆、盐肤木等耐旱的阳性灌木.随着自然恢复进程,植被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由单层结构发展为两层结构.加快废弃采石场植被的恢复进程,必须采取人工措施.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植被修复研究、植物修复技术在矿区的应用现状,提出植被修复技术在矿区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建议:矿区植被修复应综合采取工程手段以蓄水固沙(或固土),生物治理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及地表植被,农业措施以造林、种果和农作,从而改善矿场土壤结构和质地;再筛选耐性或抗性高的植物(先锋植物),在先锋植物生长的基础上建立次生植物群落(伴生植物、优势种群、亚优势种群),再造生态景观,使矿区逐步恢复为林地、果园和耕地.  相似文献   

7.
潞安矿区煤矸石山水土流失特征及植被恢复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解决煤矸石山的生态恢复治理,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了风化煤矸石山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及植被恢复,结果表明:裸露或植被稀少的矸石山边坡、林地边坡径流量分别与30 min雨强、45 min雨强最相关;沿坡长方向从上到下土壤抗冲指数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植物根系丰富,边坡比裸露边坡土壤抗冲性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成功的关键技术措施是细致整地、改良土壤,选择抗旱耐瘠薄植物种,确定适宜的栽植密度。研究成果为矿区废弃地有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功能特征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恢复、修复或重建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可增加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其凋落层是巨大的水分蓄积库,增强了系统水分涵养功能;植被的恢复和重建,通过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水分的入渗和土壤储水量,减少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利用日益增多。由此而引发的矿区地表塌陷、水土资源流失、固体废弃物大量遗弃、水资源遭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已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提出相应生态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0.
琼海市五园农村周边石墨矿区植被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琼海市五园农村周边石墨矿区植被资源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结果表明 ,琼海市五园农村周边植被类型多样 ,结构和组成复杂 .在 2km2 的范围内 ,维管束植物多达4 18种 ,隶属 99科 ,311属 .其中蕨类植物有 8科 ,8属 ,11种 ;裸子植物有 2科 ,2属 ,2种 ;被子植物有 89科 ,30 1属 ,4 0 5种 .在这 4 18种植物中草本植物有 15 6种 ,藤本植物 70种 ,灌木植物 94种 ,乔木植物 98种 .生物多样性指数 (Shannon wiener指数 )较高 ,各植被类型分别为农村周边残次林(4 97)、橡胶林林下植被 (3 72 )、农田周边灌丛 (3 5 6 )、橡胶林周边灌丛 (4 2 6 )、桉树林林下植被(3 17)、桉树林周边灌丛 (4 78) .因此 ,无论从护村、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 ,还是从农村未来采矿后的生态环境恢复建设方面 ,对现有的植被资源都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  相似文献   

11.
佘春 《太原科技》2006,(12):54-56
针对大同矿区石炭系煤层矿井水防治的重要性,从地表水防治、上部采空区积水防治、同层采空区积水防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石炭系煤层矿井水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淮南矿区矿井水害调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淮南矿区矿井水害调研,划分出淮南矿区主要存在的矿井水害类型,分析了其充水因素及其对煤炭资源安全开采的影响程度,同时,总结出了深部资源开采所带来的新的水害防治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水害防治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3.
淮南矿区深部岩巷典型围岩参数反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典型巷道的表面收敛位移,通过进化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淮南矿区典型围岩类型的物性参数反分析研究.采用反分析得到的参数,通过数值正分析得到了和实测基本吻合的深部位移结果.表明通过反分析研究,基本得到了反映典型围岩类型的物性参数.  相似文献   

14.
对淮北煤矿废弃地上的自然定居植物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自然定居植物共有22科45属49种,其中菊科、禾本科和豆科为优势科,可被划分为10种资源植物类型,这些自然定居植物对矿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井田构造的基本特征,尤其对中小型地质构造的发育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地质构造的控水规律。研究表明,杨村井田断裂构造以 N E 和 N W 向为主,浅部构造较为复杂,深部相对简单; N N E、 N W 向断裂具有控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福建省71种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62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了它们的区系特点,探讨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级别、类型及其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福建的珍稀濒危植物,以及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有关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及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意义,在分析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煤矸石的物理化学性能基础上,综述了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现状,提出了几种可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山西省煤矿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论述了煤矿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重点介绍了山西省煤矿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影响范围、破坏特点和危害程度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大同侏罗纪煤田区域构造地质特征,详细描述了四台井田在地质勘探和生产过程中所揭露的各类地质构造.结合煤田区域构造地质研究成果,分析了井田内构造的空间展布形态与形成机制,总结了构造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20.
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考古发现,研究了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并分析了我国发明这一技术的时间、意义、科学价值及其对日本青铜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