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交响曲创作的一部无比辉煌的作品,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革命斗争和胜利的形象。作者从作品的音乐背景、动机、旋律及曲式分析上进一步阐述了此交响乐曲所表达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的作家在文学的领域里如何描述和评价战争,展示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气质。在世界文学交流融汇的背景下,解读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有助于发现各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学世界的丰富性。将傣族英雄史诗《厘俸》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中国主流文学中较多描写了战争的《春秋》、《左传》等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傣族人民崇尚力量、赞美勇敢,但却否定掠夺、向往和平生活的独特文化心理。它的尚武精神是战争频繁的历史时代与农业文化环境相交融而孕育出来没有血腥味的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3.
人物形象评点是《水浒》评点最精彩的内容,在诸多光彩四溢的英雄形象中,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三位鲁莽英雄形象最为晚明评点者所称道。晚明士人对三位鲁莽英雄的评点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从而表现了晚明人文思潮影响下士人独具时代内涵的英雄观。  相似文献   

4.
《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对世界文化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圣经》的汉译,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语言、艺术、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极其广泛。特别是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来看,汉译《圣经》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又是现代文学家创作灵感的聚宝盆。  相似文献   

5.
《亮剑》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李云龙形象,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诸多争论,批评和赞誉的意见针锋相对,土匪说和英雄说交织错杂。其实李云龙的形象是复杂和鲜明的,是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另类”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9,(3):46-50
《水浒传》中梁山英雄的来源十分复杂,并非全是一身正气、充满阳光的英雄形象。《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以光明磊落的打虎英雄出现的,他后来变成了杀人的狂魔。李逵贪酒、好赌,带有较重的流氓习气,但是他孝顺,重兄弟义气,打仗也十分勇敢。宋江发配江州途中遇到的穆春、穆弘、李立等人是当地的恶霸,后来也上了梁山。对于梁山英雄性格方面的缺点,我们应该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既不回避,也不夸大。  相似文献   

7.
宋文玲 《科技信息》2010,(6):157-157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同经历和学识的人,从不同社会角度审视其象,剖判其意,均可自成命题,因心而得,因此其象征意义颇丰。《天路历程》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寓言故事,作者班扬生动地描写了路途中的重重艰险,基督徒先从"绝望的泥潭"中挣扎脱身,路经"名利场",爬过"困难山",越过"安逸"平原,来到流着黑水的"死亡河"畔,"天国的城市"就在河的彼岸,这一切意象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进行意象比较,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分崩离析》深受后殖民批评的影响,为一英雄悲剧。批评家们认为正是白人的入侵使得非洲文化分崩离析,而忽略了小说的悲剧以及英雄中心。《分崩离析》应该是一部英雄成长小说,并且在英雄的成长到最终死亡始终贯穿了对自我身份的认证和寻求,同时也是阿切比自身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自我身份以及少数族裔所受创伤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0.
刘相雨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76-80,119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男英雄,但是其中的女英雄形象却不尽如人意;而《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荡寇志》等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则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水浒传》。其中,《水浒后传》中的顾大嫂在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中有所不同;《后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爱的、充满女性色彩的女英雄屠俏;《荡寇志》则塑造了以陈丽卿、刘慧娘为首的一系列女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中恢弘壮阔的英雄叙事充满了男性的豪迈气概。作品中零星点缀的几个女性形象,颇有意味地呈现了古代文人对女性的刻板印象①。当这种刻板印象表现为一种性别刻板文化渗透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中时,于刚柔相较中,作家的正统英雄观显露无遗,即智谋与勇武俱全的忠贞志诚之士,方显英雄之本色。然而对于不同的受众而言,水浒英雄身上的闪光之处却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本文即以英雄叙事为触点,观照并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由此呈现的英雄叙事方式与英雄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12.
任明远是文革时期小说《伐木人传》中的主人公,作家在小说文本中运用各种手段竭力塑造了这一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小说文本排斥了英雄人物受难时的身体感觉,斩断了英雄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并且由于对英雄人物高大全形象的刻意拔高,也冲淡了小说情节突转的惊异和发现的喜悦,从而使文本中的英雄在读者的阅读视野中消解坍塌。  相似文献   

13.
作为柯尔克孜人重要的文化符号,《玛纳斯》反映了柯尔克孜人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史诗中的英雄自古便受到柯尔克孜族的敬仰和膜拜。史诗真正始于玛纳斯的横空出世,围绕英雄的横空出世——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 整个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生活长卷徐徐展开和呈现出来, 英雄的出世和他戎马倥偬的一生, 实际上反映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而民族文化尤其是社会生活习俗为中心的精神文化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就是民族认同的过程。社会习俗文化为民族认同提供文化基础和情感纽带,社会习俗文化与民族认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心灵史》是一部溶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的辉煌壮烈的民族史诗。在这部深沉凝重的奇书中 ,张承志不仅第一次披露和揭示了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鲜为人知的“血脖子教”哲合忍耶的隐秘的历史、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 ,同时也为自己寻找到了心灵的最后皈依  相似文献   

15.
唐朝时期,吐蕃的社会文化正在悄然地发生变迁。民众的迁徙是其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吐蕃不仅在和平时期积极学习外来文化,而且在战争时期也与汉族接触融合,不断吸纳汉文化。这些促进了吐蕃社会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曹操身处汉末社会变革时期,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始终保持着昂扬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是曹操的一生,还是其诗歌创作,都体现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乏志者也”的豪迈精神,暗含了他“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磅礴之气。  相似文献   

17.
词义是属于历史范畴,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而改变,例如: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降格等,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详细论述词义的升格和降格,也就是词义褒贬色彩的变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社会变革,和新的意识取向对词义褒贬色彩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文化价值观也千姿百态。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价值观念也必将随之改变。无论是延续至今的非洲女性割礼,还是已经销声匿迹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缠足,从某种程度上说都属于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阉割”。  相似文献   

19.
语言影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也对语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并在语言中鲜明的表现出来。诅咒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也必然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