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春干旱少雨、是制约我区旱地甘蔗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子,本文根据我区十五个蔗区的自然条件,结合各地多年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从选配良种、利用植期、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等方面论叙充分利用我区各个蔗区自然生态资源,提高旱地甘蔗生产效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分离制备低聚果糖单组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Bio-Gel P-2)柱分离高纯度低聚果糖制备单一组分,结果表明,在1.6 cm×100 cm的玻璃柱上最佳的层析条件是洗脱速度0.2 mL/min、上样量0.5 mL(样液质量浓度0.4 g/mL)、柱温40℃。以Megazlaae公司的标准品为对照,经HPLC和MS分析,证明层析分离所得组分峰4、峰3和峰2分别是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和蔗果五糖。而且经HPLC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证明分离产品蔗果三糖、蔗果四糖、蔗果五糖蔗和果六糖的含量分别为99.91%、99.94%、99.33%和97.89%,表明其纯度很高,可以作为低聚果糖定量分析的标准品使用。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云南蔗区天敌瓢虫的种类分布及其所扑食的害虫。  相似文献   

4.
细平象(Trochorhopdalushumeralischevrolat)是云南蔗区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下害虫,以幼虫和成虫在甘蔗地下蔗头内蛀食,损失严重,一年发生一代。研究了该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环境,发现成虫在蔗头内越冬,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阎德爱 《广东科技》2014,(14):154-155
利用甘蔗宿根蔗前期生长缓慢的较大空间,以及前造甘蔗收获后留下的蔗叶,在蔗沟内套种香芋进行免耕栽培。结果表明,香芋产量6010.5kg/hm2,产值达到12021元/hm2,套种香芋地块的甘蔗产量与不套种香芋的甘蔗产量基本持平,既不影响甘蔗产量,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6.
稻田恶性杂草除草剂37.5%苯·二甲水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37.5%苯·二甲水剂有效成分的筛选、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和储存稳定性试验.经黑龙江、吉林两省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扁杆蔗草、日本蔗草、蔗草、萤蔺和蒲草等顽固性宿根恶性杂草用量为3000~3 750 m/a;防治鸭舌草、慈菇、泽泻、谷精草和狼巴草等一般阔叶杂草用量为2 250 ml/ha,药效稳定在90%以上,对恶性杂草具有根治效果,对水稻安全,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云蔗区天敌瓢虫的种类分布及其所扑的害虫 。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时间:2014-02-182月13日,记者从全区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动员会议上获悉,为提高广西蔗糖产业竞争力,广西启动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到2015年1月底将建成50万亩。据了解,这50万亩示范基地将实现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力争平均亩产达8t,蔗糖分达14%以上。试点工作将在自治区初步认定的40个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县(市、区)片区范围内,选择水源充足、地势  相似文献   

9.
2005年6月9日,市委李国伟书记在云县幸福镇调研时提出,为探索蔗区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在幸福镇启动“林、畜、蔗”配套项目示范工程,选择相对连片、群众积极性高、经济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种养技术的10户农户作为项目示范户,实施“七个一”科技综合示范项目,即:1户1亩黄竹草,1户1个蓄水池,1户1亩铁刀木,1户1口沼气池,1户1间畜厩,1户1个氨化饲料池,1户养牛五头以上的蔗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项目于2005年7月被市科技局给予立项支持,由云县幸福镇政府组织实施。一年来,实施效果很好,成效明显。10户示范户的发展,初步显示出发展农村循环农业促生态、经济双赢的可喜局面,同时,激发了农户美化家园、整洁庭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有力推动了幸福镇幸福村“三村”工程建设。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倍受农民群众欢迎、自主实施度高的科技示范项目,可经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在全市蔗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对沸石分子筛、天然沸石、造纸厂废渣(木屑和蔗髓)吸附制浆废气中的甲醇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吸附法处理制浆厂废气的可行性.研究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甲醇浓度对ZSM-5疏水分子筛、5A分子筛和天然斜发沸石吸附甲醇的影响,探讨不同水分含量的木屑和蔗髓吸附废气中甲醇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ZSM-5分子筛对甲醇的吸附量最大,5A分子筛次之,天然斜发沸石最小;该3种无机吸附材料对甲醇的饱和吸附量均随吸附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随气相甲醇浓度升高而增大,但温度越高达到饱和吸附所用时间越短,40℃时ZSM-5分子筛、5A分子筛和斜发沸石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5.00mg/g、4.90,mg/g和2.68,mg/g.水分含量影响木屑和蔗髓吸附甲醇的性能,水分含量越高,达到吸附饱和用时越长,饱和吸附量越大;实验条件下,水分含量为59.89%,的松木木屑、55.29%,的桉木木屑和54.82%,的蔗髓分别在吸附12h、10h和5h左右达到饱和,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6.30mg/g、12.84mg/g和13.56mg/g.造纸厂的木屑和蔗髓等废渣可先用来吸附制浆废气,然后再送废渣炉进行燃烧处理.  相似文献   

11.
永甸糖厂蔗区经过品种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闽糖86/05丰产稳产、早熟高糖、宿根生强,农艺性状较好,值得推广种植,并介绍其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甘蔗约束力矩对扶起过程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前进方向约束力矩的分析,建立了两段式螺旋扶蔗机构模型,进行了田间力学测试,应用ADAMS工具仿真.结果表明:扶蔗器适用于倒伏仰角小于15°的甘蔗,转速为120 r/min,前进速度为0.36 m/s,安装角为50°时,扶起甘蔗效果最好.该研究为甘蔗收获机的改进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近几年云南省临沧市蔗区引入的40个品种进行综合评判分析。结果表明:桂引5号、新台糖26号、云瑞99/155、SP71/6180的综合评判值均高于对照种新台糖10号和桂糖11号,综合性状突出,应给予加大繁殖和推广;云瑞96/58、粤糖63/237,云糖98/83、粤糖83/88的综合评判值接近或略低于对照种新台糖10号,综合性状良好,可以进一步扩大试验:云蔗92/19、云蔗94/375在公顷含糖量这一综合指标上表现突出,可再作观察。  相似文献   

14.
冬植蔗是在“立冬”至“立春”之间栽种的一种甘蔗栽培制度,具有生长期长、产量高、糖份高、成熟早、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具有春植蔗无法比拟的优势,产量显著高于春植蔗,能有效的利用地力,缓和粮蔗争水矛盾和劳动力矛盾。同时冬植蔗由于植期比春植蔗提早,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沟渠水,保证出苗;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6—9月的光热资源优势,延长有效生长期,并提早进入糖份积累阶段,可达到早熟、高产、高糖,提高产值。是实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低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甘蔗梢多酚和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结合响应面分析法考察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和提取时间,对蔗梢多酚和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并优化蔗梢多酚和黄酮的提取工艺参数.依据模型拟合回归分析最终获得索氏提取法制备蔗梢多酚和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0、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多酚含量可达7.95 mg·g-1,黄酮提取量可达0.905 mg·g-1.验证试验表明,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98%.研究结果能够为甘蔗梢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海南当前旱坡地宿根蔗发芽少和成苗率低等问题,笔者从1989年开始进行“免烧保湿”处理旱坡地宿根蔗的试验。其结果表明:“免烧保湿”法对旱坡地宿根蔗的发芽、成苗和生长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夺取旱坡地宿根蔗高产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海南的气候和蔗地土壤以及蔗作制度的特点,认为冬、春季的干旱,严重影响甘蔗萌发成苗,是历年甘蔗单产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又以蔗农的实践经验和甘蔗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以及近几年农业部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国主要旱地蔗区,示范推广“旱地甘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所取得的实绩为依据,论证了强调与坚持甘蔗的“三湿下种”不仅能够保证旱地甘蔗萌发成苗,而且可以促进海南甘蔗栽培技术改革,从而达到提高甘蔗单产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选育高产、高糖、抗逆性强且适应广西蔗区种植的甘蔗(Soccharum officinarum)优良新品种,以甘蔗新品种(系)桂热1号(GR1)和桂热2号(GR2)为试验材料,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对照,进行多年多点的跟踪种植试验,所得结果运用灰色关联度及TOPSIS法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产糖量的因素依次为蔗茎产量>有效茎>株高>分蘖率>蔗糖分>茎径。对3个品种甘蔗的TOPSIS综合评价高低排序为GR2>GR1>ROC22。GR2的蔗茎产量最高、有效茎条数多、综合评价最优,是优良的甘蔗品种,适宜进一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甘蔗褐条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镇康蔗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根据甘蔗褐条病发生和为害特点,系统地分析了该病发生原因,从保护我县蔗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对甘蔗多酚氧化酶(PPO)进行提取和部分纯化,研究了PPO的酶学特性.结果表明:以邻苯二酚为底物,甘蔗PPO酶促反应米氏常数Km为54.4 mmol/L,米氏方程:V=1250[S]/(54.4+[S]).蔗汁中邻位多酚类物质是甘蔗PPO的最适反应底物.最适反应条件为:pH值6.2,40℃;该酶在pH5.8和温度低于3℃0时较稳定.试验了6种甘蔗PPO抑制剂:单独使用柠檬酸、草酸、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PPO活力抑制效果不明显;70 mg/L亚硫酸氢钠、110 mg/L抗坏血酸、120 mg/L硫代硫酸钠可完全抑制PPO活力.现行甘蔗提汁的浸渗工艺较适合蔗汁酶促褐变反应,应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