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学世界》2008,(6):86-89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迷信?科学因何有别于宗教、迷信,宗教与迷信又是如何区别?人类是否离不开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心理需求吗?为什么学科学的人居然会追随邪教?所有这些问题,令我们困惑不已。本刊对中国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事了大半辈子科学史研究的王渝生先生进行了采访,请他从科学文化的角度解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历史上,16世纪之前,宗教和迷信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17世纪,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直到19世纪,一些科学家才开始对宗教表现敌意。面对科学与宗教并存的现实,人类该何去何从?伊安.巴伯的著作《当科学遇到宗教》一书对此文化现象作了细分。  相似文献   

3.
略论信仰     
一在我们的同志中,至今有怕谈信仰的,似乎信仰就是宗教,就是迷信。如果简略考察一下信仰的历史,这种担心不是毫无根据的。在原始社会,信仰是可以与迷信直接划等号的。迷信的形式和表现不胜枚举,其共同之处则是表现了原始人类对威胁自身存在的种种自然现象,诸如闪电、雷鸣、地震、月蚀等等的恐怖敬畏以及企图求得因果解释的朦胧愿望。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信仰主要以宗教的形式出现。但两者作为迷信,并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几乎可以说科学是在与迷信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凡属迷信的东西一旦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就更顽固,对科学发展的阻力就更大.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它对教徒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和社会压力.古代基督教社会里,似乎大家都要相信有个至高无上的、全知全能的上帝,是他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据《圣经》讲,上帝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象先造了个男人亚当,又从他身上取下一条肋骨  相似文献   

5.
王景飞 《凉山大学学报》2001,3(2):117-119,122
语言植根于文化,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英语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成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本文从历史、语用心理、民俗、文学、宗教或迷信观念、民族偏见和科学发展等方面对此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认清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关系到"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之大是大非问题.两者既有本身概念、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行为结果的区别;又有态度不同、目的不同、关切不同的区别.为了反对迷信邪教,必须增强全民宗教文化素养,有意识地进行宗教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宗教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消极作用,但是,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依然存在是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的,宗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还发挥着某些积极作用和功能。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克服历史上对待宗教的“左”的错误,全面贯彻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就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进行了辩证的论证。根据宗教的发展历史和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措施:首先是要对宗教文化本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二是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其三是宗教与社会的适应是一个双向性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9.
洪秀全利用上帝教借以发动组织农民起义。作为一种宗教迷信 ,上帝教的消极作用是明显的、严重的 ,其一神论的教义不利于吸引更广泛的阶层加入反清斗争行列 ;其迷信方式成为领导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其迷信信仰使领导人脱离现实、脱离群众、思想僵化。宗教迷信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就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进行了辩证的论证.根据宗教的发展历史和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措施:首先是要对宗教文化本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二是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其三是宗教与社会的适应是一个双向性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宗教与信仰视角解读中美基本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价值观是一个文化群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宗教、科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对于人性、自然、时间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总的看法。文章主要从宗教与信仰的角度出发,试比较中美基本价值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的语言,因其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差异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充分考虑其文化适应性问题。本文借助一些实例,从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政治文化差异、地域和习俗文化差异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文化翻译中必须遵循的文化适应性原则,并就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尝试办法。结论认为在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采取适应的灵活和稳妥的办法处理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才让太教授长期从事苯教文化研究,在国际藏学界有一定的影响。文章以苯教历史为主线,着重探讨了苯教文化的渊源、内涵、特性及其发展过程,并对苯教古文献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作了评析。认为,苯教是藏族本土宗教,分世续苯和雍仲苯,经历了前、中、后弘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对藏族文化以及周边民族文化影响甚大,对研究和还原藏族远古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中的"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可谓对宗教的保护,而"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等罪名则可以说是对宗教的规制.实证研究表明,前者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得不多,而后者则适用得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15.
司巴苯教是原始苯教。司巴苯教与民间信仰融为一体,具有某些民间宗教的特色。司巴苯教作为群众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藏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容,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起着直接作用。研究司巴苯教实际上是在追寻藏族文化的根底,探讨苯教在藏族民间社会中的发展和影响,对于研究藏族宗教、民俗、文化都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台湾当代作家张大春所著短篇小说《现世报》、《扶乩》中涉及的五通神、扶乩等民间信仰现象,探讨了其中所蕴含的民众心理,以历史学与宗教学的视角,考察了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数字不仅是表示数量的词语,它也承载者丰富而玄妙的文化内涵,在中西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在中西文化中产生了相似或相异的象征和联想意义。为此,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1,3,7,9),归纳其在中西文化中的丰富涵义,并从跨文化的角度,从神话迷信、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地域环境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探讨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根源,以期对中西文化研究、语言学习及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数字艺术的出现正以逐渐加强的方式要求人们培养新的文化和图像的判断力和美学标准,要求人们能从各种根本不同但同时拥有“艺术”称谓的事物开始,从消除那些根深蒂固地迷信无限进步观、艺术创新必然传承艺术史经典的思维模式开始,重新思考当今数字艺术表现特征对社会历史和人类文化价值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旅游区的文化景观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地域性.旅游文化区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其形成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宗教、文学艺术及政治历史背景.根据其地域表现,文化景观可分为主体文化景观和辅助文化景观.旅游区的主体文化景观是旅游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20.
习语是语言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精华,其形式简明扼要,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刻。它们与社会、历史、宗教等诸多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对比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可以发现,两者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主要源于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了文化倾向、自然地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元素。所以要透彻地研究习语就要挖掘隐藏在它们之后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