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本等国受到的国际压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之际,有几个国家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受到巨大的国际压力,而且"历史纠纷"又与国际安全关系紧张形成联动。日本安倍政府美化侵略、回避历史罪责的言行,不仅受到中国、韩国等日本军国主义受害国的强烈批评和不满,也经常受到西方国家的质疑和批评。2015年3月1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日期间,多次强调直面历史、正视过去是与邻国和解的前提,就历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育是学生对本国及其他国家形成认识的出发点。所以,尊重事实、正视历史是每个民族国家应有的做法。但日本却因"历史教科书问题"而严重地影响中日两国关系。通过日本教科书审定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日本政府即文部省在教科书的编写和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东北亚作为一个地缘区域,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蒙古国六个国家。东北亚国家之间有着天然的链接与利益的紧密联系,在长期的历史相处与交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亚情结""东北亚文化"与"东北亚认同"。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和日本曾书同文,结成  相似文献   

4.
日前,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以“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为题,举办了国际热点问题战略评估第一次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如下观点:一、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由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引发的。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既是日本如何认识侵略战争历史并采取相应的方针、政策、战略的本国内政问题,又是日本是否服从国际判决、履行国际条约和遵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原则的国家诚信问题,更是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关乎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影响东亚稳定与和平的国际关系问题。二、当前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呈逐渐恶…  相似文献   

5.
正主流依然秉承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精神历史教科书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态度。战后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一直不那么消停,除了众所周知的政治因素外,也与学校历史教育自身的性质相关。学校历史教育应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具有正面影响力的共同记忆,体现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发展趋势,而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对此却面临着两难选择。就前者而言,日本自身的"近代文明"始终伴随着一部对外侵略史;就后者而言,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它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也就是说,日  相似文献   

6.
<正>起义纪念碑见证了德国人如何"整体迷失"和怎样"回归欧洲"。在谈及日本应如何对待历史问题时,中国人常常会拿德国做比较。的确,同样是在二战期间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日本对自己的过去总是遮遮掩掩,甚至还时不时  相似文献   

7.
“现实问题”更紧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日本的“历史问题”伤害的主要是中国人民感情的话,那么,日本的“现实问题”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实实在在的威胁。可以预见,日本的“现实问题”将超过“历史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河南留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借鉴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先进保护经验,为促进河南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日本否定侵略战争的历史认知问题,是困挠中国实施周边外交和破坏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历史性难题。每当中日、韩日或者中日韩双边或多边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之时,日本否定侵略罪行历史的阴风便会四起,导致各方多年谈判取得的进展前功尽弃,东北亚人民重回互相猜疑、仇视的境地。战后70年以来,日本标榜和平宪法、和平国家、和平道路,得到世界的肯定,但日本政界右翼势力却经久不息地淡化和否定殖民和军国主义侵略罪行,其政治领导人再三参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8月12日,为参加"2015东亚和平国际会议"而访韩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参观有"抗日象征"之称的首尔西大门刑务所博物馆时,在烈士墓碑前双膝下跪,对日本在韩国的殖民侵略历史表示谢罪。这与两天之后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战后70周年谈话中对历史问题的遮遮掩掩、缺乏诚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日本政治和政客保守化乃至右倾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鸠山由纪夫似乎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异类"。  相似文献   

11.
<正>日本和韩国同是中国周边最重要的邻居国家。20多年来,中日关系和中韩关系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前者冷得跺脚,后者热得烫手。朴槿惠总统和习近平主席成功实现互访,双方接待规格"史上最高",在中韩关系史上创造了新的记录。与之对应的是习近平与安倍在APEC的勉强会晤,标志着中日关系一时难以恢复常态。日本和韩国都是历史上受中国影响悠久、文化关系密切的邻邦,与中国有着割不断的历史联系,与中国的相互认知  相似文献   

12.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自民党制定的一九九八年活动方针中有争取实现国家公职人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这一条。这是自民党重新执政以来首次明确提出该问题,并得到了该党领导机构的同意。很多日本政治家辩解说,参拜靖国神社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以及国民的历史意识。其实,人们并不是孤立来看『参拜』事的,它往往与日本政要的一些言论联系在一起,这就不是什么『传统文化』之类的问题了。如在对外战争问题上,日本有人认为『太平洋战争是因美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封锁引起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是『战胜者对战败者的报复』,更因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便认为『要说战争是不义之举  相似文献   

13.
邵冰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126-128
日本与朝鲜是东北亚地区唯一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两个国家。发生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绑架问题",与历史清算、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等成为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核心障碍。日朝间虽就"绑架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但双方却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绑架问题"不仅是日本与朝鲜博弈的重要筹码,也是其介入朝鲜半岛事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日朝邦交正常化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日本历史步入近代以来,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进行侵略扩张,妄图以亚洲霸主的地位在亚洲与欧美列强争夺势力范围,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帝国。从1868年至1945年,是日本大陆政策形成、发展、膨胀以至消亡的历史。追本溯源,我们重温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过程,可以抓住大陆政策的实质,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近代日本的历史是由“血与火”的战争线条勾勒而成的道理。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到欧美列强的侵略,日本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带有明显的军事封建主义色彩,①其对中国的侵略程度尤为残酷,危害是直接的。历  相似文献   

15.
张季风 《世界知识》2020,(14):71-71
能源禀赋差异、供需不平衡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福祉。日本作为能源匮乏国家,通过制定能源相关的措施、政策和法规,弱化与规避了能源短缺的瓶颈约束。然而,若想深入研究日本的能源安全政策体系既需要从整体上、长时段地把握其政策体系的历史演进路径,又需要从结构上、立体地分析其政策体系的空间配置设计,而尹晓亮的《战后日本能源安全保障研究》(下称尹著),恰恰在此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6.
8月11日,日本前副首相后藤田正晴先生在《朝日新闻》发表了一篇关于日中美关系的文章。他指出日本外交或者说东亚地区存在三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即驻日美军基地问题、台湾问题和日中历史认识问题。他认为:冷战已经结束,现在应当分阶段逐步解除日美安保体制;中国统一台湾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中国的国内问题,日本不应说三道四;为了推进日中的和解  相似文献   

17.
一李纯青著:“日本问题概论”这是一本系就地全面论述日本问题的害,约有十一万字。它论述了日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主要方面,并且也联系到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本书第一章简要地叙述了日本的地理、民族由来和明治维新以前的历史。从这一章里可以看到,从汉朝起日本就和中国有文化往来。还在奴隶社会的时代,日本就曾经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民族具有构成一个民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发展和文化是分不开的。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一定要研究文化背景,即历史。日本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发展,其变化呈现出了持续性、稳定性、外向型、创新性等多元化的特征。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看出,日本民族一直都按照自己民族利益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创新,日本民族特有的实用主义思维特征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9.
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在纪念日本二战投降60周年时一改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说过的“狠话”,发表了“真诚道歉”的声明,表示要同亚洲国家寻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其实,在战争的反省问题上,一直有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要求日本反思的多,而反思自身的少。也许,人们会说,我们更多地盯住日本,是因为日本侵略过我们。只有日本尊重历史、反省历史,未来悲剧才不会重演。的确,日本这个民族让我们太不放心。日本挑起的甲午战争,让中国晚清的近代化成果散失殆尽,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更是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再加上战后日本右翼的抬头和…  相似文献   

20.
<正>2023年3月3日,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终年88岁。《朝日新闻》以“如今混沌的国家,失去了指南针”为题刊发悼文,指出大江健三郎以文学良心和一己之力肩负着对日本国家和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之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大江的作品反映了日本社会良知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对客观历史的捍卫和对人类和平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