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详细地观察了细鳞鲑颅后骨骼的形态,发现椎骨的髓弓与脉弓都不与椎体愈合,同时躯椎的髓棘也不愈合。这些明显的原始特征在不同大小的个体中均无变化。细鳞鲑没有特化的尾杆骨,只有在个别标本中,一些尾椎上具有双弓结构。另外,除前30枚躯椎的前侧具两行髓弓小骨外,无肌间骨存在。  相似文献   

2.
抗杀鲑气单胞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利用人工精浆低温液态保存银鲑精子的方法,分别对精浆成分及其不同稀释度下银鲑精子的保存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人工精浆稀释、低温保存精子的方法可将银鲑精子在液态保存期限最长达到55d。而且在25d保存期限内,可维持其精子活力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
<正>A:鲑是硬骨鱼纲、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鱼类的通称。它们属于北半球溯河性鱼类,也是世界重要的冷水性大中型经济鱼类。鲑科鱼类包括白鲑属(C0regonus)、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哲罗鲑属(Hucho)、鲑属(Salmo)、细鳞鲑属(Brachymystax)等ll属,全球共有222种,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海区和沿岸诸水系流域中。有些种类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如细鳞鲑;有些栖息于海洋中,生殖季节长距离洄游,溯河产卵。三文鱼,是英文salmon的音译,主要指鲑属和大麻哈鱼属的种类,有时也翻译成鲑。  相似文献   

5.
细鳞鲑是秦岭地区分布的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前景,除体长较北方其它产地稍小外,其它性状变异仍在同一区间范围.产卵期在3月下旬至6月初,最小性成熟雌鱼体长185 mm,体重104.5 g,年龄3岁;最小性成熟雄鱼体长150 mm,体重75 g,年龄2岁.食性肉食性,主要为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成虫.鳞长与体长呈直线正相关,其关系式为L=40.139 50 172.830 4S;体长与体重相关关系式为:W♀=0.000 008L3.1668,W♂=0.000 056L2.7780.  相似文献   

6.
鲑点石斑鱼(■ )具网膜运动反应。引起鲑点石斑鱼视网膜黑色素颗粒明显迁移的照度阀值上限为10~(-1)1×,而视链细胞明显伸缩的照度阀值上限为10~(-2)l_x以上。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etinirostris)视网膜在完全暗适应及不同照度(10~(-2)、10~(-1)、10~0、10~1、10~2、10~3lx)下明适应后,并不产生网膜运动反应,推测系通过瞳孔运动反应调节明暗视。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检验鲑肾杆菌及有效诊断BKD,从鲑肾杆菌的分类、生物学性状、病原学意义及微生物学检验等方面,对鲑肾杆菌及相应的BKD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应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了6株分泌抗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单抗细胞株,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株单抗中IgM有3株,IgG1有2株,IgG2a有1株,且抗体效价为1:12800-1:51200,检测灵敏度为1.0×10^5-1.0×10^8cfu·mL^-1。进一步实验证实这些单抗与其他病原菌都无交叉反应。但单抗5C7、7H6与杀日本鲑亚种有交叉反应;单抗8A2与无色亚种存在阳性反应。表明杀鲑气单胞菌亚种之间既有独特的抗原决定簇,又有共同抗原位点。制备的单抗可用于杀鲑气单胞菌的快速诊断和亚种鉴定,为该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大银鱼繁殖期间食性生物学研究万英杰(枣庄师范专科学校生物学系,277160,山东枣庄;57岁,女,副教授)大银鱼(PrtosalanxhyaloeraniusAbbot)是鲑形目银鱼科中一种个体较大的鱼类,也是一种小型凶猛性的名贵经济品种.由于其鱼体...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开展鲑科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结构特征和系统发育信息的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已获得的40种鲑科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通过软件Clustal X进行对比,然后用软件MEGA5.05分析DNA的序列差异,并用邻接法生成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1)鲑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和其他硬骨鱼类的相同,其全长为16 526~16 997 bp.2)从系统进化树可以看出白鲑亚科(Coregonidaeinae)位于祖先的位置,是最早出现分化的一枝,鲑亚科(Salmoninae)和茴鱼亚科(Thymallinae)亲缘关系较近,互为姐妹群.3)在所有编码基因中,序列变异程度最大的是ND2基因(47.6%),最小的是16S rRNA基因(11.0);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最大的是ND2基因(0.203),最小的是12S rRNA基因(0.037).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一种辅助固相合成的鲑降钙素有关物质质谱解析的方法.根据主成分的氨基酸序列计算其肽键裂解产生的理论离子并与质谱图中的离子进行匹配,对主成分的二级质谱子离子进行归属;根据高分辨一级质谱计算有关物质的精确分子量及其元素组成,进一步计算该杂质与主成分差异片段的元素组成;推测差异片段连接于主成分不同位置的理论杂质的结构,计算该结构的杂质在质谱裂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理论碎片离子的质荷比(m/z);将理论碎片离子与实测质谱子离子进行匹配,推测有关物质的氨基酸序列;将推测的杂质的子离子结构与主成分的对应子离子进行比较验证杂质的结构;借助ASP+HTML编程技术实现上述过程的自动化.研究结果共推断出7个鲑降钙素相关杂质的结构,包括1个降解杂质、1个乙酰化杂质、4个氨基酸重复连接杂质和1个同分异构体杂质.   相似文献   

12.
秦岭细鳞鲑是一种珍贵的鲑科鱼类,为我国特有物种,1963年在陕西省周至县的黑河和太白县的清水河首次发现。它们仅生活在我国秦岭主峰太白山周边的山涧溪流中。由于其体侧分布着梅花状的黑色圆斑,因此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花鱼"。  相似文献   

13.
浅谈秦岭细鳞鲑资源保护与繁育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军  薛成杰 《甘肃科技》2011,(14):155-157
加强野生频危物种资源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开展了人工繁育技术的提升,达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从长远角度解决林区和林业单位单一的经营模式,增加职工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增加社会就业率,为市场提供高价值的对路产品。  相似文献   

14.
在面织为18平方米的一个石砌池中进行稚鱼养殖实验,经过78天养殖,使1902尾上浮82天,平均体重2.61克的稚鱼体重平均达到19.85克,成活率为97.3%,达到了理论计划的要求。证明延安地区水库表、中、底层水及绝大部分林区河流适宜虹鲑养殖。本文阐述了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5.
千河流域秦岭细鳞鲑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属典型的陆封性冷水鱼类,国家Ⅱ级重点保 护水生野生动物,是细鳞鲑属(Brachymystax)所有物种中分布最南端的1个亚种,秦岭山脉北麓的 千河流域内目前数量较多.通过实地调查表明,千河流域内分布的秦岭细鳞鲑种群发生了3个明显 的变化:(1)分布最低高度由原来海拔1 000 m上移至1 200 m,分布范围缩小;(2)个体小型化; (3)种群数量减少.文中还就秦岭细鳞鲑的保护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大西洋鲑在养殖群体中存在生长异质的原因,本研究对大西洋鲑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包括生长慢速组(平均体重0.51 kg)和生长快速组(平均体重4.20 kg)各3尾鱼.结果显示,共有332003个基因得到了注释,并筛选出94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63个上调基因和585个下调基因.随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温度驯化对秦岭细鳞鲑(Brachym 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热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升温胁迫下该物种的行为响应模式。【方法】将实验鱼于6,12,18℃下驯化28d;随后,以0.3℃·min-1的速率升温检测升温胁迫过程中实验鱼出现水面呼吸、跳跃逃逸、频繁逃逸、失去平衡等行为响应特征的温度值。【结果】出现水面呼吸、首次逃逸、频繁逃逸、末次逃逸、失去平衡等行为的温度值均随驯化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行为逃逸区与胁迫忍耐区负相关。【结论】秦岭细鳞鲑幼鱼对水温变化反应灵敏,并在升温胁迫下表现出3级行为响应模式;温度驯化显著影响升温胁迫下实验鱼的逃逸反应特征及其响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杀鲑气单胞菌溶血素和菌毛蛋白能否作为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本研究针对前期分离的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 ASM),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其进行重组表达,免疫虹鳟后检测其免疫保护效果与诱导的免疫应答特征。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虹鳟抗灭活ASM血清可与2种重组蛋白发生阳性反应,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免疫保护实验结果显示,重组溶血素、重组菌毛蛋白及两者混合物免疫对虹鳟的相对免疫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age Survival, RPS)分别为64.6%、37.5%和75.0%;ELISA检测发现,重组溶血素和重组菌毛蛋白单独免疫以及两者混合免疫均能有效诱导虹鳟产生抗各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在免疫2周后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混合免疫组虹鳟血清中抗重组溶血素抗体水平显著高于重组溶血素单独免疫组,但其诱导产生的抗重组菌毛蛋白抗体水平与重组菌毛蛋白单独免疫组无显著性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3个免疫组中IL-6、IL-8、TCR及CD4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其中重组溶血素与重组菌毛蛋白共免疫组中IL-6、CD4、MHC-Ⅱ及IgM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免疫组。研究结果表明,重组溶血素对虹鳟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且提示重组菌毛蛋白具有开发成为佐剂分子的潜在价值,该结果可为杀鲑气单胞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鲑点石斑鱼细菌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对海南省三亚地区网箱养殖的发病鲑点石斑鱼 (Epinephelusfario)进行病原分离 ,通过常规细菌学鉴定和应用ATB半自动鉴定系统及VITEK_AMS_6 0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 ,并与有关的标准菌株为对照 ,鉴定为溶藻弧菌 (Vibrioalginolyticus)。小鼠毒性实验和不同方式感染鲑点石斑鱼实验的结果表明 ,该菌对小鼠有极强的毒力 ,不同感染方式感染鲑点石斑鱼表现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同时测定了溶藻弧菌对小鼠和鲑点石斑鱼的LD50 分别为 3 2× 10 5个 /mL和 2 1× 10 7个 /mL。进一步比较溶藻弧菌对青石斑鱼 (Epinephelusowoara)、真鲷 (Pagrosomusmajor)、平鲷 (Rhabdosargussarba)、黑鲷 (Sparusaurata)、红鳍笛鲷 (Lutjanuserythopterus)、黄斑蓝子鱼 (Siganusoramia)等一些常见海水养殖鱼类的致病性 ,该菌能导致不同海水养殖鱼类死亡并表现一定程度的症状。  相似文献   

20.
五种常用药物对鲑点石斑鱼鱼种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鲑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fario,俗称芝麻斑。其生长快,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海水鱼类,并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南方的市场广大,价格高,现已成为南方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为使该鱼养殖能健康发展,防治疾病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为此,笔者进行了鲑点石斑鱼鱼种对五种常用鱼药的毒性试验,以便能正确掌握各种药物的使用及剂量,为此鱼在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一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鱼   试验鱼种为从新加坡万丰渔场引进的鱼种,平均体长 8.65 cm,平均体重 27.86 g。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