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敌百虫和敌敌畏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河水体沉积物对有机磷农药敌百虫和敌敌畏的吸附特性及机理.结果表明,沉积物对黄河水中敌百虫和敌敌畏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和Langmuir等温式,是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在沉积物吸附敌百虫和敌敌畏的相对贡献率进行了定量描述,它们均为浓度的函数,敌百虫的吸附作用以表面吸附为主,而敌敌畏的吸附作用以分配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
研究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用修改的Langmuir吸附模型将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数据进行有效拟合,通过吸附实验和模型计算得到描述黄河天然沉积物对P吸附特性的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磷的倾向;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存在明显的固体浓度(Cs)效应,吸附滞后角随着Cs的增加而增大,在解吸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即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3.
黄河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与释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河内蒙古包头段和喇嘛湾段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与释放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探讨了影响沉积物吸附磷的因素.结果表明:(1)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不仅与沉积物种类和粒径有关,还直接受沉积物含量和初始磷酸盐浓度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各不相同.各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均主要在前8 h内完成,在前0.5 h内无论是对P的吸附速率,还是释放速率均最快,并逐渐达到吸附及释放平衡;(2)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线很好地符合线性方程,且等温线穿越浓度轴,存在负吸附,由此获得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EPC0值),分别为0.011 mg.L-1和0.022 mg.L-1.通过EPC0值判断,所研究区域沉积物表现为磷源,有向上覆水释磷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5.
采用巢湖自然水体沉积物对Cu(2+)和Pb(2+)和Pb(2+)吸附研究,初步研究了投加量、温度、时间、pH值等方面对其吸附结果的影响,在吸附实验中,拟二级动力模型优于拟一级动力学模型,Pb(2+)吸附研究,初步研究了投加量、温度、时间、pH值等方面对其吸附结果的影响,在吸附实验中,拟二级动力模型优于拟一级动力学模型,Pb(2+)和Cu(2+)和Cu(2+)在缓流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更适合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红外光谱(FTIR)显示缓流水体沉积物中存在羟基、氨基、烷基、含氧基团等,这些基团对Pb(2+)在缓流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更适合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红外光谱(FTIR)显示缓流水体沉积物中存在羟基、氨基、烷基、含氧基团等,这些基团对Pb(2+)和Cu(2+)和Cu(2+)的去除起了关键性的作用;XRD显示缓流水体沉积物表面的物质为SiO_2、CaCO_3。  相似文献   

6.
以三种天然土壤/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氯联苯(PCBs)在样品中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分配作用在吸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三种土壤/沉积物的吸附方程,PCBs的吸附容量大小主要受样品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吸附量随着有机碳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南沙河口湿地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南沙河口水域境内的柱状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磷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降低较好地符合Langmuir方程式.吸附主要发生在前11 h,24 h基本达到平衡.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速率在0.5 h内达到最大值.所选沉积物样品对PO3-4-P的吸附容量均大于250 mg/kg,距离表层30~40 cm处...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东部水体,浮游植物和沉积物中的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胶州湾四个航次中水体的深解态总砷c(As)、溶解态三伸砷c(As(Ⅲ))、悬浮物总局砷(Asp)、浮游植物总砷(Asph)、沉积物酸萃取态砷(SAsH)的调查数据,指出c(As)含量未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高值区位于四方近岸,并由近岸向远岸浓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黄河水体对苯酚吸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黄河沉积物对苯酚的吸附作用 ,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 ,即Cs=0 .186 5×C0 .5191eq .结果表明 ,黄河水中有微量苯酚存在时 ,绝大部分吸着于河流沉积物上 .  相似文献   

10.
系统地研究黄河下游春秋两季水样和沉积物中50种PFASs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PFASs在春秋两季水样中检出的总浓度范围分别为29.83~54.44和16.18~57.81 ng/L, 春秋两季沉积物中PFAS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8.12~36.16和13.01~36.78 ng/g。在春秋两季占比最高的3类物质在水相和沉积物中均为全氟烷基羧酸(PFCAs)、全氟烷基磺酸(PFSAs)和n:2氟调聚磺酸(n:2 FTSs)。作为新型PFASs, n:2 FTSs在水相和沉积物中均有较高的检出水平。全氟辛酸(PFOA)在水相和沉积物中的主要替代物为短链PFCAs, 六氟环氧丙烷二聚酸(HFPO-DA)则在沉积物中对PFOA有更高的替代趋势; 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水相和沉积物中的主要替代物为6:2 FTS。风险熵值法分析结果表明, 水体中各PFASs目标物均未达到环境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1.
邻硝基苯酚在黄河水体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黄河水体沉积物对邻硝基苯酚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等温方程为C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黄河水中溶液 p H值对 Cu( )、Zn( )和 Cd( )分别与转化沙和未转化沙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 E( % )的影响 ,并研究了当甘氨酸存在时对上述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百分率的改变 .结果表明 :当沉积物分别为转化沙和未转化沙时 ,其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的影响是不同的 ,且实验结果与理论推测和实际是一致的 ;甘氨酸的存在对不同金属离子分别与转化沙和未转化沙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 E( % ) -p H曲线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黄河固体粒子对Pb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河固体粒子对Pb 的吸附作用,绘制了离子交换率(E% )- pH 曲线.实验表明:黄河水pH 值是控制黄河固体粒子对Pb 吸附的主要因素,吸附总量随pH 值升高而增大.固体粒子和Pb 的浓度对吸附也产生一定影响,离子交换率随固体粒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Pb 浓度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辛硫磷-灭多威的复配农药是防治棉铃虫的高效农药,本研究得出最佳配方即辛硫磷;灭多威:甲醇:二甲苯:乳化剂:增效剂为20:15:30:25:8:2(质量之比),按此配方制得的乳液稳定性好,药效显著提高,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治理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了自1998年开始推行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为主要内容的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后河道治理工作发生的新变化,通过若干工程的建设实践,充分说明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运河受水动力扰动强烈,沉积物再悬浮频繁并易于导致颗粒物发生粒径分选,从而影响各类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在京杭运河的镇江-无锡段设置3个采样点J1、J2和J3,对表层沉积物镉(Cd)的含量进行分析。以J2采样点为代表,采用湿沉降法对沉积物进行粒级分选,分离出50-150 μm、30?50 μm、10?30 μm、5-10 μm和<5 μm等5组不同粒径颗粒物,以此为基础对各粒径组颗粒物Cd的含量及相关理化指标有机质(OM)、铁(Fe)、铝(Al)进行了测定,并对它们的Cd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理化性质对吸附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镇江-无锡段沉积物Cd的含量范围为0.61-0.95 mg/kg,为太湖背景值的2-3倍;J2采样点沉积物Cd含量随颗粒物粒径的减少有增加的趋势,其中<5 μm粒径颗粒物Cd的含量为1.67 mg/kg;Cd的吸附容量和吸附能力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减小而增加,OM、铁氧化物和铝氧化物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异可能是导致它们Cd吸附性能差异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利用MATLAB建立沉积物(生物膜)主要活性组分(铁氧化物、 锰氧化物和有机质)吸附Cu/Zn过程的BP神经网络模型, 模型训练集均方差、 训练
集偏差、 验证集均方差和测试集偏差分别为0.002 2(0.001 5), 1.542 9×10-6(2.648 4×10-6), 0.087 1(0.069 2)和0.018 7(0.035 7). 所建模型能够反映沉积物(生物膜)主要活性组分含量梯度变化时吸附Cu/Zn的规律, 并且初步揭示了沉积物(生物膜)主要活性组分吸附Cu/Zn时的交互作用. 沉积物(生物膜)组分含量变化与其吸附Cu/Zn的能力呈显著反比关系时, 交互作用的影响度最大为1 420.30%/54.30%(沉积物)和79.27%/703.31%(生物膜). 沉积物(生物膜)吸附Cu/Zn时, 与对应原样相比交互作用的促进作用影响度最大为386.14%/30.08%(沉积物)和66.17%/47.92%(生物膜).  相似文献   

18.
表层沉积物和生物膜对双酚A的非线性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松花江表层沉积物和生物膜为例, 建立液相色谱法 快速检测水中双酚A(BPA), 并研究了BPA在表层沉积物(SSs)和生物膜(NSCSs)上的吸附规律. 结果表明, 采用液相色谱法, 配以紫外检测器, 对BPA的检测限(MDLs)为10 μg/L,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5.7%, 加标回收率为99.4%~117.8%(n=5). 吸附实验结果表明, BPA在松花江表层沉积物和生物膜上的吸附过程主要为非线性吸附, 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线均可描述BPA在表层沉积物和生物膜样品上的热力学吸附过程(p=0.001,n=8). 与表层沉积物相比, 生物膜有机质含量较高, 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