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讨论"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政策时,传统观点认为是蒋介石下令张学良实行"不抵抗",张学良替蒋介石承担了责任.目前也有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翻案的言论,认为张学良才是"不抵抗"的真正责任者."不抵抗"的责任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人,而是国民党政府长期推行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交,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永吉县读者苏克新来信,认为我刊第16期《侵略史实岂容篡改》一文提到的“柳条湖事件”,应为“柳条沟事件”。为此,我们查核了有关资料。据易显石等四人合著的《“九·一八”事变史》(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考证,“九·一八”事变中被炸毁的一段铁路的地点,叫柳条湖村。这是自清代起一直沿用  相似文献   

5.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奉蒋不抗日”让东北军大部撤至山海关内,使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万同胞遭到侵略者的蹂躏。为什么短短的五年后的1936年12月12日他又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呢?对此本文从张学良的思想认识方面作简要归纳分析。对蒋介石由愚忠、轻信到怀疑是原因之一。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置身于军阀混战之中,体察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曾说:“余19岁时即参加战争,历年来对于战争不论是其为战胜或失败…  相似文献   

6.
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加快了全面侵华的脚步。为了实现其“大陆政策”,尽快解决“中国事变”,从事了一系列染指我国西藏的阴谋活动,并且在其拉拢上层僧俗贵族的同时,还向西藏派遣了大量的特务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7.
震惊世界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快51周年了。这个“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的开始。在日本尚有一部分人肆意篡改历史、妄图重温侵略旧梦的今天,回顾一下这一“事变”的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是妥协退让;至华北事变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则由软弱趋向强硬,由退让妥协开始进行有效抵制。这种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在“九·—八”事变相“七·七”事变期间,他坚决主张抗日,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本文试就这期间冯玉祥的主要抗日活动进行评述,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临危出山,请缨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很快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在民族危机面前,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政策,对内围剿红军,对敌屈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面对日寇的侵略,当时正隐居在山西汾阳峪道河的冯玉祥将军,再也坐不住了。他发出通电,谴责蒋  相似文献   

10.
《青年科学》2011,(9):34-34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炸毁一小段铁路再嫁祸给中国士兵,这些“恶作剧”似的开端,可不是因为川岛中队长和河本末守小队长长夜无聊。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送蒋回宁的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张学良送蒋回宁的思想早已存在。绝不是一时感情冲动的鲁莽之举;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蒋介石答应的条件,防止新内战爆发;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他以个人之失。换来民族之得,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很多学者认为《西厢记诸宫调》产生年代是金代,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宋。通过对张炳森《关于<董西厢>的创作年代》的商榷,从宗教思想、民情风俗、名物制度、民族称谓、孕育流传地域与土壤基础等方面研究,《西厢记诸宫调》产生于金代。  相似文献   

13.
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在美国外交史占有重要地位。以《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为界,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分为笼络与敌视两个时期;它推行这些政策既是美国国家利益决定的,也是实力使然,还是意识形态、苏俄外交影响的结果。这一政策被他的后任继承和发展,导致了美苏关系的长期非正常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院教学改革,二年级体育教学进行分项授课,通过实践,教学效果良好,但对“三差”生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困难,放建议开设基础班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璁和杨一清是嘉靖前期政坛上的两位高级官员。大礼议中,张璁倾力支持世宗的大礼观,杨一清对张璁的观点表示认同;在李福达案的善后处理问题上,杨一清竭力调和张璁等人与守旧派的矛盾;在是否推行“科道互纠”与清理翰林院积弊问题上,张璁、杨一清分歧明显;在杨一清受贿问题上,张璁尽力保全杨一清。两人之间的互动,不仅影响到各自的事功和政治命运,而且影响到嘉靖前期政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刘坤一是晚清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官员,也是洋务运动后期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坐镇东南,屹然为中国之重”。1901年,他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更成为晚清新政的基本方针。对于这样一个清末封建统治阶级中学习西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史学界的研究是明显不足的。本文试就刘坤一洋务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洋务外交思想的特征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甘迎春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3):64-67,95
蒋介石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从1887年出生到1949年败退台湾这60多年的时间里,围绕着这个人物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许多都是在蒋的别墅里发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蒋介石的别墅不仅仅是其个人的住所,更是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制造基地。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中的安全意识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这一问题立论,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安全哲学思想,对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进行探讨。指出我们应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万物,并主动地、超前地作为,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