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加快和范围的扩大,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其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和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在对产业转移模式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产业转移模式中的注意点,以促进各地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承接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整体经济效益良好.其中一些子行业已成为该地区各省市的绝对支柱产业。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节约紧缺的劳动力资源和压缩成本。该区域部分地方正在将装备制造业中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出去.为相关企业以及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皖江城市带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其他比较优势,承接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3.
郑州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向可从产业异质性、企业异质性、空间异质性三方面进行着手。郑州创新驱动产业承接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宏观推进框架,首先确定需要承接的产业和承接方式,按照差异化的承接方式,秉持创新的发展理念主动促进地区产业再造。这主要包括集群转入模式下创新驱动产业承接、产业链式模式下创新驱动产业承接、区域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承接三种方式。为防止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郑州应从制定绿色转型的发展战略、健全绿色创新的政策体系、鼓励郑州开发区绿色升级、强化郑州创新主体建设、完善针对郑州的环境补偿机制等方面着手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4.
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企业密度的变化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基础,多向的产业关联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在要求,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存在较稳定的三角关系.基于江苏省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以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将产业部门划分为敏感关联型、影响关联型、感应关联型和迟钝关联型4种类型,并从制造业中选取13个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江苏省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分为3个阶段:苏南地区企业密度快速增长、产业链深化阶段;苏中地区接受敏感关联型产业集群化转移阶段;苏北地区承接敏感关联型和影响关联型产业集群化转移阶段.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移冷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产业转移会带来优化效应、扩大效应、发展效应;可以提升产业结构、技术构成和企业规模;可以扩张经济总量,提高就业率,解决资源闲置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但任何事物利弊共存,承接产业转移看似光鲜其实收益非常有限。承接产业转移,必须技术引进与创新并重,在提高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的同时,增强产业升级的主动性。单纯依靠承接产业转移来实现产业升级更多的是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6.
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转移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对它的研究有利用把握转移区和承接区的经济规律,合理制定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政策。本文阐释了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因素,针对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营造承接环境、打造产业转移基地,推进承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能培训、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7.
聂勇 《安徽科技》2011,(8):8-10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对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科学发展和加速崛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十二五"期间,皖江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经济规律,增强主动意识,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传统的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要素优势对产业转移吸引力出现边际递减,产业转移吸引力不足、产业承接支撑力较差的问题逐渐凸显,科技创新是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原动力,吸引产业转移的政策设计更多应该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展开.通过长三角、珠三角和已转入内蒙古的120家企业问卷调查,建立产业转移指标测量体系,从科技创新视角出发,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对中国当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了我国在承接产业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和挑战,最终得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承接此次产业转移,以加快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李东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0):87-92
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目前,韶关市武江区正在积极主动地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了使韶关市武江区产业转移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从十个方面明确加快韶关市武江区产业转移园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经济全球化促使新一轮产业大转移更加汹涌澎湃,奔涌而来的产业转移劲浪连绵不断地拍打着中国热土。"腾笼换鸟"方兴未艾,产业升级此起彼伏。跨国公司溯流而来,沿海制造业漫天向西飞,而中西部地区为承接更多的产业更是不遗余力地进入了群雄逐鹿的"争霸"时期。  相似文献   

12.
通过选取安徽省2007—2014年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承接地的税收环境和市场化程度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承接区地方政府的税收强度每增强一个单位,产业转移的规模将缩减0.86个单位;承接区市场化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产业转移的规模将增加1.69个单位。因此,地方政府在后期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在充分发挥本身资源优势的同时,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以突显本地区的优势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对于达州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达州市目前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优势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达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产业梯度系数分析了河南省与某些发达地区(主要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的产业梯度和相对产业梯度,并结合河南省自身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了河南省对不同地区需要承接的重点产业以及各地区适合承接的产业.河南省作为承接地应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完善自身条件来吸引转移产业,并利用转移产业融合本土产业,实现河南省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考察了1998—2012年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演化趋势,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效率不高,呈现出斜"√"型演化态势;各投入要素均存在较大的冗余;影响河南省国际产业转移承接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城市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资金配套能力,其次是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结构水平,再次是物流水平,影响程度最小的是产业集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西部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在概述纺织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五种力量:中央政府的引力、产业转出地(东部地区)的推力和粘力以及产业转入地(中西部地区)的拉力和阻力.据此构建了纺织产业转移的五种力量模型,并对产业转移矩阵的四种组合状况进行了分析:当产业转移的合力>0,即引力+(推力-粘力)+(拉力-阻力)>0时,东部纺织产业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7.
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向集中,具有明显的边缘-核心结构,市域差异显著;与产业转移集聚格局不同,河南省环境污染集中度时空格局变化较明显,由"西北高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整体来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环境污染集聚超前于产业转移集聚为主,而产业转移集聚相对超前的市域主要分布在豫东地区,产业转移集聚与环境污染集聚基本一致的地区由2个增加到7个,二者一致性越来越显著,且在空间分布上有向南推进的趋势;河南省2007—2016年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均为正数,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029 5下降到2016年的0.024 0,二者集聚格局有趋同态势,相关性日益显著;对环境污染影响最大且是正向影响的因素为能源消费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专利数的回归系数都为负值,表明加快河南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类型转型.加大人才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着力改善各行业生产技术是促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并没有按理论分析那样如期出现大规模转移现象,而是出现的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滞阻作用和中西部地区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与争夺产业转移的盲目竞争进而规模偏小、分散转移等现象,经过对两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与建议,以推进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和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离不开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高职教育提升服务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要充分了解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积极研究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优化专业布局,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打造产学研基地,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动参与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升级,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对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百色需要突出特色,通过优势产业,实现与东部转移产业无缝对接;有针对性地选择好东部产业转移承接点;着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继续完善基础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软环境;以百色起义80周年为契机,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