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黔西北矿区的调查和会诊发现矿区各煤矿的主要隐蔽水害致灾因素主要为次生离层水,顶板暗河和底板隐伏断层水,冲沟洪水致灾因素和老空积水。认为黔西北矿区的次生离层水是由于煤层地层具备上部离层空间的形成条件、离层空间的底板的隔水层的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大气降水补给的离层水3项必要条件而造成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再现了次生离层水害的形成过程。暗河水害主要形成于遵义断拱地区,其成因为峨眉地幔柱地热造成的强对流或喜山隆起造成的水位下降的下蚀作用,其位置为断层或隐伏断层带。认为暗河具有很强的偏流效应,造成暗河与裂隙水位的显著差异。根据致灾因素的成因,认为预疏干技术是防治离层水的最佳方法;钻孔超声波、雷达探查和利用水位分析可以查明暗河;地面引流或地面封填裂缝可以消除洪水渗入灾害;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布置探放水钻孔可以消除老空水隐患。  相似文献   

2.
从'98特大洪水透析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除大气环境因素外,其诱发的主要原因是长江生态环境恶化所致。主要表现在森林植被锐减、陡坡开垦严重、中上游水土流失剧烈和中下游湖泊蓄水功能降低等诸方面。要从根本上防止或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水危害,就必须增强环境建设意识,重视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发展,扭转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实现国土安全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森林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因地区、尺度、植被类型等的变化而相差较大.通过对岷江流域不同森林植被在降水、下渗、蒸散发等各阶段作用效应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洪水的调节作用.结果指出:岷江冷杉原始林对洪水形成各阶段调节作用都比较显著,其次人工油松林及苹果树等经济树种也有很好的截留作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洪水被错误地视为洪灾 ,自古有洪水与猛兽同为人类大敌之说。人们一直把聪明才智用在如何尽快将洪水排入东海。洪水是洪灾形成的前提条件 ,但洪水并不是灾害 ,它是大量降水在短时间内汇入河槽 ,而形成的特大水流 ,其本质具有淡水资源的属性。水资源的丰欠主要是由地表径流决定的。受季风气候的控制 ,我国降水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河流流量变幅较大。年内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的比值为 :长江汉口站为26 ,松花江哈尔滨站1100,黄河秦厂站447,淮河蚌埠站8920。  相似文献   

5.
今年夏季,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洪水,虽然已被勇敢的军民制服了,但是反思这次令气象和水文专家都始料不及的洪水,探讨其产生根源,是众人所关注的问题。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而导致的生态报复,是洪水的主导因素之一。森林植被的重要价值是众所周知的,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经济收益,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对降水的截留率高达12.6%~37.8%,比无林地可减少地表径流85.1%和土壤冲刷量58%。经概算,黑龙江省原林区(未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 1998年中国长江特大洪灾形成的动态过程与灾情现象 ,并同世界百年灾情进行了比较分析 .认为’98长江特大洪水的持续时间长、洪水量级大、灾情范围广、江河湖海泻洪能力减弱与损失巨大是其主要特征 .提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平衡等对策 .  相似文献   

7.
本文初步分析了1991年大兴安岭地区特大洪水的特点,形成原因,提出了三点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 ,洪水被错误地视为洪灾 ,自古有洪水与猛兽同为人类大敌之说。人们一直把聪明才智用在如何尽快将洪水排入东海。洪水是洪灾形成的前提条件 ,但洪水并不是灾害 ,它是大量降水在短时间内汇入河槽 ,而形成的特大水流 ,其本质具有淡水资源的属性。水资源的丰欠主要是由地表径流决定的。受季风气候的控制 ,我国降水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河流流量变幅较大。年内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的比值为 :长江汉口站为26 ,松花江哈尔滨站1100,黄河秦厂站447,淮河蚌埠站8920。汛期(一般2~3个月)洪峰流量占全年径…  相似文献   

9.
张倩  熊二刚 《科技信息》2011,(12):11-11
本文通过对丹凤县特大暴雨造成的中小学建筑灾害的调查,总结了学校建筑的灾致破坏形式,简要分析了其破坏原因。此外,还提出了提高中小学建筑抗洪性能的措施,为今后学校建筑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七月廿六日至廿八日三天内,辽南大部分地区降大雨或暴雨,尤其是老帽山区普降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地区的最大降水量达644毫米。在老帽山周围(包括其北的华尖子山,魏家岭和绵羊顶子山等)形成特大洪水(下称81.7洪水)并造成巨大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