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话题。有很多人自愿选择死亡,并为安乐死合法化不懈努力。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是否可行,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讨论也进入白热化。从安乐死的历史沿革、安乐死的合理性、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安乐死合法化所需要的法律保障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了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的出现,安乐死已然成为理论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安乐死现状的分析和阐述,结合国外安乐死立法情况,从而论证安乐死合法化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徐林 《海峡科学》2007,(12):70-72
安乐死是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它涉及伦理、道德、传统观念、舆论、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理论上,人们对“安乐死”问题的探讨来源于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的关注,来源于人们对生命尊严的关注。在实践中“安乐死”法化也同样面临着难题,“安乐死”合法化可能带来非常多的社会问题。目前世界上只有荷兰等很小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允许安乐死,并且这些国家对实施安乐死这种行为规定了十分严格的程序。今年“两会”期间—个28岁的肌无力患者李燕写了份《安乐死申请》,再次引起了全国对安乐死立法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4.
“安乐死”从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就已被提上议案,而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28岁的银川女孩李燕由于身患重病27年,双腿瘫痪,生活无法自理,通过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帮她提交“安乐死申请”议案,安乐死一下子轰动全国。但过了二十余年,我国仍未对其进行任何立法,那究其原因到底为何呢?本文从安乐死的基本理论性质方面予以论述这一众说纷纭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临终关怀是指那些医学上已经判明无法治疗,洛在短期内死亡的患者从精神到肉体给予精心护理,使之在有生之日过得舒服而有意义。安乐死是指对临近死亡、精神和肉体遭受极端痛苦的患者,遵照病人和家属的意愿,采取人为的方法让其尽可能安逸地死去。两者都是从提高生命的质量着眼,用不同的手段,使临近死亡的病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痛苦。但笔者认为对疾病晚期的濒死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比实行安乐死更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医学伦理道德,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从患者本人角度看得知自己患有绝症,…  相似文献   

6.
张丽 《科技信息》2011,(22):74-74
安乐死的英文单词euthanasia来源于希腊文,本意指快乐的死亡或者无痛苦死亡。我国著名的刑法学者高铭瑄将安乐死定义为:安乐死是指身患绝症治愈无望,处于难以忍受的极度痛苦之中,濒临死亡的病人应其本人要求,采取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死亡的发生。安乐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这是种结束他人生命的行为,人们自然无法轻易从感情上接受这种行为。然而,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试图掌握自己的生与死。在传统理念和现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立法的呼声日趋高涨。本文对安乐死立法的主要内容,首要法律前提和必要法律前提以及与此相关的法律要求,安乐死执行者的法律限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重处罚”是司法实践中一个法律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问题。本文对“从重处罚”的涵义进行了阐述。并详细地分析了从重处罚的情节,文中还论证了对首要分子、主犯的从重处罚问题,适用“从重处罚”时应贯彻“疑罪从无”原则问题,以及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传统刑事政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王明丽  宋艳丽  贾翠平 《科技信息》2010,(21):I0125-I0125,I0073
自1986年陕西汉中安乐死案件发生以来,安乐死传入我国已有20余年,传入至今人们对安乐死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特殊的国情有关.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道德传统的国家,传统的“孝道观”、“生死观”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安乐死的行为与这些传统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改变这些观念是促进安乐死实施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安乐死是一个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对它的讨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安乐死的道德和立法问题上.本文就安乐死的道德问题展开论述,从生与死的辨证关系、人的生命权利.道德评价标准三个方面为安乐死提供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在我国当前的研究,已不是一个隐问题,从三十多年前第一个案例的出现到现在相关理论逐渐成熟,我国的安乐死研究已经走过漫长的摸索阶段,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对死亡概念的鉴定,到具体的案例中出现的伦理和法律的争议,再到安乐死对于现实所引发的各种思考,将我国的安乐死研究渐渐的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的安乐死研究做一个总体的梳理和把握,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试论道德法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中永恒的话题。近几年,许多学者都论述了道德法律化的相关问题。道德法律化就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的事实和过程。本文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在于道德功能的局限;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在于道德与法律的共性;道德法律化的现实性在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的分析来揭示了道德法律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介绍了安乐死的概念以及其所引起的争议的基础上,认为实施安乐死无论从公民的死亡权利、病人的自主同意还是从刑法的目的来看都应不属于犯罪,提出了安乐死非犯罪化的条件,同时指出了安乐死非犯罪化所面临的难题和立法必要性,提出对安乐死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将适当的道德法律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阶段推进道德法律化应当在立法环节中弘扬社会主义法的时代精神,加大道德法律化的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强化道德法律化执法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从国外引进来的时间很短,通过政府绩效管理的法治化,能真正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的作用,为持续推动政府自身改革提供必要的动力。政府绩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需要法治化的途径加以保障,因此政府绩效管理法治化意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养制度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劳动教养制度与法治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因此劳动教养问题亟需进一步研究.从劳动教养正当化的角度对劳动教养制度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方案进行了分析,并从程序上进行司法设置,以求得劳动教养问题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7.
法律道德化是现代法制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法治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法治并不是万能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历史继承性上,它都必须和道德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它对经济的促进、保障和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立法的角度研究道德法律化、探讨立法与道德法律化之间的关联性具有深化法律伦理学研究和有效解释立法争议、指导立法实践的双重价值。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与立法的过程是同构的,在生成逻辑上是一致的,道德法律化是一条重要的立法渠道;道德法律化通过良法的实现来表现着立法的合伦理性,道德法律化的合理性决定着立法的合伦理性;道德法律化的限度决定着立法的范围进而影响着立法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是解决当今社会行政伦理失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行政的特殊地位及行政伦理失范的现状、个体道德意志的有限性及伦理道德的非全能性使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成为必要.而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的内在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的实践经验又使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成为可能.但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限度问题是需要我们审慎把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