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微量钴,钴吸收线的特性,各种酸对钴原子化的影响以及Mg(NO3)2的基体改进效应,提出了以Na2SiO3为稳定剂,用石墨炉原子吸收人发中痕量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微量取样雾化火焰原子吸收分析技术测定了土壤中的银。结果表明:本方法可直接用于测定土壤中微量银。分析灵敏度为0.04ppm。与常规法相比,绝对灵敏度可提高10倍。回收率为95%—116%,样品分析的相对误差为5.5%。  相似文献   

3.
荧光酮类试剂是灵敏度较高的一类金属显色剂,用于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金属元素已有报道.但以 BDMAF 作显色剂测微量镍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 Ni 与 BDMAF 的显色反应,在碱性介质中,Ni 与 BDMAF 形成1:4的配合物,配合物可稳定10h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本法可直接测定合金钢中的微量镍.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  相似文献   

4.
半导体材料中微量硫的测定缺乏简便而灵敏的方法。我们重复了用交流示波极谱直接测定硫酸根的方法,使灵敏度由10~(-4)提高到4·10~(-5),并应用于天然水、纯硅和纯砷中微量硫的测定,得到满意的结果。对照悬汞电极上的极谱波,解释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一种新的、能同时测定铀化合物中的40种微量杂质元素的光谱分析方法。该方法,用反相分配色层使铀与微量杂质元素分离,随之用端视ICP—AFS直接进行测定。其测定限、准确度和密度均能满足各种铀化物分析质量指标的要求。与采用多种规程才能测定同样多元素的分析方法相比,本方法简便、快速,并能用一套标准测定各种铀化合物样品。  相似文献   

6.
用离子交换比色法,在树脂相于700nm和475nm处直接测定铋的吸光度,除了大量的银(Ⅰ)和铅(Ⅱ)外,其它离子对ppm~ppb数量级的铋的测定没有干扰。该方法可用于测定天然水中的微量铋。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塞曼方式同步扣除背景,不匹配基体,用标准曲线法直接测定了铝基材料中微量锡。经对42个样品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建立了一种较为快速、准确地测定铝基材料中微量锡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从溶剂的选择 ,萃取次数及标准油品的选择等方面 ,对用荧光法测定水中微量油分的含量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证明 ,用荧光法测定水中微量油分的含量 ,简单易行 ,快速准确 ,可靠性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纯铜中微量银的直接火焰原子吸收测定和微量金的甲基异丁酮等取原子吸收测定方法及条件。方法灵敏、简单、快速。适用于1-500克/吨银和0.2-50克/吨金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液体二氧化硫中的铁、铜微量金属元素。样品经挥发、高灰化处理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方法简便、省时、快速,并且不受共存元素的干扰,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在pH为3.0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盐酸缓冲溶液存在下,用5-Br-PADAP作显色剂,在水-乙醇介质中用高阶导数光度法同时测定了原油、渣油中微量镍、钒、铁。这种方法灵敏,选择性好,线性范围宽,省时。经过对不同产地的原油,渣油样品进行多次测定表明,这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等离子体直读光谱法的结果相吻合。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回收率在90%~105%,符合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在老油田后期开发中更好地寻找剩余油,从油层微构造、断层及断面的封堵性出发,分析了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为:(1)正向微构造,包括低部位的正向微构造;(2)断层形成的微构造,包括断层封闭、断层夹持以及断层遮挡的非主流线区形成的微构造。D油藏的实际钻井结果表明:通过微构造确定剩余油的富集区是一种好方法;断层及油层微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正向油层微构造和断层形成的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用混合有机溶剂(环己酮、冰醋酸和异丙醇)将原油溶解后,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原油中铁和镍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用塞曼效应扣除背景的吸收干扰后,用标准曲线法测得的结果与采用干法灰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得的结果基本吻合。采用这种方法测定铁和镍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5%和98.1%,变异系数分别为5.7%和10%.  相似文献   

14.
用Peng Robinson状态方程计算的密度和典型原油粘度的实测数据对Lohrenz等提出的剩余粘度模型中对比密度多项式的系数进行了重新关联 ,并通过引入C 7组分的有效相对密度和CO2 的有效摩尔分数 ,使改进后的剩余粘度模型成功地用于预测油藏原油和注CO2 原油的粘度 ,预测精度可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油指纹鉴别中特征比值的t检验比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油品特征比值进行油指纹鉴别的t检验比较法,包括方法原理、特征比值的筛选及鉴别原则,并分别以某原油及其风化样品的油指纹鉴别和2种不同原油的油指纹鉴别为例,说明了t检验法在两个油品鉴别中应用的有效性,该方法将传统油指纹鉴别中繁杂的谱图比较或抽象的数值比较转化直观简洁图形判别,减小了目视谱图比较的主观随意性和人为差别,并提出了量化指标,使得鉴别结果更加可靠,利于油指纹鉴别方法的标准化和推广.同时综合文献也给出应用t检验法进行油指纹鉴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选取大庆外围特/超低渗透储层岩心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通过注水转注气、CO2混相驱、CO2非混相驱和周期注气4 种驱替方式,研究不同渗透率级别岩心的驱油效率和剩余油分布,以此对大庆现场注CO2先导实验区开发提供参考意见。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常规注水开发的效果最差,但转注气后能有较大的提升;对于特低渗岩心,周期注气的驱油效率最高;对于超低渗岩心,注水转注气的效果高于其他3 种方式。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注水转注气、CO2混相驱和CO2非混相驱3 种方式动用的主要是大-中孔隙中的油,对于黏土微孔隙中的原油很难进行动用,但是通过周期注气过程中的停注时间,在毛管力和弹性能的作用下,微孔隙中的原油向中-大孔隙中流动,从而增加小孔隙中难动用的原油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7.
重芳烃石油磺酸盐驱提高原油采收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产出液高含水期油田的、具有提高残余原油采收率作用的廉价驱油用表面活性剂——重芳烃石油磺酸盐 ( HAPS)及其特殊的驱油方式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 ,HAPS与现场地层水配伍性良好 ,w( HAPS)为 0 .2 %~ 0 .3%的水溶液在产出液高含水情况下 ,可使残余原油采收率的累计增加值保持在 7%~ 8%的范围内 .胜利油田孤南 N- 2 80 1井区现场试验表明 ,低质量分数的 HAPS驱具有明显的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 ,采出原油的物性较一般的水驱有显著的变化 ,对于非均质性不太突出的油藏 ,HAPS驱具有良好的现场应用前景 .  相似文献   

18.
在渗吸采油过程里,致密油储层微纳米孔隙中流体的吸附散和运移行为难以通过常规实验手段来描述。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渗吸过程中原油从孔道置换的现象和致密油自身的赋存状态,并分析分子间的作用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原油的自身扩散能力和压裂液剥离能力是导致原油被置换出孔道的两种现象“析出”和“剥离”的原因。烷烃自扩散能力导致“析出”少量的游离态原油会在升温的影响下产生微弱增加,而由于压裂液对原油的配位数接近于1说明油水两相混相,大量的原油成油带状被“剥离”出孔道,剩下孔道内吸附态的原油随着温度的提升逐渐减少,并且从范德华力的角度解释原油对岩石表面的吸附是从远离压裂液一端率先发生。此外也揭示了压裂液中内部组分和岩石表面的羟基结合生成氢键和隔绝分子层使原油剥离的机理。此研究结果全面深刻的从分子尺度探究了压裂液/致密烷/纳米级孔道体系下渗吸驱油机理,对致密油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用刻蚀模型的微观可视化物理模拟技术,设计模拟实验,获得了不同水驱时刻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剩余油变化定量表征,研究了在注水停止前后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运移方式及受力情况。实验研究表明:停止注水后剩余油的分布状态与水驱停止瞬间不同;在停止注水时剩余油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注入水的惯性力与毛管力、黏滞力、浮力共同作用下使剩余油主要以沿多孔介质边界、液滴漂浮、油水分段三种方式在多孔介质中运移;并且随着注水体积倍数的增加剩余油变化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原油黏度减小、润湿性亲油性增加和注水速度增大剩余油分布变化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了臭氧氧化对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后难降解的残油的去除效应。臭氧投加剂量约20mg03/g土时,臭氧氧化效率最高,达0.3mg总油/mgO3,且土壤石油烃降解茵数量仅下降一个数量级。臭氧作用下残油四组分中芳香烃降解率最高,其次为饱和烃,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升高。臭氧对残油各分子量组分均有降解作用,氧化后残油分子量略有下降。GC-MS结果表明臭氧对各类物质氧化的容易顺序为多环芳烃〉甾烷〉藿烷〉烷基环己烷〉正烷烃;臭氧未改变生物标志物参数;氧化后C8~C22脂肪酸,C15~C22正烷烃和C17--C28烷基环己烷含量增加,并出现了C12-C25脂肪醛,臭氧氧化后残油生物可利用性得到提高,生物降解速率是未氧化对照的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