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个实用的轴的强度可靠性设计的计算程序.它可以进行静强度可靠性设计和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该方法使用方便,计算迅速,可设计轴的任意一截面直径及其可靠度、应力和安全系数、已在PC-1500袖珍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2.
疲劳破坏是工程应用构件失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疲劳实验成本过高,有必要用力学性能对疲劳强度进行预测.基于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疲劳强度预测模型,并运用这种模型计算疲劳强度,与“升降法”和Basquin公式计算的疲劳强度作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仅需通过抗拉强度和加工硬化强度就可得到材料的疲劳强度,并且适用于其他钢种,极大地节约了成本,精确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接地开关箱有限元疲劳强度的分析,通过建模、加载计算工况以及约束条件,校核了箱体结构满足静强度设计要求;依据国际焊接学会IIW标准提供的S-N曲线数据和焊接接头疲劳类型,并利用Palmgren-Miner累积损伤法则计算出待测评估点的应力循环次数和损伤比,计算结构表明:箱体的疲劳寿命评估为无限寿命,满足产品疲劳强度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应用VC++,设计了螺栓强度校核系统,通过运用连接螺栓静强度计算和疲劳强度计算功能模块,实现了螺栓相关理论参数的计算与获取,达到让这些复杂繁琐的理论计算更加高效的目的.最后以螺栓疲劳应力模块为例,将其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软件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两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根据模糊数学及可靠性设计理论 ,建立了V带传动疲劳强度的模糊可靠性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探讨了随机变量与模糊变量同时存在 ,即将工作应力视为随机变量而将许用应力视为模糊变量时V带传动疲劳强度的模糊可靠性设计方法 计算结果表明 ,基于参数模糊性的可靠性更能反映带传动的真实运行状况 ,采用模糊可靠性设计方法 ,可提高V带传动的可靠度 表 2 ,参 6  相似文献   

6.
疲劳剩余寿命分布的当量关系及可靠性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试验分析了两级载荷作用下疲劳寿命分布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非恒幅循环载荷下的疲劳强度可靠性问题的特点及计算方法,通过对疲劳过程中剩余寿命分布规律的分析和研究,针对程序载荷作用下疲劳过程的物理本质,提出了一个以载荷循环数一疲劳寿命干涉模型为基础,以“损伤等效原则”计算不同载荷水平之间的当量循环次数,并充分考虑不同载荷历史下剩余寿命分布参数的变化的疲劳可靠性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船舶事故分析表明,疲劳破坏是其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由于船体中节点的多样性以及节点荷载的复杂性,使得船体结构的疲劳校核计算也相当复杂,所以工程中提出了一些简化方法。介绍了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校核的基本原理,疲劳载荷和疲劳累积损伤计算方法;编写了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校核程序,并用其评估了大型油轮(VLCC)在典型节点处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8.
在原先齿轮强度可靠性设计中,强度和应力均按正态分布近似处理,计算精度较低。将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按威布尔分布、应力按正态分布处理,将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和应力均按对数正态分布处理,再根据平均安全系数和可靠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齿轮强度可靠性设计和校核公式。通过改进,使齿轮强度可靠性计算精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统计的方法得到焊接接头的几何尺寸,用理论计算确定不同焊接接头型式不同加强高下的焊缝处的应力集中系数,并从应力分析的角度研究应力集中对铝合金轴向疲劳强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供铝合金焊接结构的强度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铁道车辆转向架构架在服役过程中承受复杂的多轴疲劳载荷,为构架结构的设计和分析带来困难.本文以某车辆转向架构架为研究对象,为获得构架在复杂多轴载荷作用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状态,分别建立构架板壳有限元模型和实体有限元模型,并参照UIC 615-4、TB/T 2368-2005和TB/T1335-1996标准,确定计算工况,对该转向架构架强度进行分析计算,并根据ORE B12/RP17提供的钢材Goodman疲劳曲线图,编写后处理程序对构架进行疲劳强度评估.结果表明:两种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结果趋于一致;构架结构的应力分布状态呈现面内应力分布占优的状态;采用最大主应力对其进行疲劳强度评估是合理的;两种建模方法获得的构架静强度、疲劳强度评估结果的一致性说明:采用板壳模型代替实体模型对构架进行有限元强度分析是可行合理的,可节省计算资源.  相似文献   

11.
  扬等 《科技信息》2014,(14):60+63
本文结合国标及NFPA12A标准所提供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一套Halon 1301灭火系统计算程序,使用该计算程序对某大型客机发动机灭火系统两种不同构型进行了计算模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目前管网设计满足系统设计要求;2)不同的灭火喷嘴设计对管网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3)该计算程序能够对Halon 1301灭火系统的管网性能进行有效模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量试验分析了两级载荷作用下疲劳寿命分布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非恒幅循环载荷下的疲劳强度可靠性问题的特点及计算方法。通过对疲劳过程中剩 余寿命分布规律的分析和研究,针对程序载荷作用下疲劳过程的物理本质,提出了一个以载荷循环数-疲劳寿命干涉模型为基础,以“损伤等效原则”计算不同载荷水平之间的当量循环次数,并充分考虑不同载荷历史下剩余寿命分布参数的变化的疲劳可靠性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装载机轮边行星减速器接触疲劳强度的模糊可靠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装载机轮边减速器为研究对象 ,运用可靠性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 ,建立了模糊可靠性的数学模型及计算公式 ,探讨了齿轮设计中模糊变量和随机变量同时存在时接触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方法 ,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其结果表明了模糊可靠性在轮边减速器上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螺栓疲劳强度校核计算方法有3种:①按变应力的最小应力保持不变的规律计算,即σ_(min)=C;②按应力幅进行计算,即σ_m=C;③按变应力的循环特性保持不变的规律计算,即γ=C。在对螺栓疲劳强度进行核算时,应根据不同的工程设计条件选用。本文拟对计算的理论基础、计算方法等问题作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互通立交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之间数据流通不畅、协同设计程度低等问题,实现互通立交设计阶段的线形设计与结构计算之间的数据交互,以LISP语言作为媒介,对VB程序与互通立交EICAD设计系统程序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图元非几何属性的扩展和外部数据库的建立等方式进行互通立交的EICAD线形设计软件的二次开发;最后,以彰武东互通立交项目为例验证了软件二次开发的有效性.结果表明:VB与LISP语言相结合可有效解决程序间的内嵌融合问题;VB数据交换程序能够实现线形设计软件EICAD与结构计算软件MIDAS之间的数据循环流通,解决互通立交设计阶段中不同专业间的数据交互问题;软件的二次开发在互通立交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可靠性设计理论,提出了一种针对往复式压缩机活塞杆的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方法。首先,依据热力学与动力学原理,分析了一个循环周期内压缩机传动机构的受力情况;而后,采用传统强度校核方法对活塞杆进行疲劳强度分析,找出造成其疲劳失效的"薄弱环节";然后,根据"薄弱环节"几何尺寸、加工工艺和材料强度等参数的随机性,利用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建立活塞杆的极限状态方程,计算其疲劳强度可靠度。最后,综合考虑各参数对可靠度的影响及控制的难易程度,确定设计参数(尺寸、工艺、材料等信息),为活塞杆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装载机轮边行星减速器接触疲劳强度的模糊可靠性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装载机轮边减速器为研究对象,运用可靠性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模糊可靠性的数学模型及计算公式,探讨了齿轮设计中模糊变量和随机变量同时存在时接触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计算实例,其结果表明了模糊可靠性在轮边减速器上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矩阵法设计计算轴类零件,编制了一套计算机程序,并以游梁式抽油机减速器曲柄轴的设计计算为实例。由于应用了矩阵法,引用了各种系数的解析式,对于具有多种载荷方案,任选的多个截面,可同时算出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还能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轴的受力图、弯矩图和扭矩图,并打印输出,从而可确定轴的合理截面尺寸,初步实现转轴类零件的CAD。  相似文献   

19.
针对集装箱船大型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本文就超大型集装箱船支撑式横舱壁处的过渡结构进行疲劳强度研究。以1艘12 200 TEU集装箱船为例,利用MSC.Patran进行有限元建模,采用疲劳分析软件MSC.Fatigue进行载荷自动加载,应用简化应力分析法分别对3种不同结构形式进行疲劳强度的计算,求得了每种结构形式在热点处的累计损伤度和疲劳寿命,并进行比对分析,得到了一种相对更为优秀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20.
Newton-Cotes求积系数与复合Gauss求积算法的程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利用Newton-Cotes公式进行数值计算时Cotes系数的程序设计方法和复合高斯求积算法的程序设计方法,在Matlab环境下编写了两算法的程序,数值实验结果证明了程序的正确性.两程序的编写为其应用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