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卫宁北山金场子金矿位于构造活动带与稳定地块的过渡转换部位,矿化热液蚀变明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金多金属矿最具找矿潜力的地区之一。通过对金场子矿区金多金属成矿关键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东西(EW)向和北东(NE)向构造是该区主要控矿构造;金场子金矿体主要赋存在下石炭统前黑山组、臭牛沟组和上泥盆统中宁组,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位于黄石坡沟-金场子背斜两翼地层中的EW向断裂与NE向断裂交汇部位是该区最佳的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2.
数车加工对切屑是有严格要求的。要实现理想车削,就要解决断屑的问题。切屑是否容易折断,与切屑的变形有直接联系。合理利用材料变形进行断屑、利用工艺手段进行断屑、利用数控机床特有的数控编程功能进行断屑,提高车削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材料高速切削过程提出基于耦合欧拉-拉格朗日表述的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在消除网格畸变、无需网格再划分和应用分离准则的条件下,由材料塑性流动控制切削过程中切屑材料的分离行为,突破了拉格朗日方法中预设切屑材料沿直线轨迹分离的局限性.研究表明,该模型可用于材料振动切削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该过程中切削力、加工表面完整性、切屑形貌及其转变等行为进行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4.
已加工表面上的鳞刺对加工质量影响很大,而有关鳞刺形成的机理一直存在着争论。国外学者一般认为鳞刺是由于积屑瘤脱落在已加工表面上而形成的。可是,在极低的切削速度下没有积屑瘤却仍有鳞刺又该如何解释呢?周泽华教授提出,鳞刺是经过在切屑根部产生“导裂、层积和刮顶”等几个阶段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不锈钢、高温合金的加工特性并介绍了超声波振动切削的优点。对超声波振动车削不锈钢和高温合金的表面粗糙度、表面加工硬化、切削功率以及切屑形态等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振动切削不但可显著降低切削力、切削温度,而且明显改善了加工表面的质量和断屑的效果,是加工难加工材料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切屑的控制     
在金属加工中获得的切屑,其形状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现代切削技术的提高,切削速度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切削条件很恶劣时,常常会产生大量"不可接受"的切屑.切屑的失控,将会影响自动车床或数控机床的正常生产,损坏刀具和划伤已加工表面,更有甚者,会直接影响到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因此,有必要对切屑的卷曲和断屑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以便对切屑形态进行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用二维断屑槽加工1Cr18Ni9Ti不锈钢的断屑试验,得出了极限进给量和极限切削深度的经验公式。并分析了主偏角、槽宽、刀尖圆弧半径、切削速度等因素对切屑折断界限的影响规律。同时,在试验的基础上推出了切屑折断的判别式。这可供用二维槽型刀片加工不锈钢时,判断切屑是否折断或根据加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刀片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晓婷 《太原科技》2014,(12):78-79
在拉削过程中切屑形状的好坏直接影响加工表面的质量和拉刀的使用寿命,经过长期对拉刀的试拉实验以及用户使用情况反馈的总结,得出影响切屑形状的主要因素主要有6点:被拉削材料、齿升量、切削速度、容屑槽形状、刀刃形状、切削液。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钻削过程中经常出现断屑、排屑困难以及加工质量差等问题, 提出了轴向超声振动辅助钻削加工方法,并研究了其运动特性和断屑机理.利用自行设计的轴向超声振动辅助钻削系统对45号钢进行了传统钻削与轴向超声振动辅助钻削的对比试验.从孔的粗糙度、表面微观形貌、切屑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钻削,轴向超声振动辅助钻削能有效降低孔表面粗糙度,改善孔表面微观形貌.另外,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主轴转速和超声振幅对孔表面粗糙度有显著影响,其中当振幅在20μm,主轴转速在450r/min时加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切屑形成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切削过程中金属层流过剪切区发生塑性变形后形成切屑。抛光的板状纯铁作被加工材料,通过刨屑快速退刀获得的切屑,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切屑层片内的表面滑移带。滑移带的数量、形状和分布,可反映金属塑性变形的程度和方向,并可间接地推测位错均行为。滑移带间距为1—3μm,带与带之间基本上无塑性变形。层片宽度为30—50μm,比滑移带间距大一个数量级,各层片内有数量不等的滑移带。研究结果说明在一般切削条件下,(a_p=0.3,O.7mm),切屑形成由层片间发生相互变形和层片内晶面发生滑移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车轮钢形变断裂过程的原位研究及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扫描电镜下对CL60车轮钢单边缺口薄试样(厚度≤0.5mm)进行了原位拉伸实验,并研究了氢的影响.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了带预裂纹的厚度为30mm的楔形张开加载试样开裂过程.结果表明,对薄试样拉伸变形时,不论是否有氢,先共析铁素体优先发生塑性变形,微裂纹沿先共析铁素体与珠光体团的边界形核、扩展;在有氢的情况下,微裂纹更容易通过夹杂物的剥落或夹杂物与基体界面的分离而萌生;薄试样拉伸主要是韧窝断口;对厚试样,裂纹主要通过珠光体中渗碳体片层开裂而扩展,断口也因此主要呈解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刘珑  江婷  侯南  张宗阳  丁宁 《山东科学》2019,32(3):42-47
针对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失效断口无法掌握宏观立体位置的问题,借助超景深数码显微镜和3D打印等多种3D技术提出解决方案。首先利用3D技术对断口进行成像,建立断口的3D立体形貌;然后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建立断口的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借助该模型辅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断口显微观察。结果表明,3D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金属结构件失效分析领域。  相似文献   

13.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通过双螺杆反应挤出机复合制备,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碳纤维的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处理后的碳纤维较未处理碳纤维有更好的表面粗糙度。复合材料断面照片显示处理后的碳纤维和基体尼龙6材料有着很好的界面结合。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其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分别提高了33%和50%。  相似文献   

14.
The dynamic observation of the fracture processes of 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andPAN(polyacrylonitrile)fibers in tension was carried out under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Thestepwisc micrographs taken revealed the features of crack initiation and crack growth and of thefailure of the fibers.The fracture behaviour of PET fibers in ten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occurence of shear bands,which initiate a crack whose development leads to the final failure of afiber.For tensile PAN fibers,a high concentration of cracks are initiate in the skin of a fiber,andthen a few or one of them develop themselves by way of pulse and lead to the final failure of the fi-ber.  相似文献   

15.
水力机械的分离为三维流动,三维流动的侧向压力梯度产生边界层的二次流动。文中将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分为近壁粘性层和接近于主流的外层两部分,通过研究垂直于主流方向的二次流动和主流的相关性,结合三维分离线的邻近流动特性分析提出了通过主流流场参数和沿流向的二维边界层流动来判断三维流动分离的准则。在垂直于三维分离线的截面内,其流动性态和二维分离相类似。边界层的二次流动和侧向压力梯度,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水力机械三维流动分离的重要因素。当主流逆压梯度的方向与二次流动的方向均在主流方向一侧时,流动的三维效应使得三维流动比二维流动不容易分离。当主流逆压梯度的方向与二次流动的方向分别在主流方向的两侧时,三维流动较易产生分离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回流次数对Sn3.5Ag0.5Cu焊点特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光学显微镜对多次回流后Sn3.5Ag0.5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层的形貌和拉伸断裂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回流次数的增加,焊点的宽度和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增加;焊料和凸点下金属化层(UBM)之间界面上的IMC组织从针状逐渐粗化;焊料的拉伸强度有轻微变化;断裂面第一次回流焊后出现在焊料中,而多次回流焊后断裂面部分出现在焊料中,部分出现在UBM和焊料的界面中.  相似文献   

17.
电磁场在导电的流体边界层上产生的电磁力能有效地改变边界层的结构,控制边界层的流动分离,消除涡流,可以增加翼型体升力,减少其阻力,实现对翼型失速的控制.本文基于电磁体积力控制流体边界层原理,将包覆有特制电磁激活板的翼型体置于弱电解质溶液中,利用基于TMS320F2812(DSP芯片)组建的翼型失速实验控制系统来灵活改变翼型的攻角和转速,显示流场的演化过程,测量升力和阻力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电磁力能够消除翼型的尾流涡街,正向电磁力能够有效地抑制和延缓翼型失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国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 10属和 17种孢子的形态特征。根据表面纹饰可分为 4个类型 :Ⅰ .颗粒状 (8种 ) ;Ⅱ .疣状 (4种 ) ;Ⅲ .瘤状 (4种 ) ;Ⅳ .皱波状 ,仅Brachythe ciumacuminatum (Hedw .)Auct.一种为皱波状纹饰 ,它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前 3种类型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演化上也处于相近的水平 ,证明青藓科确实为一个自然分类群  相似文献   

19.
扫描电镜动态拉伸试验发现,马氏体状态的CuZnAl形状记忆合金断裂之前经受了强烈的变形,裂纹于马氏体界面萌生和扩展,原母相晶界对裂纹的扩展起阻止作用,断裂后呈现微孔集聚型塑性断口。  相似文献   

20.
Picosecond and femtosecond spectroscopy allow the detailed study of carrier dynamics in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In such experiments, a laser pulse normally excites several nanostructures at once. However, spectroscopic information may also be acquired using pulses from an electron beam in a modern electron microscope, exploiting a phenomenon called cathodoluminescence. This approach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The multimode imaging capabilities of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enable the correlation of optical properties (via cathodoluminescence) with surface morphology (secondary electron mode) at the nanometre scale. The broad energy range of the electrons can excite wide-bandgap materials, such as diamond- or gallium-nitride-based structures that are not easily excited by conventional optical means. But perhaps most intriguingly, the small beam can probe a single selected nanostructure. Here we apply an original time-resolved cathodoluminescence set-up to describe carrier dynamics within single gallium-arsenide-based pyramidal nanostructures with a time resolution of 10 picoseconds and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50 nanometres. The behaviour of such charge carriers could be useful for evaluating elementary components in quantum computers, optical quantum gates or single photon sources for quantum crypt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