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震往往导致重力式挡土墙的永久性位移,为了分析地震动以及墙土体系本身属性对位移的影响,基于Raffnsson、Wu和Prakash 方法的基本思路,引入考虑填土粘聚力的地震土压力解析解,建立了累积位移的计算模型.建模中考虑墙体滑移和转动两种位移模式相耦合、地基土动力非线性和填土粘聚性.对算例挡墙输入18条合成加速度记录,得到不同地基、不同填土条件下的位移累积时程和最终永久位移.分析结果表明,永久位移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近似呈线性关系,与地震烈度近似呈指数关系;地基土越软弱,永久位移越大,并且转动位移越显著.这种效应与地震动强烈程度有关,地震动越强烈,影响越大;增加填土摩擦角和粘聚力,会降低地震永久位移;增加填土的坡角将加大永久位移,并且地震烈度越高,填土坡角的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房屋,目前正广泛应用于工业及民用建筑,这些建筑物有些虽然考虑了抗震,但与现行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规定相比,并不能满足相应的设防要求。历次地震震害表明,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并对不满足鉴定要求的建筑物采取抗震加固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手段。因此,建筑物抗震鉴定对于防震减灾意义重大。本文就作者经历的一个工业厂房的抗震鉴定,粗略的介绍建筑物抗震鉴定的方法和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3.
提升民众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综合能力,能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虑人口流动因素,对陕西陇县城乡家庭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能力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家庭人口流动较少,成员文化水平整体较高,对地震灾害认知能力较好;乡村家庭青壮年群体多数流出务工,留守成员对地震灾害知识、自救互救技能掌握不足。城镇家庭成员组成中青壮年群体占比较大,能够使用先进的通讯及交通工具,但参与地震宣传与应急演练情况不足,备灾物品观念落后;乡村家庭成员生活环境封闭,观念保守,对地震宣传与应急演练认识片面,震时对外来救援依赖性强,地震灾害响应能力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4.
地震是一种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可导致建筑物受损甚至倒塌和人命伤亡,减少地震灾害最有效的方法是建造经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基于此,结合地震动的特点和建筑抗震设计原理,总结有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并进行必要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研究地震灾害现场生命搜索与救援支持系统,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搜索救援理论,编制完成城市地震灾害现场搜索与救援实用技术和规范,从而初步建立地震救助生命搜索与定位技术系统,本文提出了人体生命信息探测系统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6.
用Campbell和Bozorgnia建立的第二代C-B NGA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计算出PGA预测值,分析了在不同PGA范围内的预测值和观测值随机误差的均值μ和随机误差的标准差σ,找出了PGA衰减关系误差分布特点。用新的分段不确定性校正方法,以三个不同地震危险场地为例分析了该方法与传统方法在危险性分析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夏磊  马冰冰 《河南科技》2011,(13):67-68
<正>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指以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抗震性能和经济指标为主要设计目标,使结构在遭受不同规模的地震时,结构性能可以达到预期设计要求,结构的地震反应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降低地震灾害程度,确保建筑的预期功能。从本质上  相似文献   

8.
西安地铁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黄土地区的特殊性对西安地铁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有关勘测资料,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盾构推进过程进行了模拟,以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为背景,对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隧道纵向沉降分布规律、黄土特性对盾构法施工中地表沉降的影响、地表沉降与黄土层覆土厚度的关系以及黄土特性对盾构法施工中土体变形的影响,从而得出了黄土地区地表沉降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地震灾害现场生命搜索与救援支持系统,提出符合中围特色的城市搜索救援理论,编制完成城市地震灾害现场搜索与救援实用技术和规范,从而初步建立地震救助生命搜索与定位技术系统,本文提出了人体生命信息探测系统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速度脉冲地震作用下竖向不规则RC结构抗震位移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8条强速度脉冲地震记录,通过弹塑性增量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不同地震动强度水平时竖向不规则质量和刚度布置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位移需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速度脉冲地震作用下,楼层质量和刚度突变对结构位移需求有很大影响,地震动强度水平越大影响越显著;顶层质量突变对结构位移需求的影响较大,下部楼层刚度突变对结构位移需求和延性需求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的强震活动特点是:①强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即高潮期与低潮期的交替;②大震前中小地震分布的特点:地震空区分布、条带状分布、密集分布;③震中迁移;④强震活动的成带性;⑤大震的重复性。通过对地震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探索,就能宏观判断目前地震活动的态势,从而预测未来几年至几十年的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一致激励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中,但对于跨度和支点距离较大的大跨桥梁,非一致激励效应的影响越发明显,有必要针对悬索桥和斜拉桥等大跨桥梁进行非一致地震激励响应研究.以一座大跨度斜拉桥为例,考虑行波效应、部分相干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对非一致激励对大跨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致激励并不能控制大跨桥梁的地震设计,非一致激励的影响明显,应在同类桥梁的抗震分析中予以计入.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经过对武都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516处,其中由地震引发新的灾害占87.8%.通过运用GIS技术手段对灾害点综合分析,发现这次地震在武都区造成的灾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灾害点具体现象和理论相结合分析了3种灾害特点的成因,为以后抗震减灾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土易损性与地震黄土滑坡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5年甘肃省永登发生的5.8级地震,触发了150多处滑坡,为了分析地震区黄土滑坡灾害的成因,通过对地震滑坡区域内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和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了黄土的相关性质与易损性关系,并对地震引起黄土滑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易损性与地震黄土滑坡有密切关系.易损性大的黄土,地震引发滑坡灾害严重.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地震动持时的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黄土地区与非黄土地区地震动衰减的差异,建立了甘肃省黄土地区地震动衰减规律,提出一种解决与给定超越概率水平相匹配的地震动持时的概率预测方法,给出了甘肃省黄土主要分布地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持时区划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FPS型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针对串联刚片模型,从理论上建立了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FPS型隔震结构的平-扭耦联动力方程,并对一空间RC框架隔震和非隔震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得出了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各层的加速度反应、层间位移角、扭转位移比等参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FPS型隔震装置能够有效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限制隔震层过大位移,降低整体结构的扭转反应,有效减少了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亦提高了串联隔震结构的空间稳定性,隔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在抗扭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不规则结构扭转振动的原因,分别对平面不规则结构扭转角和周期关系及扭转位移比和周期比的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抗扭设计给出了适当的结论.为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抗扭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0月25日甘肃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2003年10月25日20时41分,在甘肃省民乐—山丹发生6.1,5.8级地震,极震区烈度Ⅷ度(继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后,在祁连山中段发生的一次破坏性地震),论述了该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地震背景及震害损失评估等.  相似文献   

19.
考虑到地震动具有随机性,利用过滤白噪声地震动模型,采用虚拟激励法对粘滞阻尼结构在随机地震下进行响应分析,建立粘滞阻尼结构的状态空间方程,在状态方程中求解减震结构的响应统计值,对减震结构和非减震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粘滞阻尼器能将楼层位移减小28%,楼层速度减小32%~45%,层间位移减小28%.并得出使用虚拟激励法能高效快捷求出结构的随机响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防屈曲支撑分耗能型和承载型,在地震工况作用下是否启动耗能是区分两种类型的重要标准,防屈曲支撑耗能启动承载力是决定其耗能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某一高层实际工程,用有限元软件来分析防屈曲支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依据多遇地震下支撑的弹性内力来设计防屈曲支撑在地震作用下耗能启动承载力,采用EL-Centro波、Taft波、人工波3条地震波,用时程分析方法在小震、中震及大震工况作用下来分析防屈曲结构的减震耗能能力.结果表明:在小震下支撑保持弹性不启动耗能,仅对结构提供刚度;在中震下支撑屈服后耗能开始启动,消耗地震能量,有效保护了主体结构;在大震作用下耗能支撑和结构主体共同作用,保护主体结构不倒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