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采自马鞍山地区兴安落叶松(Dahurian Larch)树轮样芯,建立了树轮标准化年表.根据建立的年表,对马鞍山地区树木生长与月降水量进行了响应分析,重建了该地区1942年以来7~9月降水量序列.检验表明,重建方程稳定,重建序列可信.重建结果显示:马鞍山地区7~9月降水量有较小的逐年减小趋势;1942~1957年马鞍山地区降水量处在枯水期;1957~1989年马鞍山地区降水量处在丰水期;1989年往后马鞍山地区降水量又出现一个枯水期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用小波功率谱方法分析了处于公元1470~1974年间的黄帝陵侧柏年轮指数及长序列的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讨论了它们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帝陵侧柏年轮变化具有约2~7,11,93和150a的周期.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的分析中采用了两个数据序列,对1700~1974年的年均值序列的分析,得到其变化周期约为11,50,93a;对利用地磁资料重建的10a间隔的长7000年的太阳黑子序列,对其1465~1975年间资料的分析得到变化周期约为50,90和160a周期.分析认为,除树木年轮中2~7a的周期被一般认为与ENSO有关外,其中11a的变化周期与太阳活动的Schwabe周期有关,90和150a的长周期变化可能与太阳活动的Gleissberg周期和Suess周期有关.它们之间相关的原因可能来自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树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地处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带豫南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和趋势,选取豫南地区气象站台62年的逐年气候资料,采用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经趋势分析认为研究区近60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变化倾向率为0.17℃/10a;年平均降水量减少速率为9.6 mm/10a,但减少趋势不明显.通过M-K突变检验,该区年平均气温突变时间点为1994年,并且增温率主要是近20年以来的增温贡献;年平均降水量不存在显著突变时间点.经小波分析认为,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的震荡周期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结构,可认为由"大-中-小"三重嵌套而成;准30年是该区年平均气温最主要的震荡周期,次主要周期为准15年,年平均降水量则是以准15年为主周期,准3年和准7年共同构成其第二主周期;该区在未来15~20年间处于一个相对较冷的时期,在未来5~10年进入到较大尺度冷期背景下的暖期并且在未来10年将是一个降水量偏低的时期.R/S分析再次表明近60年来年平均气温呈现显著升高趋势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将进入到降水量偏低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变化空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观测资料和史料所重建的中国东部(110°E以东)71站1880—2004年的四季降水量序列,通过EOF分析得到了各个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形态,并且按其特点分为两类,冬春秋季为一类,夏季为一类。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和观测的1951—2004年的500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对各季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季的降水异常分布形态与高空环流形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近百年来这种对应关系比较稳定。最后研究了各季降水量空间结构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各个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形态都存在高频的年际变化和低频的年代际变化。功率谱和子波分析表明,高频集中于2~4年、5~8年,而低频则集中在15年、20~25年、60年,共同代表了中国季节降水异常变化的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北部阿里河樟子松年轮气候响应及冬季降水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轮年表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轮指数与该地区前一年12月至当年1月平均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树轮宽度重建了阿里河1809年以来前一年12月至当年1月平均降水量回归方程,该方程解释了47%的冬季降水变化,且该序列与黑龙江省干湿变化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对重建序列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冬季降水变化存在4个偏干阶段和4个偏湿阶段.阿里河地区过去200a冬季降水存在干湿交替时期,即19世纪初期较干旱,中期较湿润,后期至20世纪初期较干旱,而20世纪中期较湿润,后期则相对偏干.同时,阿里河地区冬季降水存在85~38,5.0~4.5和2.2a显著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6.
利用福州市1951-1990四十年月降水量资料, 对其年降雨量距平进行小波变换, 采用Morlet变换小波函数, 分析了四十年降水量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和突变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福州市降水量主要表现为年际尺度的周期变化, 25a的主周期的特征比较明显, 存在许多振荡中心, 为深入研究降水量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7.
沙坡头地区多年降水量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沙坡头气象站1955-2009年50余年的年降水序列作为观测资料,采用Morlet函数作为小波函数,分析了沙坡头年降水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坡头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着显著的10~12年和25~27年的周期变化;在固沙植被早期,人工植被的演替规律和降水的周期振荡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1952-2004年西北干旱区宝鸡市降水资料,对年际、年内降水序列进行干旱统计,通过趋势、频率分析法和突变检测方法分析了宝鸡市53 a降水的变化规律及干旱变化特征;针对降水序列变化特征建立门限自回归模型,对干旱情灾害进行预测,利用实测资料进行检验研究等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市降水量自1984年后存在减少的趋势.降水序列存在阶段性震荡变化,90年代后旱情发生频率增加,2000年左右降水量序列发生突变,降水资源量略有增加,干旱情况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9.
利用树轮宽度指数作为代用资料,分析了小五台山地区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关系,发现小五台山地区树木径向生长受晚冬及春季降水影响显著,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树木生长对降水量的响应明显超过对温度的响应.在响应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小五台山地区1895年以来2-5月份的降水量,重建方程的稳定性较好,可解释重建变量方差的48.02%.重建结果表明,小五台山地区过去100多年中经历了4个主要的偏干期:1903-1911,1927-1932,1940-1943和1992-1996年;4个主要的偏湿期:1895-1898,1912-1920,1933-1936和1948-1950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五台山地区干旱年发生比例明显增加,由之前的13.95%增加到24.00%,而湿润年的比例则由13.95%降到12.00%;重建的降水序列存在显著的方差突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变化空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观测资料和史料所重建的中国东部(110°E以东)71站1880?2004年的四季降水量序列,通过EOF分析得到了各个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形态,并且按其特点分为两类,冬春秋季为一类,夏季为一类。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和观测的1951?2004年的500 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对各季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季的降水异常分布形态与高空环流形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近百年来这种对应关系比较稳定。最后研究了各季降水量空间结构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各个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形态都存在高频的年际变化和低频的年代际变化。功率谱和子波分析表明,高频集中于2~4年、5~8年,而低频则集中在15年、20~25年、60年,共同代表了中国季节降水异常变化的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11.
三维时频分析方法在地震层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时频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小波变换理论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对地震剖面进行三维时频分析的方法。首先将二维地震剖面变换成x t f三维数据体 ,根据振动能量在一定时间内沿频率方向作定向变化的特性来确定沉积旋回的类型。利用f t切片划分沉积旋回 ,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改变滤波档可以得到具有某种稳定性的剖面 ,利用这些剖面可以识别旋回之间的界限。再以此为基础 ,利用x t切片进行层序界面的追踪和构造断层的拾取。利用小波三维时频分析方法划分的沉积旋回和物性变化规律可以进行层序界面追踪 ,并进一步确定储层范围。这种方法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多维时频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并结合现代台风活动特征,对历史时期(公元14701949年)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进行了重建,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交叉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历史时期的台风活动、北半球平均气温以及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相互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 (1)重建的历史时期台风活动年均频次与现代台风活动统计结果比较接近,二者在登陆区域上的分布比例也基本一致; (2)近500年来北半球平均气温与影响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频次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特别是在PDO暖位相时期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性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影响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频次有可能增多.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包括广义极值分布、威布尔分布、广义逻辑斯特分布和皮尔逊3型分布在内的4种三参数概率分布模式推算广东省85个气象站历年日最大降水不同重现水平的分位数。主要结果如下:1)参数估计结果表明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极端降水概率分布模式;2)广东极端降水以珠江三角洲和沿海较为突出。其中,清远、汕尾、阳江为广东三大极端降水中心区;3)采用4种概率分布模式推算的极端降水重现水平差别很大。东  相似文献   

14.
选用Morlet连续复小波变换(cmor)分析1959—2012年云南全省125个气象站的逐年站平均降水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周期分布特征,解析云南2009年以来降水异常特少导致连续特大干旱的成因,用各主周期的小波系数实部数据建立虚拟变量回归模型,模拟年降水距平的时间演变,预估未来5 a逐年降水趋势.结果表明:云南年降水存在明显的26、16~17、9~10、4 a 4个时间尺度不同的振荡主周期; 其中26 a周期最为明显,且最持续稳定,次明显的是9~10 a周期,也有持续稳定的特点;1992年前、后的振荡主周期差异明显;自2009年以来,4个不同时间尺度的主周期均进入或处于谷期,4个主周期谷底效应的叠加,是云南降水连续4 a异常偏少导致连续特大干旱的重要成因之一;云南的降水偏少时段可能在2014—2015年结束,以持续年降水异常偏少为特征的云南连续特大气象干旱也将可能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15.
Tree rings have attracted the wide attention of geo-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scientists due to its high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Lots of important results about climatic change have been obtained for the last 100 to 2000 years when it has no instrumental observation and people are very concerning about it nowadays. For example, by using tree-ring data,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drought history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back to hundreds of or thousands of years for different regions in th…  相似文献   

16.
广西秋冬季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年1月至2006 年2月广西89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数据,计算各观测站45a来的秋冬季降水时间序列,运用小波分析和Mann-Kendell非参数化统计检验方法, 分析广西秋冬季降水的时空异常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西秋季降水南多北少,近20a来降水量总体上趋于减少;冬季降水则东多西少,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趋于增多的突变,近15a来这种变化比较显著.广西秋冬季降水时间序列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年代际和年际两个振荡周期.广西秋冬季降水的地域性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秋季降水逐渐减少的趋势较为明显,桂南秋季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比较频繁,桂东北、桂西南的冬季降水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研究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于防治旱涝灾害、保障粮食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河南省112个气象站1960—2018年降水量资料,利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站点及分区降水变化趋势、突变点和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降水重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8年期间,河南省的112个站点中,67.9%站点降水量呈下降趋势,32.1%呈上升趋势,全省各站点气候倾向率主要位于-28~24 mm/10 a;河南省5个分区年降水量中,仅豫东地区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各分区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周期,在整个研究时域内经历了2.5次左右丰-枯交替循环变化;河南省降水重心分布在许昌市许昌县和漯河市临颍县一带,近59 a降水重心有明显向东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8.
The Amazon basin in transition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have become important agents of disturbance in the Amazon basin. Rec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considerable resilience of Amazonian forests to moderate annual drought, but they also show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deforestation, fire and drought potentially lead to losses of carbon storage and changes in regional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nd river discharge. Although the basin-wid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drought may not yet surpass the magnitude of natural variability of hydrologic and biogeochemical cycles, there are some signs of a transition to a disturbance-dominated regime. These signs include changing energy and water cycles i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portions of the Amazon basin.  相似文献   

19.
一个双色有向图D是本原的,当且仅当存在非负整数h和k,且h+k〉0,使得D中的每一对顶点(i,j)都存在从i到j的(h,k)-途径,称h+k的最小值为D的本原指数.利用代数与图论的方法,研究了一类单双圈间隔的双色有向圈的本原指数,给出了本原条件和本原指数上界,并对达到本原指数上界的极图进行了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