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26年初,英国庚款咨询委员会派遣考察团来华调查研究庚款用途与管理办法,中国各方势力(包括英国在华教会机构及商会)均希望对考察团施加积极影响。为此,中华医学会与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共同组成"分拨英国庚款办理公共卫生促进会",以争取公共卫生事业能在在款项分配中占有一席之地。虽因错综复杂的原因,促进会的努力功败垂成,但它对强化政府与社会的公共卫生理念、构建国家公共卫生体制以及西医势力在中国的全面崛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原产美洲的辣椒于明末传入中国。随着引种成功和种植区域扩大,辣椒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利用方式。辣椒不仅可供观赏,还是一种加工方式多样的重要调料,同时也是重要的药用材料,并且还起到诸如驱虫防蛀、畜禽饲料甚至杀伤性武器等罕见之用。辣椒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用途,不仅反映着辣椒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交融与互动,更彰显作为域外传入植物的辣椒在中国传播进程中所呈现的高度本土化。  相似文献   

3.
1932年中华医学会与博医会合并是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外国势力主导中国西医界的结束以及中国人全面掌控西医的开始。本文认为,中华医学会与博医会的渊源或近亲关系,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两会在公共卫生、医学名词审查等方面的多年合作,为最终的合并奠定了良好基础。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的建立,为两会的合并提供了历史契机与动力。两会的合并是中外医生促进中国医学事业发展的接力,是名符其实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华医学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其专业学术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的西医东渐历程中,医学期刊发挥了西医学及医疗技术传播的阵地作用,促进了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医学期刊是近代医学转型与学术化发展的缩影,其兴起与发展不仅对中国的西医学发展具有推动意义,也反映了医学期刊在西医东渐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虽然这类期刊都落下了帷幕,但是理性地分析其发展历程,特别是其内容、特征及其作用,并结合其对后期一些医学期刊发展的影响,可以批判性地反思这类期刊发展中的合理成份与缺陷,旨在吸收合理性、规避缺陷,以对当下医学类期刊建设与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降,大批传教医生进入中国,以传教为原动力,以医疗空间为平台,致力于医学传教活动。有感于中国人信医不信教的严峻现实,部分传教医生积极转变角色,努力拓展传播空间,兴建院校,译书著说,特别是利用报刊这种新型舆论空间,从而开创了西医东渐的新局面,在我国近代西医传播史上产生深远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早期的西医护理学(1880-19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护理学伴随西方医学由传教士带到中国。传教士通过建立诊所、医院和护士学校,开始在中国传播西医护理学。主要回顾了1880—1930年的50年间,美国传教士在中国所做的工作,重点介绍了沃安娜(1890-?)和盖奇(1883-1946)两位传教士护士的工作,以及中华护士会的建立和作用,并简要分析了影响西医护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听诊是19世纪西方医学发展出的新的医疗技术,利用听诊器医生得以"看见"病人体内的病情,并予以辅助治疗。它是当时西医诊断胸腔疾病最有效的技术。19世纪中叶西医传入中国之后,听诊器与听诊技术也随之进入中国,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他们最初也是通过听诊接触西方医学。本文探讨西医听诊器和听诊技术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指出其对于西医在近代中国立足的重要性:一方面,听诊与中医四诊中"闻诊"的相似性,是传统中国人接受西医听诊的关键,另一方面,西医听诊的"优越性"又是西医进入中国以后,得以建立自信,进行医疗扩张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科学功利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在近代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社会逻辑前提引起的,这个逻辑前提包括:为什么要在中国传播科学,科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中国传播科学,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有什么不同特点等内容。科学功利主义从科学在中国传播的一开始就已经出现,到目前为止,虽然有许多学者反对科学功利主义,但是,由于没有完全改变科学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社会逻辑前提,所以不可能取得成功。消解科学功利主义的根本方法有三条:重新解释科学的功能,建立科学的理论标准和发展中国社会的民间力量。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6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即中国古代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山川崇拜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旅行考察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宗教、风俗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探索自然、考察社会,社会需要是中国古代地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未来地学发展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0.
X射线(X-ray)于1896年传入中国之后,基于音译、意译、形译和字母词等方式产生的多种中文译名之所以长期并存和混用,是由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异的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播和接收时,引起了不同的理解和对接.直到“X射线”成为被专业共同体和社会所公认的X-ray中文译名,才完成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对应.X射线译名的整合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西药名词是专业名词,大多源自外语,主要通过音译的方式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汉语的特点特别是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了西药名词的音译不仅仅涉及语音的对应,音译的模式以及用字对于译名的最终确定有重要影响。文章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汉英医学大词典》中的西药名词为研究对象,对西药名词的音译模式和用字进行考查,对目前西药名词音译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提出规范音译西药名词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将俞樾"废医论"视为民国废止中医运动的源头是一种臆想。从清代医疗文化的历史场景来看,当时社会存在着诸多对医家的负面认知--"庸医遍天下"、"医不昌后"、"行医杀人"等等,俞樾"废医论"是其中之一。只不过,这种认知更加学理化。由此推断俞樾废止中医的想法是对历史的误读。当代中医界学者对俞樾废止中医形象的建构,与他们遭受废止中医运动创伤的群体心理和因果论史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海国图志》译介了大量西方近代地理学术语,这些术语的译名在音节、构词法和文化蕴含等方面呈现出典型的民族化倾向。就西方地理学术语汉译的命名而言,《海国图志》的译名倾向于沿用传统地理学术语,或以词缀法新造术语。作为近代地理知识的载体,这些民族化的术语有利于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和普及,也促进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使用西方的观念体系来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将其纳入经验科学的范畴。而对所谓“李约瑟难题”的解析,也简单地认为是中国缺少实验科学的基础。对指南针的研究表明,使用西方概念来研究中国问题,既不客观也很不恰当。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欧洲迥乎不同,亟待依照本国的文化体系传承、科技发展路径,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建构自己的一套观念体系,以便树立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并梳理出民族文化和科技传统,促进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来,中国面临西方世界的强大压力。在亡国亡种的威胁之下,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知识精英通过《天演论》等著译作将人种改良的知识介绍给大众,试图以"优种"的方式实现民族复兴。随着西学东渐的展开,优生学以现代西方科学的姿态进入中国知识精英的视野,被崇尚人种改良的知识精英们视作可依附应用的科学实体,并以优生学为视角展开了关于如何复兴民族的讨论。民国时期优生学思潮的发展是19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在外部威胁之下转型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6.
生理学是西方近代医学的基础之一,在伴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理学的新名词、新术语.这些词经过时间的过滤,有的被淘汰,有的则一直保留了下来.简要回顾了中国生理学名词翻译和统一的历史过程,并选取了部分基本名词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能反映出中国早期生理学名词翻译和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摘要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西汉时期开始,中国运用阴阳、五行等思想解释健康和疾病,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科学”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体系,在中国运用与发展了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CTM)”。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医家对中医按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了整理、消化和吸收,使之切合于当代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传统中医(TCM)”。中医在16世纪就为西方有所了解,尤其是针灸,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曾风靡一时。但接着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现代生物、化学、医学的兴起,中医在西方受到了冷落。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传统中医再次在欧洲和美国大受欢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传统中医在临床上的效果,而是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思潮,即对不加区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人体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有的生化医学。传统中医,特别是针灸,在西方得以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欧洲的环境主义和对科学技术的怀疑主义的背景分析,解释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在这一思想大趋势中进入到西方社会。同时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中医”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理性的整理和吸收,这使得它比较容易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西方文化所接受。“传统中医”当今在西方受到欢迎,这一奇特现象当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工程学来源于西方,其在中国的起步离不开归国留学生的努力。中国第一批近代工程师就产生于晚清留美幼童当中,他们接受了系统的西方工程学训练,回国后在铁路、矿冶、军事等各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开创我国工程事业的功臣。之后,庚款留美生更是热衷于学〉--j近代工程学,以利国家建设;留日、留欧学生中也培养了一批近代工程师。这些留学生成为促进我国近代工程事业起步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医教育之发端:天津总督医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总督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官办的西医学校——北洋水师医学堂的前身。这所学校的成立,对于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植根,意义重大。在这所学校的成立过程中,伦敦会的传教士马根济和直隶总督李鸿章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探究了这所学校成立的真正原因和历史过程,认为这所学校的成立,军事上的原因是最主要的,而并非是李鸿章信奉西医的结果。文章分析了学校的教学情况,认为当时在天津的传教士们,为这所学校提供了最新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且,这所学校的毕业生相比于其它教会学校的毕业生,享有特殊的待遇。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生在毕业以后,出路并不理想,学校也面临了很多的困难。因此,这所学校主要的意义在于它的象征性,它是中国西医教育的发端,开拓了中国西医教育领域中西合作的新模式,它起步艰难,然而意义不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