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近代海相沉积的软土,土层厚度大,层次结构复杂,工程性能和抗液性能较差,一般不宜直接作建筑物地基使用,事先必须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针对台山电厂海滩建筑地基的工程特点,采用振冲碎石桩能有效地加固松散砂层和淤泥(质)土层,提高其承载力,减少不均匀沉降,且对可液化土层具有较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强夯法处理地基应用范围较广,但一般认为对饱和度较高的软黏土地基应谨慎使用.本文依托实际工程,运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提出了强夯作用在处理成层土地基时存在"软土核"效应,该效应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强夯法对软土的加固效果.通过研究发现当软土层厚度小于某一临界值,且其相邻土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时才能产生"软土核".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在高饱和度黏性土地基中合理运用强夯加固法.  相似文献   

3.
碎石桩作为处理软弱地基土的一种有效手段,往往需要对其试验效果进行分析。论文以秦沈线高填方地基处理工程为背景,介绍了碎石桩法加固软弱土层的现场试验,并对碎石桩处理后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检测分析。包括碎石桩体和桩间土检测,最后综合动力触探测试及载荷试验检测结果得出,碎石桩对本工程软弱地基的处理能达到预期的加固效果,其复合地基承载力高于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顶进框架桥在各类道路与既有铁路立交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国幅员辽阔,地基土层分布、土的工程性质比较复杂。顶进框架桥设计中经常遇到地基土层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相应的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文章结合顶进框架桥技术的特点,通过工程实例对旋喷法加固地基技术在顶进框架桥下穿铁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旋喷法加固地基技术处理后的地基满足规范及顶进框架桥对地基的要求,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强夯法广泛应用于加固各类土层,其作用可以提高地基土承载力和密实度,消除不均匀沉降,降低压缩性,改善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强夯法加固地基的过程中,土体变形量的变化规律对强夯的有效加固范围有着较大的影响,研究夯坑沉降量的变形规律对强夯法更好的应用于工程实践有着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应根据建筑工程和地基土质的实际情况而定;强夯地基加固法使土体孔隙压缩,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显著改善地基性能,并且该法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结合工程实际对强夯地基加固法的原理、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测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针对兴隆庄矿电厂脱硫工程软弱土层地基,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数种加固处理软弱地基的方法,根据应用效果分析认为,应针对不同软土组成的地基采用不同的加固处理方法,本工程主要采用了桩基、砂垫层、砂石垫层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碎石桩-强夯联合法加固湖区填土地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湖区填土的层次结构和工程特性,结合地基土中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采用碎石桩-强夯联合法能起到较好的加固效果.该法先在填土层中设置好碎石桩体,利用挤密和排水固结的作用使其得到初步加固,然后对荷载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复合土体进行低能强夯处理,迫使桩体碎石沿径向扩散,形成上部为密实的碎石二合土层、中部为扩径后高置换率复合地基、下部为整体夯密复合地基的三层结构.这种土层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能满足一般建筑物的浅埋扩展基础的要求.图1,表1,参8.  相似文献   

9.
强夯法,即动力固结法是将夯锤通过吊车从高处自由下落给地基冲击和振动,使土层致密,从而提高土层强度和降低其压缩性.本论述应用冲击动力学理论分析了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机理,影响强夯法加固效果的各种因素,提高研究、完善强夯法施工技术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水泥粉喷桩是将水泥粉沫直接喷入地基土体,然后搅拌均匀、凝固后形成的水泥土桩体,主要适用于软土层厚度不大15m的建筑物地基加固处理。其优点是较其他地基加固处理方式投资节省,并能很好的满足建筑物使用要求;其缺点是施工质量难控制,对施工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该文主要以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响水县双南干渠灌排影响工程为例,介绍水泥粉喷桩在水利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软土中薄硬夹层的夯扩桩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践对夯扩桩在软土中薄硬夹层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薄硬夹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海相淤泥质土具有压缩性大、渗透系数低的特点,容易引起围护结构的较大变形,使得工程的安全性降低.以连云港地区某基坑为例,详细介绍基坑的监测方案.通过对基坑监测结果的分析,讨论海相淤泥质土中基坑开挖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原生孔隙较少而裂缝较发育,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其破裂压力难度较大.依据弹性力学原理和岩层破裂机制,综合考虑三向地应力及地层特征对地层破裂压力的影响,建立一种新的适合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的破裂压力计算模型.川东北通南巴构造上5口井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破裂压力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小,能够满足工程计算要求.  相似文献   

14.
软土夹层地基上的土堤很可能由于软土夹层的塑流而导致破坏.将土作为非线性弹性体,基于邓肯-张模型、土的塑性平衡以及应力重分布.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计算了地基的变形和软土层的塑性区域,并根据这些计算结果探讨了软土塑流导致土堤失稳的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实用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目前的地基处理技术和施工设备,研究海相淤泥特性水泥土搅拌桩的物理力学性质。通过对海相淤泥特性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强度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影响因素与桩身强度存在的影响规律,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本次实验用土场地的海相淤泥特性水泥土搅拌桩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公式。这些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公式,无论对海相淤泥特性水泥土搅拌桩设计理论,还是对海相淤泥特性水泥土搅拌桩工程设计及施工指导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清楚成层地基中由于不同土层的分布而引起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借助FLAC3D有限差分分析软件,通过设置土体的Hardin/Drnevich阻尼,合理地描述土体在动力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和滞回圈,从而建立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分析模型,分析地下结构在不同地基中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当结构处在软弱土层时,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明显大于结构位于其他土层情况下的地震反应。当结构处在硬土层,或有较好的持力层,并有隔层软弱层的地层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相对较安全。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地选择地下结构所处土层位置,避免未来可能地震引起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硅藻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工程力学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工程上常用的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针对m值的研究更少。在硅藻土地层桥梁灌注桩水平承载力设计中,m值的大小非常重要,却缺乏有效的取值依据。本文依托新建杭绍台高铁工程,在硅藻土试验区开展了3根灌注桩的水平静载荷试验,得到了桩侧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根据硅藻土强度试验指标和相关规范方法进行计算,得到了白色、兰色和黑色三类硅藻土的m值,经验证与测试桩水平静载试验结果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硅藻土地层桥梁桩基或类似工程的设计参数取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新方法-桩体沉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复合地基进行研究,提出了桩体沉降法计算复合地基沉降的新方法.根据对不同参数(桩长、桩径、桩体模量、褥垫层厚度、褥垫层模量、加固区土体模量、下卧层土体模量)的复合地基的分析,提出了桩体沉降法的两个重要参数:桩顶应力比和桩端应力比,并推导其经验公式.通过与工程实测对比分析表明,采用桩体沉降法计算的沉降量与实测数据相吻合,可以认为是工程设计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土压平衡盾构在砂卵石地层施工时切削的渣土具有良好的工程特性,以成都轨道17号线明九区间2号风井—九江北区间为背景,采用不同稳定性的泡沫剂分别掺入卵砾石含量为20%、40%和60%的砂卵石渣土中,开展室内坍落度试验、渗透试验和喷涌试验,研究各种泡沫土流动性、渗透性和时效性的变化规律,探讨泡沫剂稳定性与砂卵石渣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稳定性好的泡沫能够适应卵砾石含量低于60%的砂卵石土层,即泡沫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扩大砂卵石地层的适用范围;稳定性好的泡沫剂能够保持改良砂卵石渣土掘削排渣全过程良好的流动性、抗渗性;过量的泡沫掺入改良的砂卵石渣土易发生离析,造成改良后的渣土难以达到良好的和易性;泡沫改良砂卵石渣土的喷涌压力可作为检验改良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结合PSS500J研究成果,介绍了脉冲等离子体震源的构架,详尽分析了脉冲等离子体震源电路原理和放电过程,给出了脉冲等离子体震源的一个应用实例。研究表明,脉冲等离子体震源的放电过程分为电容放电和电感放电两个阶段。激发产生的电脉冲为单脉冲,脉冲持续时间不足0.2ms,而传统电火花震源激发产生的电脉冲为衰减震荡脉冲,脉冲震荡持续时间可达1ms,这使得脉冲等离子体震源地层分辨率明显高于传统电火花震源。此外,脉冲等离子体震源放电激发时,负载电阻和高压电极与地极之间的距离无关,且负载电阻远大于传输电缆的电阻,能量传输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电火花震源。PSS500J脉冲等离子体震源系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际垄断,对于我国海洋工程、海洋地学研究甚至国防均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