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准确预测未来中国煤炭需求总量;首先确定我国煤炭需求量的7个主要影响因子,将集成学习算法以及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应用到中国煤炭需求量预测中,借助多元宇宙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机中关键参数,构造基于MVO-SVR-AdaBoost的中国煤炭需求量预测模型;将1980-2017年历史数据带入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煤炭需求量预测模型适配度高达0.9791,平均绝对误差仅为4.2928%.基于历史数据,确定各因子年均增长率的可能波动边界值,在GDP低、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随机组合分别带入模型得到2018-2020年中国煤炭需求量的可能数值区间.  相似文献   

2.
基于灰色理论的煤炭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GM(1,1)模型在我国煤炭需求预测中的应用,并以实际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我国煤炭需求量的数列预测模型。经检验,模型可靠,可用于对我国煤炭需求总量的预测。简要分析了根据实际变化不断改进模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人口增长率的非参数自回归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人口增长预测模型不能理想地捕获我国人口增长率数据的非线性性特征,本文基于局部线性非参数估计理论,对我国建国以来的年人口增长率建立了非参数自回归NAB.(1)模型,并对2000年-2003年的年人口增长率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参数自回归模型而言,非参数自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人口增长预测这一非线性问题,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构造了一个含有内生技术的2部门动力学模型,分析了R&D部门的最优投资问题,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给定目标为人均产业增长率最大时,R&D部门存在最优投资路径;而且优化方法下得到的R&D部门最优资资源配置的结果仅是内生动力学模型中多种演化途径中的一种,系统中的非线性因素使得经济演化呈现更为丰富的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高能碰撞中线性动力学起伏的随机级联α模型,并用C语言程序实现了这一模型,通过几个典型例子直观地给出了非线性动力学起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污染环境中赤潮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污染环境中两种释放毒素的赤潮藻类和一种浮游动物的相互作用,考虑外界污染源排放毒素和浮游植物排放毒素,建立赤潮藻类离散时滞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及分岔行为,得到每个种群生存和绝灭的阈值,以及时滞和内禀增长率增加时,会发生一系列Hopf分岔.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边坡岩体系统演化过程的非线性特征,一方面分析了边坡岩体系统演化过程的自组织特征;另一方面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中的尖点突变理论模型和混沌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边坡岩体系统的演化过程,给出了边坡系统失稳的力学判据,表明了边坡岩体系统的非线性突变性,在演化过程中确实存在混沌现象。  相似文献   

8.
用带时序子模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Brent原油价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加入时序自回归AR(p)子模块,并且自动确定每个AR(p)子模块的阶数p。带时序子模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既体现了因素问的横向因果关系,又体现了每个因素的纵向关系。建立欧佩克(OPEC)石油产量、世界GDP、煤炭产量与价格、天然气、需求量、供求差额、消费系数、非欧佩克石油产量、非欧佩克供求差额,石油库存和OPEC组织的期望油价共十一个因素影响下的Brent原油价格预测模型,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加入时序自回归AR(p)子模块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并且能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已有的结果研究了脉冲输入环境毒素的单种群动力学模型,考虑毒素的侵扰,将内禀增长率改变为与生物体内毒素相关的非线性函数形式,得到了边界周期解的全局吸引和系统永久生存的判别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关于栓接结合部动力学特性的非线性建模研究忽略了栓接处有效接触区域的影响,所建立的等效模型与结合部实际装配特征存在较明显的偏差.对此,提出一种考虑局域接触特征的栓接结合部动力学建模方法.引入柱状正交非线性虚拟材料模型表征结合面在外载荷作用下表现出的柔性结合特征;通过建立虚拟材料微单元应力应变分析模型,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和吉村允孝法,理论推导虚拟材料的物理参数计算方程;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 DNN)建立栓接结合部接触区域的几何参数预测模型,实现栓接结合部不同接触状态与接触特性区域直径的非线性映射,最终建立具有结合部实际装配特征的栓接结合部动力学模型.以自由边界状态下的螺栓组连接钢板试件为实验测试对象,采用上述方法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将模态仿真与实验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与未考虑局域接触特征的虚拟材料建模方法对比表明,该方法建立的模型在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综合评价指标上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Matlab在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虑到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内在机理的复杂性,突出影响因素与突出事件之间的非线性,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算法,在分析了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依据功能强大的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训练得到了影响突出因素与突出事件之间的关系,为突出非线性动力机制及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实例表明,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用于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以兴隆县不同乡镇8个中小煤矿为例,运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影响煤矿突水事故的诸多非线性、动态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切合实际的结果,找出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为具体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要进行大尺度采空区衍生动力学灾害的准确预测预报,必须进行煤岩破裂与演化为动力学失稳的定量化实验的前期研究。大柳塔煤矿1^-2煤处于厚风积沙、浅埋深、薄基岩工程与地质环境中,要实现6m厚煤层一次全厚开采,采后形成大范围采空区上覆煤岩破裂并演化为动力学失稳,极易诱发衍生灾害。基于对1^-2煤破裂失稳的声发射相关实验,综合分析煤岩破裂声发射总事件、能率与时间的之间的定量关系,包括加载上升阶段、初始破裂阶段、加速破裂阶段、破裂失稳后能量下降阶段与回弹阶段,这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失稳前兆判据,以期对开采过程中诱发动力灾害的危险源在线辨识及预警提供定量化预报。  相似文献   

14.
基于耗氧量的煤自燃倾向性快速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快速地对煤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和分类,对我国现行的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的不科学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煤低温氧化耗氧量与煤自燃倾向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在低温氧化过程中某一温度时煤每消耗1 mol氧量释放的热量大体相同,那么单位质量煤在某一温度段消耗氧量大,产生热量也就越多,该煤也就更容易自燃,其自燃倾向性也就越强.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将一定煤样量置于静态的一定量空气中,并加热使其加速氧化,以此来测试煤的低温氧化耗氧量.研制了相应的测试装备,并对不同煤种、不同氧化时间和不同氧化温度的耗氧量进行了测试.最后,初步给出了基于耗氧量的煤自燃倾向性分类原则和方法.图3,表2,参11.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不同的介质和作用力对井下动力现象的影响,指出介质是产生各种动力现象的物质基础,力是产生动力现象的原因,介质和力当中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所产生的动力现象的属性和特征.据此,提出了按介质和力进行井下动力现象分类的标准,根据各种动力现象的作用力和介质,将其分为5个大类和10个小类.这对于指导井下动力现象的防治是非常有用的.图1,参10  相似文献   

16.
煤与瓦斯突出过程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揭示出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运用非线性理论的重要分支一突变学理论对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和突出条件进行了定性分析。考察了有可能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煤岩系统的内在动力特征,通过建立煤与瓦斯突出的尖点突变模型,较为直观的对突出的孕育和突出过程做出了系统理论分析,得出了瓦斯突出起动的突变机制和条件,从而为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预测与防止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粉煤灰中碳粒的可浮性较差,采用传统的浮选方法需要消耗大量药剂。本文提出了用烷醇酰胺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其表面进行改性,然后用少量粘结剂油进行造粒的新型浮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图3,表4.参3。  相似文献   

18.
煤矿进入深部开采后,煤体的力学性质发生改变,致使煤层的可注性降低,且煤层注水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差。选用螯合剂增加煤层注水效果,通过实验分析发现:所注低渗透煤层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螯合剂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钠(IDS)可以使矿物质解络成离子,使原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孔隙被疏通,水在煤层中的流动性增强;煤层中矿物质离子的浸出量随螯合剂IDS质量浓度增加逐渐增大, IDS用量在质量浓度为2 000 mg/L时性价比最高;IDS作用后煤样的冲击倾向性下降;含硫矿物质(例如黄铁矿)中金属离子被螯合后硫被释放,从源头上减少了硫的含量,同时IDS又是可降解环保型螯合剂,其使用对环境无毒性影响。煤层注水添加螯合剂为复合动力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煤物理吸附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煤自燃过程中煤物理吸附氧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色谱吸氧法测试了不同煤种的煤样在不同吸附时间、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粒度的物理吸附氧量,分析了影响煤物理吸附氧的影响因素,并计算出煤因物理吸附氧而放出热量使煤体温度的上升值结果表明,煤物理吸附氧量随环境温度上升而下降、随粒度变大先增加而后下降、而与煤的变质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煤物理吸附氧气的速率非常快.物理吸附是煤自燃过程的第一步,其关键作用在于为煤的氧化输送氧.最后从实验和理论上对以煤吸附氧量大小为指标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图5,表2,参8.  相似文献   

20.
运用Fluent动网格模型实现采空区的四维动态变化,并用用户自定义函数将煤低温氧化动力学机理及非均质孔隙率函数编入Fluent中,结合时间和空间,对U+L型通风系统采空区升温规律进行四维动态模拟研究.研究表明:非均质孔隙率四维动态模型能更真实地反应孔隙率的空间与时间变化,空间某一位置的孔隙率随时间呈负指数递减;工作面推进速度越大,采空区升温速率越小,推进速度为3.6 m·d-1时平均升温速率仅为推进速度为1.2 m·d-1时的1/5;然而,推进速度越大,高温点的深度越大,不利于自燃的预防;尾巷的存在使得温度场范围扩大,温度升高,CO主要从尾巷流出,尾巷释放的CO量是回风巷CO释放量的10倍.最后利用现场实测的数据对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模拟结果是正确可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