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朝龙 《科技信息》2012,(16):313-313
中国自古就有着贬谪文学产生的土壤,而这种贬谪文学在宋代唱出了最响亮的声音,尤其是以苏轼和"苏门四学士"为主的文人的诗文。细究其贬谪词的悲剧来源,在于他们都经历了一种极其艰苦的贬谪生活,而这种生活带给他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精神的折磨。二是诗文遭禁,失去创作自由。这种人生经历使得苏轼及"苏门四学士"的创作转入了对人内心世界的描写。于是,内向的悲愤聚敛代替了外向的激情发越,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则让位给了对自我、心灵、生命、人生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2.
两宋由于新旧党争以及主战主和之争产生了大量的贬谪文人,其中不乏词坛大家。贬谪使词人们离开繁华都市中的温柔富贵和青楼的笙箫、家宴的安乐,在谪途与贬所饱经磨难的同时开阔了眼界。万水千山行遍的经历让他们笔下的词境发生了两大转变:一是由狭小变为阔大;二是由柔媚变为刚健。而这两点转变正是词体“诗化”的重要表现,可以说,词人贬谪对词体诗化有着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宋熙宁以后的文禁打上了朋党之争的烙印。文禁始于哲宗元祐更化时元祐党人禁毁荆公新学,经哲宗绍述禁元祐党人学术而发展,至宋徽宗时对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等所谓元祐党人建元祐党籍碑,发展为全面的元祐学术之禁而达到顶峰。这场源于朋党之争的文禁,与文字狱结伴而行,对当时及后世的文人心态与文化学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从横向比较来看,辛弃疾身上具有的实干精神和领袖气质是其有别于南宋其他爱国贬谪词人的特质。其贬谪词中一再提及历史上有胆识有功绩的王侯将相作为自己的楷模,并在自己罢官免职无法为国家出力的情况下将希望寄托于他人,频频向他人提出期望。从纵向比较来看,江淮两湖为官时期的词作在怨抑中时露桀骜不驯之气,以正面直接抒情为主;而带湖时期开始忧谗畏讥,词中开始有了欲说还休的曲折委婉,瓢泉时期的词作则更增添了颓靡之气,表现了辛弃疾理想之光逐渐暗沉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宋代大家苏轼在中国古代贬谪文学史的演进中有着突破性的重要地位。从贬谪文学的概念范畴出发,选取苏轼贬谪至黄州期间的所作诗歌,分析此时期的诗歌特点,以探讨苏轼在此时期的心态变化。其心态变化轨迹主要为初至黄州时的苦闷心情,然后通过游玩山水、诗酒唱和、躬耕自足等方式得以自我宽慰,但整体而言,此时的苏轼始终处于苦乐交织的矛盾心态中。  相似文献   

6.
词风至苏轼有了新变,他以词表现充沛激荡的主体精神、激昂热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宏大超达的哲人思想,把词的主体意识格调与境界引入新高。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对苏词主体意识的强化作一番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前人评苏词,多以“人生空漠,无所寄托”①论之。实则不然。苏词体兼众妙、风格绝殊、豪放婉约兼之。虽然也有豪雄气少、清旷情多的词作,但绝大多数都重旨蕴籍、寄意遥深。现以苏轼美人词和杭州密州词为例论之,以展示其人格精神与寄意。  相似文献   

8.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9.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10.
各语言单位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普遍、客观的存在,如词与短语之间的“短语词”即是.同样,在语素与词之间也有“语素词”,它在当代汉语某些类型的新词语中普遍存在,主要特征是有词的形式但却不能独立使用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当代汉语语素词的新义有三个来源,即外语中引进、一般性引申和修辞性引申.建立语素词的概念,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当代汉语新词语,加深与拓展对词汇产生和词义发展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纠正已有的一些不正确、不全面认识,以及某些工具书的不当立条与释义等.语素词与词义的增加和新词的产生关系密切,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产生新词新义.  相似文献   

11.
苏轼改进了词的叙事文体特征,主要采用"直言无隐"与"弦外之音"两种方式叙事.线型结构与横断型结构是苏词叙事的外在形态,使词体叙事趋于完善.题序加议论再助以用典与隐喻使其词的叙事呈现出两种方式的有机融合,为词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使他的词表现出鲜明的叙事风貌.  相似文献   

12.
由《定风波》追溯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不去寻找社会准则的认同,而在内心世界寻找超越与平衡。以儒释道合一的人生哲学淡化悲哀,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范式。  相似文献   

13.
湖湘大地具有古老的地域文化 ,秦观被贬湖南后受到很大的影响。屈骚形成的贬谪情结 ,湘妃等神话传说 ,世外桃源的隐逸风气 ,都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 ,使他的贬谪诗词成为其艺术创作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所谓拼词是指提取非固定短语的部分汉字拼舍而成的临时性词语。拼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已有的某个词语“形”同“神”异,一类“神”、“形”俱新。在拼词的衍生过程中,缩略、谐音、重新解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应吸收比较优秀的拼词,权威性传媒当在拼词的使用方面做出表率,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要做好相关调控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应做好语言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丰家喜 《科技资讯》2010,(21):239-239
苏轼是浪漫主义词人,已成定论。论者多循其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进行研究,而对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进行系统论述的则为少见。本文就苏轼的人生轨迹对其现实主义词风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苏轼着力于拓展词的表现领域,让性格各异又富有生命力的各类人物大量出现在词的世界里,并以强烈的情感抒发体现出自我的人格魅力及个性形象。同时,苏轼更开创了表现人物思想个性,通过琐事及细节写人,以实衬虚,多角度塑造,借物喻人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摹写人物,使词中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7.
彭涛 《科技信息》2012,(30):205-205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坛的一代宗师,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志、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王十朋《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序》)他一生历经两次外任三次遭贬的坎坷遭遇,但处逆境而不沉沦,居囹囫而心怀天下。他遍涉各家学问,但不拾人牙慧,在前人的基础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宋词豪放一派,提高了词品。本文拟从苏轼词的创作的角度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词中大量抒发"人生如梦"的感叹,一般人多认为这种思想是消极的,实际上这是苏轼在自身与外界矛盾中,主动调节自我以适应自己内心,以追求自我人格完善,以探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感悟宇宙高级理智层次的入世态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是”,在先秦时期主要用作指示代词,用来复指前面的主语部分。在主语部分比较短的句子 中,“是”的复指作用开始虚化,而联系主语和谓语的作用却在增强。受形容词“是”的影响,复指代词“是’具有 了确认、肯定的意义,从而具备了形成判断词的两个内因。在否定副词“非”等多种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到了战 国后期,复指代词“是”转化成了判断词,纯粹的判断词“是”终于产生了。东汉时期,“是”字判断句已趋于成 熟。  相似文献   

20.
平淡美的风格自古有之。到了苏轼,则进一步揭示了其美学内涵,提出了“寄至味于淡泊”的审美理想,并自觉地把这一审美理想引入词中,创造了不少清远恬淡的词章。苏轼这一审美理想的产生和实现,离不开其曲折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也与陶渊明这一人物密切相关。前人在论及苏轼的平淡美风格时,主要论述他晚年创作的大量“和陶诗”,并仅限于此。本文试图从东坡词入手,说明平淡美在词中的实现及这一风格在整个苏词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