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丽丽 《科技信息》2012,(30):193-193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因日本偷袭珍珠港掀起了反日浪潮,以"军事上的需要"(military necessity)为借口,将120多万日裔美国人关进拘留营。日裔美国人在经济、文化、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致命的打击,群体从根本上瓦解了。日裔美国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中融入了这一历史事件,同时结合创伤理论反映了日裔美国人受到的深远影响。"创伤"一词本来指身体的伤口,在1990年初与文学融合,卡鲁斯在她的《沉默的经验》中将"创伤"定义为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本文主要研究《不-不仔》中的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旨在通过研究两种创伤在小说中的体现,应对方式及治愈,把《不-不仔》的创伤研究进一步深化,同时把创伤理论在文学中分析所起到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进而为国内学术界对日裔美国文学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从主题诉求上看,铁凝的《笨花》采用了一种历史守成主义叙事,表达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主题,即探寻中华民族古老传统中某种强有力的文明文化基础。从时空结构上看,小说故事取自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结束近50年的历史,重现了20世纪前半叶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时间;同时小说的视野也非常广阔,故事发生的地点都与民国的新政有关,从河北保定到湖北汉口、宜昌,一种宏阔的历史总体性视域就这样形成了。这种历史整体观影响下的历史叙事首先以宏阔的时空构架统摄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事件和景象。在小说的整体性背后,屹立着世界和历史所具有的这一巨大而现实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绝大多数作家都热衷于从权威的政治视角出发,批判"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叙述范式较为单一.阎连科在他的近作<坚硬如水>中提供了另一种审美表现方式,作品摆脱了以往道德审判的惯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文革"那场动乱的原因,也为小说的文革叙述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作品消弭了早期文革题材作品的悲痛,消弭了小说叙述者过多的情绪,进入到一种智者的叙述、理性的思索和历史哲学式的观照中.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将黑人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用大量笔墨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寻根性,即寻找美国黑人的自我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从"历时"和"共时"两方面入手,通过再现鬼怪故事和黑人民间传统,指出保存美国黑人的"根"对他们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时光荏苒,尽管9.11恐袭事件已经过去15年,但美国各地依然会自发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人们或是到纽约9.11国家博物馆悼念亡者,或是在池边的青铜壁上抚摸遇难亲人的名字……灾难所带来的伤痛仍然难以平复。对于美国,9.11意味着国家的转折点;然而,15年后的今天,9.11早就不只是美国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了。常有人说,9.11改变了世界,的确,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出现到叙利亚战争,新世纪的头15  相似文献   

6.
《燕丹子》作为较为可信的汉人作品,它为演绎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而结撰生动曲折的情节;将一系列人物置于纷繁复杂的历史活动中塑造出他们鲜明的性格;杂以民间传说和异闻,不乏虚构性的想像;寄托了一定的历史兴亡的主题,具有明显的“杂史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被视为王安忆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将上海的浮华与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王安忆独特的历史书写则作为骨架支撑起整部作品。小说将日常生活视作城市历史的主体结构,对其进行感性的历时性呈现;小说以"背对历史"的姿态对王琦瑶的命运进行了精彩刻画,并将其作为城市命运的同构体而赋予深刻的历史意义;小说将弄堂作为上海的景观结构,通过街巷里弄里的世俗生活再现了城市的历史沧桑。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几十年来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在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盟友。但现在,这对有着70年紧密关系的"情人"正在一步步走向决裂。今年5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名为"反支持恐怖主义者"法案,该法案的目的是允许9.11事件受害者及其家属起诉沙特等外国政府。接下来,法案将送到众议院讨论表决。在9.11事件中,19名劫机者中有15名是沙特人。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9.11事件的遇难者家属一直试图对沙特政府提起法律诉讼。据英国  相似文献   

9.
小说<花腔>巧取现代史上一件极富时代色彩的事件,采用三段论的叙事手法,即小说真正的主人公葛任隐退在话语背后,而由熟悉葛任的三个当事人以不同的叙述话语建构葛任的历史,恰如一场没有主人的宴会.这种变单声宏观历史话语为多声个体对话及"学术考证"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获得了全新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0.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罗伯特·库弗的《公众的怒火》刊出之后在评论界引起一番热议。库弗颠覆历史,重新审视历史的态度使这部小说带上了明显的新历史主义色彩,该小说的创作与新历史主义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注重文本与历史现实的关系也不谋而合。因此,试图从新历史主义的两个基本方面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来解读该小说,以此阐明历史不仅是过去事件的模式也是故事写作和语言结构的陈述,解构历史只为重构一种和平、自由、开放的新历史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复调艺术是米兰·昆德拉小说艺术形式与技巧上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打破文体界限,在小说中大胆融入论文、随笔;放弃传统小说"单线构成"的结构方式,提倡由若干享有同等地位的线索结构作品;突破人物的主次之分,让人物处于平等地位,彼此互相照射;挣脱小说叙事对线性时间的依赖,将不同历史时间杂糅并置,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错综交融.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萨弗兰·福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是9·11主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独特的方式探讨灾难、创伤、失语与言说之间的关系.灾难导致创伤,创伤导致失语.由于失语,作者又不得不使用非情景化的文字、书信、数字符号、序列图片等方式“言说冶主人公的创伤及创伤后艰难的存在.这些作为媒介的“言说冶方式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历史的伤痛导致现实的失语,现实的创伤隐藏着历史的原因.“后9·11冶小说在寻找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将模糊处理技术与层次聚类算法相结合运用于犯罪网络分析,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模糊层次聚类算法的犯罪网络分析方法.基于"9.11"事件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划分网络的同时,能够找到类属具有模糊性的成员,从而为打击犯罪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期以来,马克.吐温的经典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黑人吉木的形象及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种族主义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可以从该小说中分析总结出两种对立模式,即"边缘"与"中心"的对立和"黑"与"白"的对立。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对这两种对立模式分析发现,前者体现了作者追求民主、追求平等的强烈愿望,而后者则说明了作者难以逾越的白人文化价值观的集体无意识,显示出作者民主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和扩散对社会的冲击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个维度是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冲击,另一个维度是对社会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的冲击.疫情的发展从公共卫生事件逐渐转化为了社会事件.国内外疫情发展的时间轴进一步表明了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大众对其的认知从最开始的"生物病毒"引发的公共卫生疫情转化为了充斥着谣言、...  相似文献   

16.
<正>对付恐怖主义要有一个全球的视角许涛:我们对付恐怖主义除了技术上、组织上和人力上的认真应对之外,还要有一个高度,要有一个全球的视角。关于恐怖主义,在国际政治中还有个话语权的问题。在9.11事件之前,2001年刚刚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三股势力"的概念,当时并不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9.11事件后美国人提出反对恐怖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论本土化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本土化是本土教育实践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保存本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需要,是理性应对教育全球化的需要.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教育理论本土化含义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因此,本文讨论了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含义和教育理论本土化的两个维度、四种境界.两个维度即"从外到内"和"从内到外"的本土化;四种境界即移植、借鉴、对话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家》从朝鲜战争、种族冲突和内心冲突三个层面描述了美国退役黑人士兵弗兰克的创伤体验:朝鲜战争构建了弗兰克的战争受害者形象;黑人"坐以待毙"的种族冲突为弗兰克埋下种族创伤的记忆;弗兰克由受害者向加害者的角色转变使他陷入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内心冲突,加重了他的创伤症候。《家》以战争维度书写了弗兰克遭受的多重创伤,突出了黑人修复创伤、重建家园的艰难。弗兰克兄妹回归黑人社区,终获心安的"回家"结局延续了莫里森小说的伦理诗学传统。  相似文献   

19.
正"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美国气象学家罗伦兹率先提出的"蝴蝶效应"理论,2010/2011岁末年初在中东阿拉伯世界,世人就目睹了一场现实版的"蝴蝶效应"。这场中东变局是21世纪以来继9.11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迄今仍处于方兴未艾的演变进程中,已经并将继续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地区国家的内外政治,进而重塑中东乃至全球国际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20.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小说《别名格雷斯》是对旧历史真实观的反思之作.用新历史主义的"颠覆"和"抑制"概念来解读这本小说,可以看到:在历史与文本交互的维度上,以往的文本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塑造格雷斯形象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阿特伍德从格雷斯被阶级和性别双重压迫的真实历史处境出发,解构并重构格雷斯的形象,从而起到颠覆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