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9月23日和28日,美国国务卿黑格和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在纽约经过两次会谈,商定于11月30日在日内瓦就限制欧洲战区核武器(即中程核武器)问题开始谈判。这是近一时期来苏、美、西欧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争斗的结果,标志着两个超级大国围绕欧洲军事力量对比的争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这一谈判的进程和结局对欧洲局势和东西方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所以引起国际舆论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
现在看来,美苏两家的政策都有变化。美国的变化相当大,它在做法上比过去更灵活了一点,也更巧妙了一点。苏联在言论上的变化比较大,但直到现在,它在外交上的变化不象美国那么明显。促进变化的两个根本因素促成这种变化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条件的变化是很多的,其中有两点是带根本性的。一是两极体制向多极转化。这一变化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影响很大。现在的世界已不能象过去那样是它们两家说了算。另一个因素是武器技术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水平,已经不是哪个国家所能控制得了的,一旦失控,就会灾难临头。  相似文献   

3.
苏联东欧剧变虽然符合西方的战略设想,但其后引发的一连串动荡却为西方始料不及。尽管欧洲目前的动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确定因素很多,特别是苏联的走向将是决定欧洲形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海湾危机日益升级、火药味越来越浓的形势下,作为超级大国同时又是伊拉克重要盟友的苏联将采取何种决策,为国际舆论所密切关注。多年来,苏联与伊拉克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特别是自1972年两国签订“友好条约”以来,伊拉克更成为苏联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而苏联也成为伊军火的最大供应国和重要经援国。正因为此,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举就给苏联出了一大难题。是袒护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面临两方面的严重困难。在阿富汗境内,它遇到阿富汗人民武装的顽强抵抗。在国际上,它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斗争的格局出现了不利于苏联的不小变化。为了摆脱被动、破坏各种抗苏力量之间加强的联合,以图扑灭阿富汗人民武装的反抗,苏联近四个月来在加紧对阿富汗军事侵略的同时,在外交上和宣传上也玩弄了一系列花招。矛头主要指向美国波斯湾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必争的重要战略地区。美国是苏联称霸世界的主要对手,它对阿富汗事件的反应又十分强烈。因此,苏联这几个月来的外交和宣传,其矛头所向主要是直指美国。苏联从入侵阿富汗之日起,就开动全部宣传机器,以攻为守,贼喊捉贼,攻击美国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各种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国际力量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欧美关系也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东西方对抗不复存在,华约消失,苏联解体,失去共同敌人后的欧美关系将如何发展变化,这也是动荡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其演变结果将对未来的欧洲和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欧美关系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英·甘地于8月初刚结束了对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的访问,席不(?)暖,9月下旬又仆仆风尘走访另一超级大国苏联。正当两个超级大国在南亚加紧争夺之际,作为南亚大国印度的总理英·甘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穿梭其间,颇耐人寻味。英·甘地这次走访苏联,实为美国之行的续篇,  相似文献   

8.
单极与多极     
冷战结束,世界走向多极化成为公认的发展趋势。当时在阐述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发展走向时。人们曾反复提到以下观点:一是冷战拖垮了一个超极大国——苏联,削弱了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二是世界力量对比已呈现“一超多强”态势,欧洲、日本作为新兴起的强国与美国的矛盾将增大,将成为制约美国称霸的重要力量。然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的狂轰溢炸向世人展示的却是一种单极向多极挑战的景象。今天看来,当初的某些分析值得反思。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美国衰落了吗?毫无疑问,历史上从来未有过什么千年不灭的帝  相似文献   

9.
目前,欧洲33个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的代表正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会,围绕预定于11月11日召开的欧安会第二次续会,吵得不可开交。提起欧安全,人们并不陌生。它以1975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首脑会议而喧嚣一时,但随后就从这个虚假的缓和高峰上跌了下来。1977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第一次续会毫无结果,这次马德里续会的前景看来也不美妙。从赫尔辛基经过贝尔格莱德到马德里,是欧安会由盛到衰、每况愈下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苏联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愈演愈烈、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不断加剧的一面镜子。谈判争夺同床异梦欧安会是苏美长期争夺的产物,也是它们激烈搏斗的舞台。它的发明权属于苏联,最早提出是在五十  相似文献   

10.
知识联盟的不稳定性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识联盟是企业战略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作为联盟的中心目标。它有助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有助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但是知识联盟本身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它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成为知识联盟中的隐患与风险来源。  相似文献   

11.
"稚尔塔"格局打破了,西欧不再感到苏联是多大的现实威胁,政治经济问题因而处于突出地位,美欧联盟的战略塞础也发生功摇。现在,整个欧洲正从“雅尔塔”格局向着新的格局过渡。东欧局势及苏联东欧关系经历着深刻变化,西欧局势及美国西欧关系同样也在变化着。欧美关系的全面调整已经开始,而且具  相似文献   

12.
稳健设计中的稳健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稳健设计中的约束可行稳健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稳健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分析不确定因素对约束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最大波动分析计算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约束的最大波动量,将该变化量作为惩罚项添加到原约束中,构造了两级优化数学模型。顶级优化是在原有常规优化的数学模型基础上添加了稳健可行性的判断指标,次级优化用来判断稳健性指标的值。与其他方法比较,该方法不需要知道不确定因素的概率分布和约束的梯度信息。实例结果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后,欧洲解除了一个巨大的安全威胁,美国对欧洲的保护作用相对下降,欧洲因此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防务体系。然而,欧洲对自己的安全战略关系尚未理出头绪。从目前情况分析,欧洲的战略一安全格局中有三大问题至关重要:北约的扩大,欧洲统一与德国在欧洲的作用,北约和欧洲与俄罗斯建立怎样一种关系。这三个问题的逻辑联系是:如果北约的扩大归于失败,德国永久扎根于统一的欧洲就会成为问题,德国在欧洲的作用就会造成复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亦会导致欧洲的混乱,那么,一个混乱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从旧格局向新格局的转变中,欧洲正试图扮演一个新的重要的角色。在新的形势下,欧洲一体化更多地被提出。所谓欧洲一体化包括两个方面: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这一设想早已有之,所不同的是,1989年以前人们所说的欧洲一体化仅指西欧,而如今,由于苏联东欧的变化,一体化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欧洲。近来欧洲一体化正在取得进展,但也有很多难处。经济一体化: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们对国际形势总趋势的估计是从紧张转向缓和、从对抗转向对话。这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估计,它将管一个较长时期。但是,在这个总趋势里,不是说已不再有紧张或者对抗的因素。现在东欧地区所出现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大体系在政治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形势是复杂的。当今,国际上的任何一个重大问题都离不开苏联,尽管美国的一份报告说苏联的生产总值已降到世界第7位,而且它还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从苏联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及其影响力来衡量,它仍然是全球性的超级大国。我之所以要讲这个看法,就是因为多极化还没有完全形成,许多方面我们还不能不从苏美关系去观察  相似文献   

16.
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西欧共同市场。其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日益加深,市场大为缩小。在此情况下出现了西欧共同市场。它是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抵御超级大国的控制、调和相互之间的矛盾、谋求发展自身而组成的政治经济集团。它又是在抗衡苏美争夺欧洲的斗争中发展和扩大起来的。这也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进一步分化和重新组合。近年来,苏美在欧洲的争夺加剧,特别是苏联的威胁日益增长。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国家不断加  相似文献   

17.
张辰卉  徐智城 《科技信息》2013,(25):488-489
二战以后中国领导人已逐渐意识到超级大国对世界战争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幻,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逐渐在各场战争中体现出来,霸权主义是战争根源的论题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过去一年是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的一年。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重要特点。在多极化加速的趋势下,新的世界格局日益临近,下世纪头十年内即可正式形成,从而结束冷战后的过渡时期。决定多极化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衰落,导致它的国际影响和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显著下降。二是日、欧(特别是德国)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成为美国的主要对手,而不再是原先那样的追随者。三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加强,特别是其中的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崛起,促使南北关系发生重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梦寐以求的东西一朝到手,却发现它既烫手又扎手……西方对超级大国苏联的迅速崩溃既是敏感的,又是迟钝的。说它敏感,最明显的是美国国务卿贝克在苏联解体前夕的12月16日匆匆前去,赶上了对苏联的最后一次访问;说它迟钝,也表现在贝克此行上,他神情迷惘、喜优掺杂,一时拿不出明确的对策来。承诺得来太容易象贝克苏联之行所表现的这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工会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宣布,苏联单方面暂停在欧洲部署中程核武器。苏联宣传机器立即全力开动,把这项建议吹嘘为“裁军的良好榜样”,是“对爱好和平活动的重大贡献”,等等。其实,只要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和苏联建议的实质,就不难看出,它不过是苏联的一个以退为进的和平攻势;同时,它又是苏联霸权主义者虚弱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