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离体条件下培养AM真菌孢子,测定不同培养基pH值、成分以及培养温度条件下的孢子萌发率,优化AM真菌孢子的培养环境.结果表明:培养基pH6.0时,孢子萌发率最高,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孢子的萌发.AM真菌在土壤中储存两个月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培养基中添加人工合成植物激素GR24对孢子萌发率有极显著影响,浓度450 pg/L时,孢子萌发率最高.低浓度的精胺能够增加孢子菌丝的生长点个数,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含量过高时(>40 mg/L)抑制孢子的萌发.培养温度30℃较适合AM真菌孢子的萌发,低于或高于30℃孢子萌发率有所下降.本试验结果将为构建AM真菌-毛状根双重培养体系提供适宜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2.
将金灰藓(Pylaisiella polyantha(Hedw.)Grout)孢子接种在Knop,SH,N63种培养基上,每种培养基设置不同pH梯度,定时镜检孢子的萌发情况.分别得出在3种培养基中,pH为7,8,7时孢子萌发得最好,说明金灰藓的孢子萌发适宜于中性环境.比较在pH为7的环境下、相同时间内3种培养基中的孢子萌发率,得出在Knop培养基上的孢子萌发率最高,培养72h后萌发率达10%,168h后萌发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e)是尾矿及酸性边坡修复的优良植物。优化芒萁组培技术,提高组培效率,可为困难立地修复提供大量芒萁孢子体。【方法】以芒萁孢子为外植体,研究外植体收集时间、消毒时间与孢子萌发率的关系;通过改变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蔗糖浓度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型及浓度,研究孢子萌发、原叶体增殖、孢子体生成3个过程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春季2—4月采集的芒萁孢子萌发活性最强;孢子诱导萌发最佳处理为DKW+5%(质量分数) NaClO消毒15 s,萌发率97.15%,20 d原叶体可见;原叶体最佳增殖培养基为1/2 MS+蔗糖5 g/L+6-BA 0.5 mg/L+KT 0.5 mg/L,30 d质量增殖倍数为7.28;孢子体诱导生成最佳培养基为1/2 MS+蔗糖30 g/L+NAA 1.0 mg/L,第8天孢子体即可产生,生成率53.33%。【结论】芒萁孢子活性与生长区域、生成月份存在关联性,广州地区3月的孢子活性最强;在幼孢子体的瓶苗生成率较低的情况下,研发原叶体绿色球状体(prothallus green globular body, PGGB)高效增殖...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喀斯特环境中钙离子对苔藓孢子的影响,本文设计了液体培养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背苔孢子萌发范围为0%~0.1%,而反纽藓和直叶珠藓孢子萌发范围为0%~0.5%。三种苦藓孢子萌发率在钙离子浓度为0.02%时最高;在钙离子浓度为0.02%时,三种苔藓原丝体生长状况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斯特环境中钙离子对苔藓孢子的影响,本文设计了液体培养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背苔孢子萌发范围为0-0.1%,而反纽藓和直叶珠藓孢子萌发范围为0-0.5%,三种苔藓孢子萌发率在钙离子浓度为0.02%时最高;在钙离子浓度为0.02%时,三种苔藓原丝体生长状况最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干燥时间及预处理温度等超低温保存条件的实验探索,筛选出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孢子超低温最适保存条件,利用最适保存条件对细叶小羽藓孢子进行不同时间(1 d、15 d、30 d、90 d、180 d)的超低温保存研究,并与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投入液氮的孢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细叶小羽藓孢子在硅胶干燥5 h、-20℃低温预处理和室温自来水化冻的条件下的平均萌发率最高(88.26%),干燥20 h、常温处理的孢子与干燥5 h、-20℃低温预处理的孢子平均萌发率差异不显著;(2)液氮保存1 d后的孢子平均萌发率(88.26%)高于未用液氮保存的孢子平均萌发率(77.90%),保存30 d后的孢子平均萌发率降为6.03%,而保存90 d后平均萌发率又出现上升的趋势,达到88.47%,保存180 d后平均萌发率仍维持在49.46%,相对保持率为63.49%.因此,使用液氮超低温长期保存细叶小羽藓孢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放氢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螺旋藻含有可逆性氢酶,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催化放氢.研究表明:当培养基的pH值为8.5~9.5,气相氧浓度为1%的条件时,能使螺旋藻放氢达到最大效率.外加葡萄糖、蔗糖有利于放氢,葡萄糖、蔗糖的最适浓度为0.1mol/L,而a-酮戊二酸、柠檬酸等对螺旋藻的放氢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分别用小金发藓(Pogonatum aloides)和仙鹤藓(Atrichum undulatum)配子体的水提液培养玉米和小麦种子,研究其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 g/L的小金发藓提取液对玉米和小麦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其他浓度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仙鹤藓提取液对玉米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小麦种子除15 g/L时具有抑制作用,其他浓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的小金发藓和仙鹤藓提取液对玉米和小麦幼苗各生长指标有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小金发藓提取液能有效地促进玉米与小麦不定根数的增加,但却抑制了主根根长的增长,且浓度越低其作用效果越明显.仙鹤藓浓度为5 g/L时,对玉米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的促进作用;而仙鹤藓浓度为15 g/L时,对小麦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选用佳木斯地区采集的番茄晚疫病病菌,分别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及光照时间的条件下培养,观察并记录菌落直径、产孢量及萌发率.来筛选番茄晚疫病病菌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黑麦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以蔗糖做碳源最好,甘露糖最差;氮源以氨基丙酸最好,胱氨酸最差.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低于5℃和高于35℃都不能萌发;光照抑制孢子囊的萌发,p H为7时孢子囊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显微照相的方法描述了七种真藓科植物孢子萌发与原丝体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七种真藓科植物的萌发孢子型均为真藓型(Bryum-type);(2)孢子萌发和原丝体发育特征对真藓科植物系统分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500 m口径球反射面射电望远镜)是我国正在贵州建设的重大科学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中FAST馈源一次支撑测量精度要求17 mm,将采用GPS-RTK与全站仪两种测量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实测数据分析FAST台址洼地环境对GPS-RTK测量精度造成的影响,并根据FAST台址地形图和馈源舱的运行轨迹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PH和钙离子浓度对葫芦藓暖地变种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室内采用琼脂培养基研究了PH和钙离子浓度对葫芦藓暖地变种Fuaria hygrometrica Hedw.ver.calvescensKind的影响。结果表明,葫芦藓暖地变种孢子萌发范围PH=6-9,最适点PH=8;其孢子萌发钙离子浓度为0-0.5,最适点钙离子浓度为0.02。  相似文献   

13.
为研讨蛇足石杉芽胞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试验分析了培养温度、培养基和光照强度以及赤霉素对蛇足石杉芽胞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蛇足石杉芽胞萌发最佳培养温度为(22±2)℃;最佳培养基为Moore,萌发率约82%,植株平均高度约14.620 mm;Knudson C培养基次之,萌发率约64%,植株平均高度约为5.158 mm;暗培养适宜芽胞萌发及不定根生长,萌发率高达92%,平均根长9.088mm,800 lx弱光照培养不定根生长缓慢,平均根长8.675 mm,1 600 lx光照对不定根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赤霉素对于芽胞萌发与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建立了蛇足石杉芽胞萌发培养体系,为进一步研究蛇足石杉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AM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佳水平条件,采用L16(45)多因子正交实验对影响网状球囊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因素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优组合为A4B2C2D3E3,即pH 8,水琼脂质量浓度10 g/L,培养周期10 d,后熟条件20 d,培养温度28℃为最佳组合.同时发现在优组合下孢子不仅萌发得早,萌发率高,菌丝生长也很旺盛.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光照和黑暗条件对红盖鳞毛蕨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对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以及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对水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实验表明:①光照不是红盖鳞毛蕨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但能显著促进其萌发;②在光照条件下,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可促进其孢子萌发和雄配子体发育;在黑暗条件下不能促进其孢子萌发;③红盖鳞毛蕨配子体各发育时期产生的成精子囊素对水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竹叶锈病是竹类主要病害之一,影响竹林生长。为了利用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Acremoni-um salmoneum)对竹叶锈病进行生物防治,笔者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重寄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叶锈病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ZPD培养基;甘露醇为最适碳源,最适氮源为KNO3;菌丝生长温度为8~30℃,最适温度为25℃;适宜pH为4~6,最适pH为5.0;光照对菌丝生长速率影响不大。该重寄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适宜pH为5~6,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薇菜(Osmunda japonica Thunb.)为我国珍贵山珍野菜,营养丰富、药食兼用,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综述薇菜繁殖技术研究现状,包括孢子繁殖、组织培养及移栽繁殖技术等.结果显示:薇菜孢子繁殖研究大多集中在孢子繁殖温度、光照、湿度、时间、密度和土壤条件等方面;利用薇菜孢子进行组织培养具有萌发率较高、生长质地均一、长势良好等优点,但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概述薇菜栽培管理、采收及生产加工与开发利用的研究情况;展望薇菜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试验对板栗内生真菌B2菌株抑制板栗干腐病病原菌D1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B2菌株的物种进行了鉴定.研究表明,B2菌株菌丝细胞及培养液内均含有抑菌成分,分别对板栗干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绒毛状,不产生色素,是一种担子菌,即phlebia acer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