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教育是化育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地理实践教学以培养人格、丰富人性、完善生命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身体与精神的平衡、人格与学养的平衡、认知与情感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平衡。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陈玲 《科技信息》2007,(26):211-211,213
在讲求功利的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多人只看到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它的精神效用,出现了智慧贫乏、精神迷离、生命浮躁的普遍现象。本文在探讨"精神"的定义和人的"精神性"存在及其构成的基础上,从生命教育的视野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反思,针对当代教育的深层弊端论述教育对人的精神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生命与教育是“血脉相连”的。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因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发展。同样,生命因教育而延续,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精神的生命、文化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智慧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4.
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生命与教育是“血脉相连”的。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因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发展。同样,生命因教育而延续,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精神的生命、文化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智慧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育不只是传播科学中显性的实用资源,更重要的是发掘、渗透科学活动中隐性的精神资源。科学内在的精神资源既是科学的生命活力,也是人的生命活力。但科学教育中却没有将它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无情地被遮蔽了。要使科学教育中隐性精神资源显性化,就必须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改革科学课程。发掘科学教育中隐性精神资源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品格;克服人性的弱点;转变学生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园化是社会主义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本通过透析高校校园化的涵义、特征、功能,提出了推进校园化建设的新理念:即科学精神与人精神和谐相融。思想教育与素质培养结合并进。新时期深化高校校园化建设要以育人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为核心,着力创新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营造一种健康、理性、高品位的化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7.
凡真正的教育无不以人的精神和谐发展为旨归,但与此相悖的是时下学生精神发展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体现在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为了学生精神的和谐及他们生活的幸福,必须对现有教育加以重建。重建现有教育,不仅应加强人文教育,使整个教育精神化,而且应使教育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并使师生交往的过程成为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凡真正的教育无不以人的精神和谐发展为旨归,但与此相悖的是时下学生精神发展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体现在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为了学生精神的和谐及他们生活的幸福,必须对现有教育加以重建。重建现有教育,不仅应加强人文教育,使整个教育精神化,而且应使教育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并使师生交往的过程成为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构建绿色、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本文简要阐述了构建绿色、和谐的学习环境的3个方面:积极建设绿色校园开展绿色教育、努力实施爱心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全力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以上三个方面,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创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撬动整个地球。”我们的孩子说:“给我一个创新的机会,我会还你一个全新的世界!”“让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做事情”是全国首批科技教育示范校、辽宁省科技教育示范校、沈阳市科技特色校——杏坛小学的科技教育理念,他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一定培养出多少个科学家,但是要致力于培养出大批的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社会在生命教育的精神向度上存在一定偏差,没有体现出生命教育追求生命之真善美的精神诉求。生命教育应探究生命的真谛,确立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与追求完满提高生命质量相统一的理性人生向度,彰显生命之真;应关注生命发展,凸现爱心与善行相统一的人文关怀精神向度,崇尚生命之善;应承担生命责任,构建自然美与社会美相统一的时代人生价值向度,弘扬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2.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下面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聋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激发聋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育具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属性,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如何构建它的人文精神。大学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之“才”,更在于造就身心和谐、德才兼备之“人”。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而人文精神建构的主要途径就是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是人类最优秀思想的记录与保存,是当下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是生命智慧教育的最佳载体。因此,在大学教育的语境下经典阅读就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色彩,成为维护个体精神世界独特性与丰富性的手段。同时,经典阅读既讲求濡染的点水成海之功,又讲求学有所悟的陶冶之法。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让青少年了解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达到自身的和谐、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伦理教育、和合教育、信仰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等。全面了解生命教育的含义和内容,有助于青少年树立乐观积极的生命价值观,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学校的课外活动究竟怎样组织?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个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难点之一。关于这个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比较精辟的阐述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将具体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外活动教育思想。一、课外活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它具有显著的实用性。我国科学教育的目的基本上也停留在“实用”的层面,而科学的内在精神常被忽略。科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重视科学实用性的同时,应大力提倡科学精神,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和谐教育孕育和摧生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又促进和推动和谐教育。和谐教育与之伴随的和谐校园是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教育乐园,是发展高职特色教育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不断完善。语文学科因其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人文内涵,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在学生中普遍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是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作出的一项新策略、新举措、新方法。高校开展“三生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新型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需要,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