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曹操和其子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他们都亲身经历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并通过诗歌表达了其悲悯情怀。然因为他们的经历、遭遇不同,其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是不尽相同的。本文主要从家国忧患意识和个人生命忧虑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忧患意识之异同。一、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家国忧患意识之同异作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亲历者,曹操和曹植的家国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消弭战乱、立志报国、平定天下、关  相似文献   

2.
曹操和曹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们是有名的所谓“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谈到“建安文学”,人们都盛赞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激昂慷慨的风格,认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文心雕龙·时序》评建安文学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些话准确地叙述了建安文学的主要风貌,同时也表述了曹操与曹植作品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3.
曹操的诗歌以豪迈奔放见长,但豪迈奔放的诗风中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构成了曹操诗歌的情感基调。本就曹操诗歌忧患意识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等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4.
由于各种原因,"奸雄"几乎成了对曹操的定评,但从曹操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歌入手,分析其诗歌中涵盖的主要内容及体现的曹操形象,可以让人们给曹操一个合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分析曹操的诗歌用韵,发现共诗韵部间界不分明,有跨部押韵的现象,在声调上亦有上平入三声混押,相同韵尾的入 也有通人“同用”“独用”与上古、中古音系相比,也是从其合不从其分。因此,用韵宽是曹操诗歌的显特点,其原因是受汉魏人开放的化心态,曹操本人锐意革新、无所顾忌的性格和当时实际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曹植诗歌中的"飞鸟"意象是其心灵轨迹的生动反映和形象写照.概而言之,可分为"理想鸟"、"孤独鸟"和"自由鸟"三类.他们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对孤独与压抑的感伤,对自由境界和理想人格的向往.揭示了诗人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承载的孤独与寂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不懈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7.
曹操诗作的创作特色及其艺术魅力在于“气吞山河的壮志”、“大悲大壮的情怀”、“阔大雄奇的意境” ,这些充分体现了曹操诗歌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8.
曹操诗作的创作特色及其艺术魅力在于“气吞山河的壮志”、“大悲大壮的情怀”、“阔大雄奇的意境”,这些充分体现了曹操诗歌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精神思想与诗格诗法上体现为对陶渊明的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升华与拓展。精神思想上,张岱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主体人格精神承续了陶渊明;与此同时,其生活理想与文艺思想又是对陶渊明思想的升华。诗歌创作上,张岱的田园山水诗、饮茶诗等是对陶渊明田园诗、饮酒诗等的效仿,体现了张岱对陶渊明生活志趣的认同、接受与践行;同时,他所创作的纪行诗、山林诗以及咏方物诗又是对陶诗题材与表现范围的开拓,体现了张岱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美学。借此可以窥见晚明清初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面貌下的文人心理与艺术趋向。  相似文献   

10.
曹操诗歌从反映汉末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游仙三方面,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在诗歌的个性化、抒情化、语言风格和审美情趣上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1.
曹操诗歌从反映汉末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游仙三方面,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在诗歌的个性化、抒情化、语言风格和审美情趣上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角度,阐明了曹操在历史上是英雄而在小说中在舞台上是奸雄的辩证关未,并论述了我们应采取让二者并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古诗中,风是最常用到的意象之一。因为风具有疾缓与冷暖这双重特征,所以诗人往往由自己的性情处境,在它身上赋予不同的含义。而不同的风也往往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如缓而暖的春风,让人欣然放松,便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傲然得意之情。如夏日雷电交加之时的疾风,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又如秋风瑟瑟吹  相似文献   

14.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中共四代领导人都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忧患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和党的发展壮大。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生机活力和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机制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5.
明代前、中期唐诗选本选录刘禹锡诗歌数量甚少,刘诗接受度不高,甚至一度陷入低谷。至明后期,刘诗选录数量才略有增多,但其地位仍低于白居易、元稹等中唐诗人。明人对刘禹锡诗歌的接受以七言绝句为主,对其律诗、古诗则多有批评。刘诗在明前、中期的接受整体“热度”低,与“和而正”“崇盛唐”社会思潮及“正变”观念密切相关;明后期文化思潮趋向多元,中晚唐诗歌重受选家关注,故刘诗接受度出现起伏。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文学中以登高为题材的创作从《诗经》就已开始了。“乘彼垝垣,以望复关”①是登高望远念所思,体现出缠绵悱恻的情感。“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②为怀人之作。诗中主人公想象“我”在山地跋涉、人困马乏的情景,表达出对行人的思念和关切。后代大量出现的反映行役之苦的内容在本诗中已见端倪。《魏风·陟岵》则是征人登高望乡思亲之作。对征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得细腻真切,为后代体现此类内容的作品开了先河。《鄘风·载驰》则表达出许  相似文献   

17.
樊文军 《科技信息》2009,(20):I0109-I0109,I0112
曹植是建安时期诗人的代表,文章阐述了曹植诗歌中生命价值的体现,以引用原文和详细解释文字意境这两种方式分析了曹植诗歌中所展现的其对生命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曹植迷信神仙,并非像有些人所说他不相信神仙,或早期信,黄初四年后不信。对曹植游仙诗的评价,目前学术界或否定或肯定各持一端。笔者认为:他前期的游仙诗应予否定,后期的变格游仙之作则应肯定。其艺术成就,本文亦作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塞尔赫,是清前期满族宗室中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在满族文学史中地位较高,影响较大。其诗集《晓亭诗钞》为后世所推崇,成为一代宗室诗人之代表作。他从崇唐尊宋的窠臼中解脱出来,独树一帜,以其独特风格成为清前期满族文学史的代表诗人。重点从塞尔赫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准确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符号学理论从语言符号的语义关系、句法关系和语用关系三方面来考察其相对应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将符号学的三维思维方式应用到诗歌翻译,力求达到翻译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用符号学的翻译观解释翻译思路,用诗歌文本体现符号学的翻译模式,以期言与意的表达得以理解,达到文化交流、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