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看到的只是鲜花和掌声,却很少有人关注莫言内心的情绪---孤独。莫言从童年时就有着深刻的孤独体验,这种孤独体验对他的人生以及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可以说孤独一直伴随着莫言的成长、成名,正是因为孤独,莫言才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与生活的进行亲密对话,可以说是孤独成就了莫言。  相似文献   

2.
1985年以前,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早期阶段。受传统军旅文学和当时各种社会、文学思潮的影响,莫言早期描写当代军人生活的作品,表现出了鲜明的转型特征,一方面依然注重塑造当代军人的光辉形象,歌颂当代军人的奉献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又密切关注新时期文坛变化,不断实践和深化文学在改革开放年代出现的新观念、新方法,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走出了一条蹒跚之路。  相似文献   

3.
《檀香刑》是莫言走向民间写作立场的发轫之作,其实,在它之前的众多重要作品中,同样蕴涵着民间写作的特征。这在他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叙事风格、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5,(5):11-15
随着魔幻现实主义的的传入,中国文坛呈现出魔幻写作的繁盛景观。而莫言在这种魔幻的影响下进行创作,却走出了影响的焦虑,按照中国的审美情趣与民族文化积淀来呈现魔幻,凸显出自己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一方面,莫言营造的魔幻意象明显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立足于高密东北乡这片神圣的土地,以佛教、鬼神观念等本土文化作为表达方式。可见,莫言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本土文化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小说比喻的结构形式较之传统比喻没有很大变化,但是在相似点及喻体的选择及功能上与传统比喻大异其趣;他们脱离了简单的类比和替代,颠覆了传统比喻的阐释功能,更多的是为了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陌生化原则驱使新潮作家在比喻上不断求新、求异,莫言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比喻来完成的。其比喻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比喻的异质远距与审美的陌生化;喻体的独立与意象的陌生化。比喻更多地被用来作为莫言自己主观感觉抒发并使特定现实成为自己情感体现的象征和替代物。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马里恩·奥堂奈在《福克纳的神话》一文中说,福克纳“象陀斯妥耶夫斯基或是当代的朱娜·巴恩斯小姐一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他的写作难以模仿,硬去模仿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因为他的创作并不遵循一般的传统技巧,他也没有为后继者留下任何可资遵循的传统。”这段话虽说不尽正确,逻辑上也非无懈可击,但它至少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8,(1):12-17
自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内对于莫言英译本的研究日渐兴起。葛浩文是英译莫言作品并使其走向英语世界的重要人物。文章在收集并分析国内相关论文、报纸及著作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莫言小说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翻译语言、翻译思想以及海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帮助研究者了解莫言英译研究现状,为进一步进行莫言小说英译研究提供指导。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国内对于莫言小说英译本的研究多集中于翻译策略、翻译效果及翻译语言方面,而对其海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多借用理论进行文本分析,较少有宏观的数据分析;另外,研究对象集中于莫言中长篇小说的英译上,对于莫言短篇小说英译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0.
当莫言按照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来审视都市现实生活的时候,欲望化的都市景观所呈现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形貌和异化的人性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所以,他对都市景观的欲望化叙事就从最基本的人性——"色"和"食"作为切入点,色欲化的都市景观的纵情展露和都市食欲化的泛滥的精致描摹建构起他的独具特色的都市风景线。当然,莫言比较偏执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欲望化都市的文明形态和现代意识,使都市叙事呈现出斑驳陆离的多色调的景观。  相似文献   

11.
悲悯是一个积极复杂的问题,它源于感动,它是从超然的人生态度中幻化出来的。人性探索和社会关怀是莫言作品的主题词,莫言不规避对苦难、恐惧、不幸的叙述。他作品中感人至深的深切悲悯表现为:他不回避人性之弊、社会之弊,同时还不忘解答人类的生存之困、树立暖意浓浓的人性"灯塔",这些都源于莫言对美好本真人性的尊崇。换言之,在他笔下人的尊严得到彰显,人性得到超拔,在"血色和悲剧"里人们深刻体认着复杂的人性和庸常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对于莫言的小说《檀香刑》的情感立场,评论者的观点可谓见仁见智。有人说它没有庄严的道德感和温暖的人性内涵;有人说它隐喻了民族曾经的苦难和罪恶。本文则通过孙丙、钱丁、赵甲的命运来阐释《檀香刑》的蕴含的悲悯情怀表现在:清王朝统治者无力抵抗外辱,却精心研制刑术以惩子民,致使民族英雄孙丙被施以檀香刑;酷刑政治下各级官员如履薄冰,钱丁终于被血腥屠杀唤醒良知,公开抵制酷刑政治;刽子手赵甲执刑成瘾,奴颜婢膝,把行刑当做艺术表演,最后陈尸刑场,不得善终。  相似文献   

13.
叶开的《莫言评传》在传材搜集上具有奠基意义,细致的考辨、合理的虚构使传记"基于史而臻于文",复合型的传记结构及"夹叙夹议"的评传体系清晰地展示了莫言的生平、个性,作者对传主作品的评介也兼顾了学院与民间.王玉的《莫言评传》的学术性追求更为突出,其在史料视野、作品评介深广度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评"的过分偏重、结构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获得到世界性身份认可的中国作家,莫言的成功得益于立足本土文学传统,有机地融合、化用外来文学资源,创造出了具有独特审美个性和世界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莫言受福克纳的影响和启迪,改变了固有的文学观念,获得了关于故乡的写作灵感,建构了自己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展了想象空间。他运用寓言化的写作方式,巧妙汲取隐喻、象征、荒诞等现代小说手法,通过复义性意象,戏谑的情境和黑色幽默、狂欢化的语言,完成了对历史和现实的表象的超越,使文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意蕴和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6,(3):13-1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人其作品在国内外受到高度关注,作品在中国一时热卖脱销,自2012年底开始,国内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相关论文数量突增。国外虽然没有国内如此重视,但其作品的各个语种译本在各国也一度增印热销,相关评论研究也多了起来。国内外对莫言作品在国外的翻译传播和接受研究多集中在较早翻译的版本,如《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对其最新的长篇小说《蛙》的相关论述很少。本文以《蛙》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各国的翻译版本和评论看法进行搜集、归纳,梳理出其在国外译介传播和接受的时间路线。  相似文献   

16.
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由文学事件向文化现象扩散过程中,满足了中国作家的渴望:当代文学走向成功,进而揭示作家成功的文化奥秘;满足了文学读者的期望:普通民众走进大师,进而展示文学大师的文化魅力;满足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而宣示崛起中国的文化形象,最终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墨白的乡土小说以其特有的冷色调,表达着对乡土中国苦难的个性化关注,流露出作家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而对底层生活的怨怒和憎恶。同时,墨白对"先锋"精神的追求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坚持以现代主义的美学理念言说现实,以"地之子"的情怀表达着对故乡"绝望的热爱"。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奇人奇事小说,是他强大的艺术想象力的结果,更是他继承和吸收古代的志人志怪小说、民间寓言故事和西方现代派文学及其理论基础的结果。莫言将三者结合起来,并赋予自己的创造,从而使个人的写作成为了当代中国写作的重要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